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海外收藏亂象叢生 華人遭忽悠屢見不鮮

(2015-06-17 07:04:39) 下一個
英國華人收藏家協會正式成立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人氣最旺的古舊物品市場,遍地是古董

  亂世買黃金,盛世收古董。近年來,古董收藏熱遍中國大江南北,英國華人也不甘落後,紛紛效仿。正如在中國大陸一樣,英國華人收藏界也是亂象叢 生,啼笑皆非事件頻頻發生。5月8日,英國華人收藏家協會在倫敦舉辦成立儀式,近300華人參加。筆者了解到,華人收藏者中不乏“忽悠”和“被忽悠者”, 而後者則占了絕大多數。

    走私案揭開收藏背後的故事

  2011年9月 ,英國東部港口菲利克斯托(Felixstowe)海關在例行檢查中發現一個集裝箱內夾藏香煙絲。該集裝箱發自中國天津,進口入關申報的品名為中國現代工藝品,進口企業的注冊地點位於一會計師樓,代理清關的則是一間英國人公司。

  據透露,海關在集裝箱內查獲的走私煙絲500公斤,零售價高達20多萬英鎊,另有中國古董和工藝品1236件,包括瓷器,青銅器,漆器和紅木家具等。

  由於海關行動遲緩,涉案的華人進口商在事發後逃離英國。海關在調查數月後,最終不了了之。煙絲被銷毀,其它貨品仍留置在海關倉庫內。

  有記者得悉此案後,展開追蹤調查。從該進口商的公司注冊、稅務年報、財務支出往來賬目,揭開了這家華人公司與英國上百家拍賣行之間的交易。需 要指出的是按照英國和中國的法律,他們的買賣完全合法,但合法的背後是成百上千的華人和無數英國人“被忽悠”,可能至今還蒙在鼓裏。

    賣秦俑淘發大財

  這名華人進口商姓王,1980年代初公派來英留學。王先生早年喜歡到英國各地的跳蚤市場和古董店逛逛,尋覓一些中國物件。

  大約十多年前,王先生回中國探親。在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聰明絕頂的他突然開了竅。西安街頭路邊攤的一個秦俑隻要20元人民幣(按當時的匯率約 1.5英鎊),而英國古董店的賣價至少50英鎊。扣除運輸、清關等費用,一件物品的利潤往往是成本的十幾倍。英國人知道秦俑都是仿品,他們按藝術品對待。

  王先生開始時跑單幫,頻繁往返中國購貨,以行李物品攜帶入境,然後賣給古董店,或者委托拍賣行售出。

  王先生很快總結出這是一條發家致富的捷徑,於是成立公司、租用倉庫,從中國批量進口,並將品種擴大到允許出口的瓷器、家具、字畫、漆器、刺繡、 泥人、煙鼻壺、銅器和珠寶等等。與王先生合作的古董店和拍賣行也由起初僅位於倫敦的數家,發展到蘇格蘭,威爾士,甚至愛格蘭的都柏林。英倫三島200多個 經營古董的機構和個人都與王先生有過交易。

  據調查,王先生在進口申報時均實話實說,報為現代工藝品或近代仿品。他委托拍賣行也大體如實相告。一些品相較好的,王先生則會裝“傻”,故意請拍賣專家鑒定,以英國鑒定師的意見為參考數。鑒定師難免走了眼,人為抬高拍賣價。

    舊貨市場沒舊貨

  據了解,王先生絕非這類買賣的第一人,多名香港華人早在他之前就已收獲頗豐。王先生可能意識到早些年他從跳蚤市場購買的中國物件不過是香港前輩們從中國地攤收來的破玩意,他從此不再以購買者的身份涉足跳蚤市場。

  他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在英國上百個周末跳蚤市場尋找合作夥伴,每一個市場找一個下家,委托銷售中國物件。王先生一般每次給下家三、五樣物件。

  記者近日走訪一些跳蚤市場的攤主,他們反饋,購買中國物件的大多是中國人。一位攤主告訴記者:“十年前,買中國物件的英國人居多,近三、五年中國人後來居上。中國人似乎熱衷要買回自己家流失的東西,或者希望撿到一個大元寶,現在每個周末都能見到一撥又一撥的中國人”。

  另一位攤主說:“中國人一般會問問物件從哪裏收來的,我們都會按照委托人的吩咐,都說是家傳的。但真實的來曆,我們也不清楚。”

  通過向律師請教,大家都不覺得王先生的買賣有什麽不當之處。律師指出:“王先生利用中英兩地的差價做生意,合理合法。英國市場上賣的任何中國產 品都存在利潤差。中國出廠價與英國零售價相差幾十倍的產品成千上萬。關鍵是交易不能摻雜欺詐行為。王先生以工藝品或仿品進口報關,同樣以此進入拍賣行或在 跳蚤市場零售,都是法律允許的。市場上攤主的銷售術,虛構誇張來曆,不足以構成欺詐。”

