康熙瓷筆筒的品種及特征
康 熙時期文房用瓷之所以得到迅速發展,與康熙皇帝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分不開。即位伊始,他首先確立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采取懷柔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政 策,不斷擴大科舉取士名額,舉山林隱逸、博學鴻詞科。此外還組織大規模修纂書籍工作,比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等圖書都是這一時 期編纂完成的。除積極推行漢文化政策外,康熙本人一生學習的知識也相當廣泛。在他的積極倡導下,詩文禮儀在康熙時期遍及天下,設立學校、誦習經書也成為一 代風氣。文房用瓷即是在這樣一種比較寬鬆平和的文化政策下得以興盛發展。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大量康熙時期的文房用瓷,它們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這段曆史。
在 康熙時期文房用瓷的燒製中,以筆筒最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這一時期筆筒不僅生產量大,為曆朝所不見,而且造型、紋飾相當美豔,藝術表現 也呈多樣性。主要題材除花鳥、人物、山水景致、田園風光、詩詞歌賦等一應俱全外,其文字裝飾圖案,也非常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色。由於康熙一朝時間較 長,所以康熙時期的筆筒,各個品種早中晚時期呈現出來的風格變化很大。
康熙瓷筆筒的十大品種
青花筆筒:康 熙時期的青花瓷器,以雲南產的珠明料為主,由於氧化鈷的含量可達8-9%,因此青花不僅發色純正、青翠亮麗,是曆代青花中的標準色調,而且由於采用分水法 繪畫,使青花圖案能夠“墨分五色”,將物體陰陽反側之景表現出來。康熙時期以青花繪製的筆筒,數量相當大,裝飾題材也十分豐富,主要為山林高士圖、漁家樂 圖或書寫詩文辭賦。
五彩筆筒:五彩是釉上彩繪的一種工藝,“五”是言其色彩豐富。康熙五彩以其淡雅的色調、精湛的繪畫,一掃嘉靖萬曆五彩隻重色彩而不細究其形貌的粗率畫風,在陶瓷史上獨領風騷。在清宮舊藏康熙五彩筆筒中,以白地五彩為主,紋飾多為山水人物、花鳥蟲魚。
釉裏紅筆筒:釉 裏紅是指以銅紅釉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上透明釉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後,在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它是銅在高溫還原氣氛中作用的結果。釉裏紅 雖然最早出現在元代,但元代釉裏紅器,其色調一般比較暗淡,沒有濃淡相間的色階區別,繪畫紋飾也比較簡單,常常是先在胎上刻畫紋飾後,在其上塗抹一片紅 釉,這種作法與嚴格意義上的釉裏紅器,還存在一些差距。清代康熙一朝是釉裏紅極大發展時期,此時不僅銅紅發色鮮豔、純正,而且紋飾細膩,層次鮮明,不僅如 此,還湧現出許多新品種,如青花釉裏紅、釉裏紅加彩等。故宮所藏釉裏紅筆筒,主要是一些題寫辭賦,或書寫百壽字之器。
灑藍釉筆筒:灑 藍釉是因其藍色釉麵上,均勻布滿藍色和白色斑點而得名。因其猶如藍天上飄灑的白色雪花,又稱“雪花藍”。此品種雖然最早出現在宣德時期,但品種較少,似曇 花一現,宣德之後基本絕跡。康熙時期延續並發展了此種工藝技法,製作更加成熟。以灑藍釉做裝飾的筆筒,在故宮藏品中一般是在釉麵上,以金彩描繪圖案或書寫 文字,雖然傳世至今金彩大多已脫落,但仍不乏精品之作。例如一件灑藍釉描金花卉筆筒,以金彩繪整個畫麵,珍貴之處不僅在於釉麵金彩基本保存完好,而且詩與 畫合諧統一,藝術效果極佳。還有一些筆筒在灑藍釉麵上,以開光形式繪畫五彩、釉裏紅紋飾,或直接繪畫冰裂紋,使釉麵裝飾更加豐富。這類筆筒在故宮藏品中有 灑藍釉描金花鳥紋飾、灑藍釉白龍紋飾、灑藍釉五彩人物紋飾等。
青釉筆筒:青釉雖然燒造曆史悠久,但直至清代康熙時期,青釉的燒製才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其呈色不僅蔥翠鮮亮,而且還有冬青、粉青、豆青之別。康熙時期的青釉筆筒,一般釉麵呈色淡雅,以仿宋龍泉窯豆青釉居多,釉麵多刻劃纏枝花卉。
