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有關調查顯示,去年藝術品拍賣成交款315億元中,有超過143億元尚未完成結算,買家“賴賬”超過成交款項的45%。剛剛發布的 《2014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披露的這組數據讓人們看到:藝術品拍賣整體“結算緩慢”,而且價格越高的拍品結算越是拖拉。去年,成交價過千 萬元的224件拍品中,結清的僅有83件,近三分之二的高價拍品,其價格不過是拍場上虛晃一槍的“標價符號”。
知情人透露,“拍場老賴”中不乏藝術品投機者,他們用幾十萬元保證金的“成本”,換來拍品的高價成交記錄,從而推高自己手中同一作者或者類似題材拍品的市場價格。甚至有的拍賣行和買家心照不宣,一起參與“拍而不付”的遊戲,以推高拍品價格。
成交價越高越容易遭遇“賴賬”
拍賣界一般規定在落槌之後的7天至35天內需要結清拍賣款,但是,買家拖欠貨款頻發,在業界人士看來,這已經成為國內藝拍市場的頑疾。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連續數年提及拍場“跑單”現象,中國買家不僅在國內爽約,有的還在國際拍場上“賴賬”。
去 年國內藝術品拍賣的結算進度至今剛剛過半。在長長的“賴賬”名單中,有不少是一度引發關注的拍品。比如,去年12月,楊彥的十八峰群係列作品《黃山賦》拍 出6600萬元,對於當代藝術品而言,這是令拍賣界興奮的高價。然而,買家卻遲遲未付款。去年6月,李可染的《蘭亭圖》以5175萬元的價格成交,這幅出 自近現代國畫大師晚年的作品同樣備受關注,作品上畫家自題的“白發可染”,讓人對畫家以耄耋之年在畫案上孜孜耕耘的創作態度心生感佩。可惜,這同樣成為了 一件未結算的拍品。
業內人士透露,價格越高越容易“賴賬”成為拍賣界令人玩味的現象。不少億元級天價作品,實際未完成交割的不在少數。其中 包括4.225億元的齊白石《鬆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2.3億元的傅抱石《毛主席詩意冊頁》。一些中國買家甚至“賴”到國際拍場。最為人熟知的一例, 便是幾年前在英國以5160萬英鎊(約合5.5億元人民幣)刷新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的一隻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因為中國買家遲遲未付款,兩年後,這件天價 拍品不得不麵臨二度交易。
用保證金“買”一個光鮮的成交記錄
為何拍場頻現“老賴”?不結清拍賣款,“老賴”不怕丟了數十萬的拍賣保證金?
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一些買家的確是舉牌衝動或因資金鏈斷裂,無法完成付款賠了保證金以外,某些“老賴”其實“算盤響亮”:有人通過假拍形成“高價記錄”炒作拍品。甚至還出現拍賣行和買家聯手,將有高價記錄的拍品送去別家拍賣,再坐地分利的現象。
對 於存心假拍的買家而言,“保證金”不過是一種投資。藝術品市場研究專家、複旦大學文博係教授胡誌祥向記者透露,有的買家就是用保證金“買”個虛假的成交記 錄。比如有人想推高自己經營的某位畫家的畫作價格,他就可以以買家身份入場,在拍場上將原本隻值100萬元的作品,以500萬元叫價買下,拍到手後就大功 告成。別看他可能損失了幾萬十幾萬元的保證金,他所因此“賺到”的是一個漂亮的500萬元的成交記錄。今後他就可以坐地起價,以200萬元、300萬元賣 出這位畫家類似的作品,而之前損失的保證金隻要完成一次交易就能賺回來。
那麽,拍而不付的拍品,價格記錄是否依舊有效,還能為今後的市場交 易做參考嗎?業界人士分析說,除非是特別知名的拍品,否則大眾很難知道拍賣款結算的實際情況。而且存在拍賣行和買家聯手炒作的案例,外界更難了解其中的內 幕。比如一件拍品因為假拍有了1000萬元的“成交記錄”,但是買家和拍賣行之間並沒有實際交易。他們會將拍品轉至另一家拍賣行拍賣,以更高的價格成交 後,聯手的拍賣行和買家就可以瓜分利潤。
“目前保證金一般不過50萬元,對於藝術品投機商而言,這是他們賠得起的本錢。”北京的一位拍賣專家對記者說,一個社會若沒有建立起成熟的公民信用體係,藝術品拍賣要上一個台階很難。歐美許多國家的藝術品拍賣結算率之所以很高,成熟的信用體係功不可沒。
據悉,拍賣誠信“黑名單”目前已經被拍賣界提上議事日程。今後,和消費、財產掛鉤的拍賣信用體係,將成為拍賣市場發展的重要支持。【萬發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