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三代官窯瓷尤其康雍兩代的官窯器特別講究修足圈邊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後在足圈頂部內外各修一刀使足背兩邊的釉修整齊。且僅僅留下不到一個毫 米的胎露出來。整齊劃一十分精細,一般民窯品是做不到的。對足背兩邊的釉要用小刀輕輕地修一圈,讓胎與釉處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無釉部分)的部 分才不到一個毫米。這一道精細的工藝,且整整齊齊又十分美觀,是鑒別清三代官瓷的一個標準。
2、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條,竹刀子修理工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距離)。這個不同之處一看很明顯。
3、觀察其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偽品之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麽自然)。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幹燥,而仿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仿品還是稍顯幹燥;
4、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清官民之窯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偽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 得老化幹燥),因其燒造工藝高於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麽厚,不會造成積釉,再加多為模注而過於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5、縱觀各個時 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鑒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 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跡),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官窯幾乎看不到什麽痕跡了,而仿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6、底足老氣自然,無泥漿粉土及其它洗不幹淨的人為物,無人為作舊而被複燒的痕跡。
7、胎骨(底足)洪武前顆粒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樂後胎骨相對比以前的要細白一些,無論胎質怎樣,看上去絕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質粗細不幹燥,有無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紮的那種潤膩不澀的胎質感。
8、胎骨(底足)與器物內外露胎處的色澤、老氣、用料等要一致,感覺要自然。
9、火紅石中的鏽黑點,看上去有滋潤感,自然感,不幹燥,在40倍放大器或陽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10、 關於內折角。內折角就是底麵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裏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 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 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11、仿品除底麵外,其他表麵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12、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13、 景德鎮的瓷器多是在掛釉以後方將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後再掛釉。所以細看江西瓷的外足釉與坯的分界,釉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而止的,這一 點與日本製品迥然有別。古瓷中明代製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跡,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過的足端用濡筆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麵總是帶有一種柔軟、滑 潤之感。試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製品很相似的,但從未見有模仿這種削足之癖。有時雖然很難用肉眼判斷,然而如果用放大鏡一看便可大體了然。當我們鑒別明瓷 與清瓷的時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們的器形、釉色以及圖樣等各方麵綜合來看,不過有時也會陷於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時如能注意一下這種削足之癖,便會成為鑒定 上的一個有力線索。
14、護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護素胎,便於均勻上釉。乾隆和現代偽作天球瓶的圈足處護胎釉差別很大,乾隆的護胎釉經過高溫氧化,閃閃發亮,而贗品根本不見有芝麻色護胎釉。
15、 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覺,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旋紋會留在器物的內壁,竹刀修胎的痕跡會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邊胎的地方會留下 “竹刀紋”。新器(贗品):釉薄光滑,呈賊光,無包漿狀,即使用“氫氟酸”處理過的器物,其光澤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狀,贗品的胎有人工和機製二 種:人工拉坯的胎沒有竹刀修胎的痕跡(因是用鐵刀修胎),機製胎的連手拉坯旋紋都看不見,而且胎土緊密,含粉狀,無含砂粒的感覺,呈“軟、濕”的狀況。
16、舊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幹燥狀胎釉形成一體的感覺。新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濕”狀,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視覺,即使經特別做舊處理過的器物,也無法呈現胎釉連成一體的視覺。
17、舊器的胎腳因年代的風化,不同程度上會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體呈現出一片自然、幹燥、統一的色澤。新器的胎濕現剛出爐狀,或因化學物的造假,變得太黑,太舊的狀況,整體無法統一,呈現胎釉分開的“濕”感覺。
18、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底足露胎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19、目前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製瓷器。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矽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麵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粉作墊料。
20、康熙瓷的胎質是精細白晰又堅致,但製瓷風格較為粗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細也存有雜質,因此,器底釉麵上都有點點黑疵。如果你碰到的東西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仿品。
21、胎土與古代瓷胎有別。從胎的質感觀察,有機械淘泥、練泥和快速陳腐的表現。 ——這句話真難以形象理解。自注
22、 研究瓷片的好處(優勢)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觀察古瓷的胎。由於是殘片,其斷麵便將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無餘,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氣孔狀態、顆粒狀態、胎質 純度、雜質狀況、吸水性能、硬度……等等,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時代、不同窯口都有或明顯或細微的差別,這是瓷器鑒定的一個重要視角。而這些信息卻是整器難 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為釉層包裹,隻在器底接觸麵(外底、足端處)及漏釉縮釉處顯露“冰山一角”,且這些有限的“露胎處”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實信 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妝土)、氧化層(火石紅)、酸堿腐蝕層、黴斑汙染層、汙物堆積層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而這些“假象”過去常被玩 賞瓷器的人(包括一些古玩鋪出身的老行家)認定為胎色(胎象),寫入書籍,誤人不淺。蓋因他們從不研究瓷片,僅憑“底足”來研究某代某窯的胎色胎象的。 (又往往注重官窯器或珍品,怎可能磕下一點來觀察真實瓷胎,而又不屑於民窯大量殘破古瓷,不入他們的視野)所以他們得到的所謂古瓷器胎的的信息既少而不真 實。這種把假象當作瓷器胎象的錯誤古代也有,比如將汝瓷的胎說成是“銅骨”。實際上“銅骨”是汝瓷的胎的氧化現象,它確實存在,並且普遍,但卻不是真正的 胎色,真正的胎色前人也有說到,就是“香灰胎”。但什麽是“香灰胎”?你最好別去焚香爐前找印證,因為古代的“香灰”是與現代“香灰”不同的,你最好是直 接觀察汝瓷瓷片,然後你才會明白什麽才是古人說的“香灰胎”。
23、仿品特征:底足修胎不規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覺。足底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結合也疏鬆,釉麵稀薄,混濁。
24、真品的底足內的青花款,放大鏡下肯定能看到氣泡。仿品沒有。
25、 老瓷的胎質是腐熟高齡土製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觀感幹,酥.有老化痕跡.新瓷胎製泥工藝與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機粉碎而成, 故現代瓷胎可表現為手撫有刺手感,有的雖然不刺手,但觀感發濕,硬.以清代糯米胎舉例說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較,大米就是濕硬,糯米就是幹酥.但請 注意,古來窯口甚多,胎質千差萬別,不可以一蓋全.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對比,慢慢體會,找出差別,自可神會.關於釉的玉質感也是一樣,南 方人叫肥厚,北方人叫滋潤,表述不同.鑒瓷用眼學,靠眼力,是長期鍛煉積累的結果,文字永遠表述不清.比如說豇豆紅,梅子青是何顏色?隻有看到實物,才能 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