墨彩筆筒:屬 於釉上彩中的一種,是康熙中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以鐵和錳等礦物質為主要呈色劑,在燒好的素胎上繪畫紋飾,再經低溫烘燒而成。它的藝術表現力非常強,特別 是在白釉色地的襯托下,圖案更顯得黑白分明,濃鬱晶亮,此品種一直延續燒至清末和民國時期,但後世墨彩均為輕描淡寫,遠不及康熙時漆黑厚重。此類筆筒的裝 飾效果非常突出,一些器物往往一麵以墨彩加繪五彩繪畫紋飾,一麵以墨彩題寫詩文,或整篇以墨彩題寫詩文。
紅彩描金筆筒:也 是康熙時期新創燒的品種,由於呈色較淡又稱作“淡描紅彩”,能以多種色階描繪出層次鮮明的畫麵,並以金彩渲染其華貴。在故宮藏品中,紅彩描金筆筒數量較 少,值得一提的是紅彩描金牡丹蝴蝶圖筆筒。此筆筒畫麵為兩朵盛開的牡丹,幾隻彩蝶飛舞在花叢中,畫麵上淡雅宜人的紅彩,不僅將滿園春色濃聚,而且在金彩烘 托下,器物盡顯豔麗之風。
釉裏三色筆筒:以釉下青花、釉下白粉兩種色調為主,以釉裏紅做點綴,呈色雅致,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此品種也是康熙時期創燒的,故宮所藏釉裏三色筆筒,多以山水人物題材為主。
紅釉筆筒:由 於銅紅的呈色極不穩定,在燒製中對窯室的氣氛又十分敏感,稍有變異便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時一窯甚至幾窯才能燒出一件通體鮮紅的產品,所以要得到比較純 正的紅釉器十分不易。高溫銅紅釉的燒製工藝,雖然早在元代就已出現,但明代宣德以後逐漸失傳,終明—代再沒有得到恢複。清代康熙朝恢複了失傳200多年的 高溫銅紅釉的生產,此時紅釉瓷器名品迭出,最為著名的紅釉瓷器有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故宮收藏紅釉筆筒以霽紅釉為主,霽紅別名“祭紅”,是中國傳統紅釉 器中的著名品種,其釉色特點是紅不刺目,釉不流淌。霽紅盛燒於永樂、宣德時期,康熙霽紅釉筆筒呈色一般較為淺淡,色調均勻,胎體致密。
琺花釉筆筒:琺 花是指以硝酸鉀為助溶劑的陶胎彩器,它分兩次燒成,先在陶胎上以凸起的瀝粉,勾勒出雙線花紋圖案後燒製成器,然後在花紋間填以釉彩,再以低溫烘燒。其釉色 主要有孔雀藍、孔雀綠、茄皮紫、黃等幾種色調。琺花的主要產地在山西一帶,明清時期景德鎮禦窯場開始燒製瓷胎琺花器,其釉色稱其為“琺花釉”。有琺翠、琺 黃、琺藍、琺紫、琺青等多種,色調較之陶胎琺花更加精美,藝術表現力更強。康熙時期瓷胎琺花器燒製得相當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綠釉為代表。一件琺花釉筆 筒,通體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綠釉斑點作裝飾,釉下刻畫垂柳、山石、蜻蜓圖。
在康熙筆筒中以青花瓷器數量最多,通過不同時期青花色調的變化,也可以作出判斷。康熙青花筆筒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器物。這個時期青花筆筒的色調較灰暗,明顯帶有明末清初的痕跡。如釉麵肥潤,釉呈青白色,青花色調迷混不清等。康熙十年以後,筆筒上的青花才逐漸出現青翠豔麗的色調。
中期青花—— 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間的器物。此時青花筆筒因為大量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麗。又由於在繪畫技法上借鑒了中國畫“分水”、“皴 染”等技法,突破了傳統的“平塗”技法,所以畫麵層次鮮明,達到了“墨分五色”的效果。這個時期青花雖然品種繁多,有藍釉青花、哥釉青花、黃釉青花、豆青 釉青花、青花釉裏紅和漿胎青花等,但筆筒上主要以白釉青花為主。
晚期青花——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後的器 物。此時青花色調由濃豔青翠,逐漸向淺淡灰暗過渡。由於青料及燒造的原因,青花有暈散現象。一些仿永樂、宣德時期繪畫風格的青花筆筒,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按胎釉特征分期:康熙筆筒的胎釉,從總體特征上看可用一個“硬”字概括。不僅胎質堅致、胎釉結合緊密,而且胎體份量較重,均為其它各朝所不具。
