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何時不敢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2015-09-18 21:35:46) 下一個

“支那”一詞,據說起源於古印度,當時的印度人稱中國為“chini”(“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

後來日本仿效中國,“支那”一詞進入日本。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支那”是對中國漢人的尊敬。

日本何時不敢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朝日新聞社出版的畫報《北支事變》。網絡圖

直至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官方與民間稱呼中國才開始改變。

當時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清國”或“大清帝國”,但在民間報刊,則把中國稱為“支那”。

不過,那時的中國漢人,尤其是革命家,對被日本稱為“支那人”,並不感到屈辱,反存幾分感激。因那時中國漢人被“異族”統治,而日本暗中支援中國革命,所以得到中國革命家的青睞。如同盟會、光複會等反政府組織都是在日本組建的。

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後來同盟會黨報《民報》前身),即使是立憲派的梁啟超,也用“支那少年”為筆名,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所以,當時要是日本人稱呼中國革命家為“大清人”,他們反而感到羞辱。

但自辛亥革命後,日本仍稱中國為“支那”,就有輕侮的意思了。

1930 年5 月,南京政府經過中央政治會議討論,正式下令:“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自此日本政府在對華外交公文中,始稱中國為“中華民國”,但在民間及其它場合,仍呼“支那”。

日本戰敗投降後,中國代表團向盟國最高司令部遞交公函,要求日本取消對中國使用“支那”的稱呼。

經過調查,盟國最高司令部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但“支那”一詞在日本的口語中徹底消失,還是在中國取得抗美援朝勝利後。現在,“支那”一詞已經進入字典了。【萬發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