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佛像作為宗教崇拜的對象,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它的宗教性。佛像體現佛教的莊嚴、神聖、慈悲的精神。所以在造型的製作上,它必須嚴格遵循佛教的 教義規範,也就是造像儀規。這就決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薩、羅漢、明王、護法、祖師等等造像的造型。二是它的社會性。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須與現實社會息 息相關,在不同的時代,為了讓人們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這就使各個時代的佛教造像,體現出各自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三是它的藝 術性。無論是宗教性也好,社會性也好,要體現出來,都必須經過藝術手段的加工。所以,對於金銅造像必須從造型、時代和工藝三方麵來欣賞和鑒定。
(1)鑒定
佛 教進入中國二千年了,佛教思想如一顆種子,落入土地後一禾三穗會結出諸多果實;一部佛典經過再三翻譯,又經摘要、問答、論釋後,會衍生出許多旁支學問,另 立出許多宗派。佛教造像也一樣,各時期傳入的有限的印度造像如同種子,在各時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風格的造像。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成熟,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像 在中國工匠的手中逐漸脫離原有風格,加入了中國自身的造像形態,建立、發展成獨特的中國佛像,在這藝術融匯、交流中,呈現出各時代多姿多彩的鮮明特色。所 以,要正確鑒定佛像必須具備四方麵的知識概念,這就是地理概念、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這就是要了解中國和古印度的曆史,了解佛教產生和發展的有 關知識。這樣對我們正確判斷和選擇收藏是極為有益的。
金銅造像是一種三維立體的雕塑藝術,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人體藝術,其主題是一致的, 即都為“人”像,不同的隻是其麵部表情、手印、服飾、坐姿及周圍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因此,我們可以把一般的鑒定要點歸納為以下六點:一看麵相 和體形,二看手印與坐姿,三看標識與坐騎,四看細部與裝飾,五看材料與質地,六看銘文與題記。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幾點的話,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確的鑒定了。
首先,所謂標識和坐騎、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規的,隻要仔細觀察和對照,就可正確地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還是菩薩,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薩。正確的定名是正確鑒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麵相與體型,是鑒定佛像的關鍵。它包括麵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現、整體的風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時期和嘉慶、道光時期的造像,就有著一定的差別。
其後,所謂細部與裝飾,可以說是佛像鑒定時非常實用的小竅門。如明代蓮花座與清代蓮花座上的蓮瓣裝飾,明代蓮瓣精細而長,且瓣與瓣中有小型三角裝飾,而清代蓮瓣則顯得粗壯,瓣與瓣間也無裝飾。因此,明清金銅佛像看蓮瓣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 有材料與質地,這是鑒定中最為直觀的。銅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銅、黃銅和紅銅。我們在鑒定時,要注意不同的時期用銅是不同的。如同樣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 的,特別是乾隆時期,因為國力強盛和皇室對佛像的崇奉,這時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別好,所以乾隆時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別沉的感覺,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輕 許多。再有就是不同地區或受不同地區影響而生產的佛像,用銅和用料也不相同。如藏佛教造像,內地宮廷的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 喜歡鑲嵌各種礦物,包括綠鬆石、青金石等,有的隻在臉部鎏金或貼金。而同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多以黃銅鑄造,澄黃亮麗,他處少見。同 時,眼與白毫常以白銀鑲嵌,唇部和衣紋喜歡用紅銅鑲嵌,使整體造像顯得非常華麗。而受尼泊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則多用紅銅鑄造,鎏金並鑲嵌寶石。
最後是注意銘文和題記。銘文與題記是造像本身提供給我們的文字鑒定內容。一般說佛像上的題記從佛像一出現就有了。明代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則為“大清乾隆年製”款,這兩個朝代隻有這3個款識較多,其他年號一般不刻款。