按其胎釉特征不同,同樣可以分成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
早期筆筒的胎體較厚重,製作工藝與順治時期大致相同。特別是其釉麵肥厚,白中閃青,呈現一種青白色。器物口沿處或露胎無釉,或施醬黃釉,還有的口麵開有小溝槽。底足也偶有“跳刀痕”、“粘砂”和“火石紅”等現象。
中晚期筆筒的胎體與前期相比,雖略顯輕薄,但拿在手中也有沉重感。胎質更加潔白細膩,釉色潔白呈粉白色。
按裝飾風格分期:康熙時期筆筒上,紋飾繪畫極具時代特色,內容非常豐富。有山水人物、寫意畫鳥、以及各種圖案畫、戲劇人物(俗稱“刀馬人”)等。其裝飾風格也可依早、中、晚風格變化,按三期分類。
早期筆筒的紋飾,與順治時期風格大體相同,多采用平塗手法。以怪獸、怪石圖案居多,多見紋飾與題字相配的畫麵。
中 期筆筒紋飾風格呈現多樣化,畫風明顯受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特別是在一些以耕織圖、戲劇人物圖,或文學著作中的人物為瓷繪題材的畫麵上,人物繪畫得相當生 動。康熙二十年以後,筆筒上又流行書寫詩詞辭賦。早在唐宋之時,瓷器上即以文字作裝飾,並成為一種習尚。但這些文字僅限於在圖案的一角,點綴以簡短題句或 書幹支記年款。至清代康熙中期,瓷器上書寫長篇詩詞歌賦的文字裝飾非常盛行,特別是在青、藍釉或釉裏紅筆筒上,常能看到清秀規整的館閣體小楷,或如行雲流 水般的草書。例如一件灑藍釉筆筒,通體以草書臨“懷素帖”。字體流暢,如行雲流水,自有一氣嗬成之勢,深得懷素草書風格。
在 筆筒上整篇抄寫的辭賦還有《聖主得賢臣頌》、《蘭亭序》》、《赤壁賦》、《醉翁亭記》、《出師表》、《滕王閣序》、《嶽陽樓記》、《四景讀書樂》、《西湖 十景》、《歸去來辭》等文章。康熙二十五年以後,在青花筆筒上以整幅文字作裝飾之風更為盛行,不僅是筆筒,在許多青花器物上,也均有詩文出現。民國時人邵 蟄民即稱:“青花繪山水人物筆筒及辭賦筆筒,以康熙一代為最多。畫片有通景,有開光書寫為赤壁賦、歸去來辭、得賢臣頌”。在這些書詩詞歌賦的筆筒上,以書 寫《聖主得賢臣頌》的文章數量最多。
晚期筆筒紋飾,呈現出一種用筆纖細,繪畫細膩的風格。官窯瓷器上以龍鳳紋為主,其次為山水、樓閣、翎 毛、花卉、飛禽走獸等,畫風趨向圖案化。一件墨彩加繪五彩竹紋筆筒,可以作為此時的代表器。器身一麵在白釉上以墨彩為主色調,繪出一叢迎風而動的篁竹,另 一麵則以墨彩題五言詩一首,下鈴“西園”篆字方印。此筆筒融中國傳統繪畫中,詩、書、畫、印為一體,即具水墨畫的效果,又凸顯文人情趣。“西園”即清朝著 名畫家高鳳翰。
按器形分期:康熙筆筒早期形體一般比較高大,在故宮藏品中曾見一件大筆筒,器高達40厘米,口徑也在40厘米以上。中期以後形體變矮,口徑與高度大體相等。此風格一直延續至康熙晚期。
康 熙筆筒的形製雖大小有別,但造型基本上以口足相若的直筒形為主,也偶見有撇口束腰式。如一件霽紅釉筆筒,通體施紅釉,器身口足外撇,腹部內收,足脛處凸起 兩道旋紋。此造型在康熙時期眾多筆筒中,實屬另類。康熙筆筒中還有一些仿生式造型,主要為仿竹節形製。青釉釉色與造型相得益彰,大膽打破傳統的造型方式, 將自然界中的植物,直接作為造型的範本,其豐富的想象力與精湛的成型技巧,也令人拍案稱奇。
康熙筆筒的底足,一般為寬窄不等的璧形底,也有雙圈足、三足或無釉平底式。以一件釉裏紅變形壽字筆筒為例,器身雖呈直筒形,但底足下以三個靈芝形足相承,使造型產生一種變化感。
按 款識分期:康熙筆筒上的款識,早期基本無本朝年款,器物上大量使用齋堂款、花押款、圖記款等,這是當時社會背景所致。據《浮梁縣誌》記載:“康熙十六年邑 令張齊仲,陽城人,禁鎮產瓷器書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康熙年款最早出現在康熙二十年以後的器物上,主要為楷書款,並成為一種定製。
中期筆筒上的款識,以六字雙行雙圈款居多,還有各種幹支紀年款。
晚期筆筒上的款識,出現了六字三行款和偽托款等。偽托款以書寫“大明嘉靖年製”、“大明萬曆年製”和“大明成化年製”的款識居多。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