另 外在鑒定中,還需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必須參照別的藝術門類。比如藏傳佛像,可以參照壁畫、唐卡來輔助鑒定。當然對文物愛好者與收藏者來說,盡可能地接觸、觀 看一些藏品,比如參觀故宮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陝西碑林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有雕刻和佛教造像專門陳列的展館,更是學習鑒定的好地方。
(2)辨偽
凡 文物有鑒定就有辨偽。清末以來,國內外考古學家和收藏者,對佛像藝術的研究與喜好不斷升溫,金銅佛像不再是純粹的崇拜偶像,它也成為代表一種宗教文化的藝 術品,特別是近年更是成為收藏者尋覓的對象。因此作偽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濫市場之上,這就要求收藏者高度重視,要收藏必先辨偽。一般而言,偽品可分為三 類:
第一類,也是最易識別的那些粗製濫造的新佛像,一看就知道是作偽的。這些佛像往往大批出現,價格低廉。
第二類,是按真品仿造的。這些佛像的製作要考究些,而且還常常會經過做舊,所以較為難辨一些。其中還分以下幾種情況:
(1) 以真品翻模製造的。這種用真品做模在翻新的作偽法,乍一看整體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會有過重或過沉的感覺,銅質也很硬,鏽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電鍍法鎏 的金,光澤極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銀法鎏金,色澤很沉穩,給人以厚實的感覺,雖然經過長期的磨蝕會露出銅胎之色,但古意盎然,這是仿品不可比擬的。如果再看 細布翻模的偽品往往在細部交代不清。因為翻模之品,出模後在衣紋、手指、麵部等處還必須進行細加工。古代工匠在製作時,對少對佛經所言的要求有些理解,再 加上製作上的盡心,自然是現在那些對佛教教義一無所知,急功近利、以營利為目的的作偽者難以比擬的。
(2)以真品為範本重新製作的。這些偽品往往以比較著名的真品為範本,而且多是以圖錄照片為參考的。因為是參考平麵複製立體,缺乏立體感和細部的把握,特別是像的背麵、底部、局部紋飾,更會有貌合神離的感覺。所以,看器物更要注意器物的細處,才能不被迷惑。
(3) 是以真品為範本綜合創造的。在製作前,作偽者找了一此真品和名品為參考,但製作時又不以哪一件為本,而是綜合創作的。這類佛像主要是清末民國時古玩行所仿 的,仿唐以前的多一點,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審視了。但作為“民國仿北魏”、“民國仿唐代”的造像收藏進來,用作參考,也末嚐不可。
(4)按傳 統技藝製造的新佛像,這裏主要是指西藏地區的新佛像,還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區與臨近的尼泊爾具有數百年以上的佛像製作曆史,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工匠 們,仍然忠實地遵循著古法在製作著各類佛像,他們並不是作偽圖財,而是供給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們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傳統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 套標準的製作程序,明清以來幾乎不變。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偽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將這些佛像加工作舊,一奇貨自居索取高價,這就另說了。我們在收入這類藏品 時需要特別小心。
第三類,比較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謂“移花接木”法作假的偽品。1、數件拚合。就是將失落的殘件重新拚裝起來。比如,明代的 獅子放上清代的像。2、真品加偽款。比如將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製”,來提高身價。3、新舊拚湊的作偽法。比如缺個座子、缺個背光等,配上新座 子、或配上新背光,來充完整的舊品,這主要是賣家希望殘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麵貌賣個好價錢。以上幾點需要用經驗來仔細辨別了。
最後,是款識 的辨偽。可分為真品偽款、偽品真款和偽品偽款三種。作為者總希望在作偽後能抬高物品的身價,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樂年施”或“大明宣德年 施”款,其實,這反而破壞了品相。偽品偽款自然是無一可取,但還有一種偽品真款要注意觀察,這就是前麵所說的“東拚西湊”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 上,加上新佛像,像是偽的,可款是真的。以上幾點都要求我們看東西要具體、全麵、不可拘泥於一點、一處、見小不見大。同時,還可以從字體、字形來分析。總 之,還要綜合判斷,特別注意。
(3)收藏
金銅佛像的收藏和其他銅器的收藏基本相同。金屬品文物的收藏都要注意防潮、防鏽以及修補、去鏽等。知識佛像具有宗教遺物的特點。所以我們在收藏中,要注意到它的宗教特性,多少應該帶些對宗教的敬意,了解一些宗教儀規,從而區別於一般的金屬文物。
對 於收藏來說,隻有你真正感興趣,真正愛好,才是你收藏的動力。如果是想通過收藏來增值、甚至發財,應該說是很難實現的。收到一件器物,別人出大價錢,我也 不賣,這才是收藏家。至於自己玩透了、研究透了,覺得已沒有保留的必要,出讓給朋友,互通有無,或投向市場,也未嚐不可。但基礎是你有收獲、有心得、有喜 悅,這才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