  至於王先生為何幫人走私煙絲有眾多版本。有的說,近幾年步王先生後塵的國人越來越來,英國市場充滿中國來的假貨,銷路大不如從前;有的說,王被高人騙了,他不知道箱子裏藏著煙絲;也有人說,王先生嗜賭如命,跟人借了高利貸,被逼無奈,鋌而走險。

    借拍賣抬高價格

  林先生是來自香港的老華僑,早在70年代末期就與一位英國友人在倫敦市中心開古董店,專門經營東方古董和藝術品。店名很洋氣,林先生從不在前台 出現,他隻負責從香港、泰國和印度進貨。在英國僑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引薦下,林先生開誠布公地向記者講述英國古董店內中國物品買賣幾十年來的變遷。

  林先生說:“英國古董行業發展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古董店林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們開始做時,一切都很正規,我們從南亞,從遠東的古董街、 舊貨市場進貨,運到倫敦賣出。可能價格有一定的隨意性,例如5鎊買的,出售標價可能是200鎊或者500鎊。古董定價很難有一個衡量標準,隨行就市,雙方 自願。再說,這行不像雜貨店,天天有人進來買,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但不管怎樣,那些年玩貓膩的、故意賣假貨的,僅極個別。”

  這位現已退休的古董行老板說:“過去二十年買賣中國貨的情形大變,其中的奧妙隻有行內人士才弄得清楚。”他舉例說:“一位中國大陸來的仁兄十年 前跟英國宮人合作,在倫敦西區開了一家古董店。他從中國大量批發進口所謂的古董,大多是民國時期的仿品甚至是現代的作品。貨到英國後,他先存到倉庫裏,然 後幾件幾件地送到不同的拍賣行,他要拍賣行以高出幾十倍的價格起價競拍。能拍出去他自然高興,流拍了他也不氣餒。他把拍賣行的宣傳手冊保留裝訂起來,把拍 不出去的貨放到自己店裏賣。拍賣行手冊上的估價和相片就成了他的金字招牌。外行人一般都相信拍賣行,一些中國買主崇洋媚外可能更信。其實,英國的拍賣行恐 怕至今都還不了解中國人耍的花招!”

  林先生介紹,近幾年不少中國大陸華人越洋包裝推銷中國物件。他們將品相好,仿造十分逼真的所謂古董拿到英國拍賣市場走一圈。A先生委托拍賣,最 終被B先生競拍得到。外人不知道他們是一夥,他們不惜花費20-30%的拍賣費用。半年後,這件物品可能以比英國拍賣價高50%,或更高,在中國市場上推 出。賣家的噱頭就是這件貨被英國某知名拍賣行拍過,大多數中國人認定那一定是貨真價實。這樣一折騰,一件不知名的物件在投資數萬鎊後,賺回十幾萬鎊。

    數千現代瓷器流向英國華人

  2001至2011的十年間,每年有二到三次景德鎮瓷器展銷在倫敦、曼城和伯明翰舉行。記者了解到,每次展銷的瓷器多達千件,均以失敗收場。最多賣出的不到五分之一,僅能支付場地和運輸費用,多個展銷商以血本無歸形容在英國的推銷。

  展銷結束後,貨主不願再淘腰包將展品運回中國,隻能以跳樓價甩賣。標價80鎊的最後可能降到5鎊。

  記者了解到,七成多的展覽品被個別英國華人收購。初略估計,十年間展銷會留在英國的瓷器,至少5000多件,最後大多通過拍賣行、古董店和跳蚤市場流向民間,其中不少輾轉到華人收藏者家裏。

  英國中醫界幾位知名人士也參加了成立大會,其中一位說,他每周末都去跳蚤市場走走,偶爾也會挑上一、二件中國的物件。他說:“我選的東西 大多不值錢,最貴的也就幾十鎊。我知道地攤上擺得應該是現代仿品,逛跳蚤市場就是個閑情逸致,出來散散心,真沒指望能淘上一件寶貝。”

  另一位中醫界人士曾經營十多家中藥店,目前閑居在家,他熟悉倫敦的多家拍賣行。他說:“英國的拍賣公司這幾年生意紅火,中國的物件不管是瓷器還是家具都很容易賣出去。令人揪心的是最近幾年在拍賣行出沒的華人越來越多,華人競相抬價,價格翻上十倍、二十倍的司空見慣。

  當問到物件的真假時,這位華僑說:“收藏這個行業水太深,中國大陸媒體說九成多的古董是假的,英國的假貨可能更多。我希望,華人收藏家協會都正本清源,向會員傳授如何識別假貨。”

    海外華人更需理性收藏

  華人收藏家協會成立當晚高朋滿座,大使館文化參讚項曉煒代表劉曉明大使出席祝賀,收藏家單聲和錢偉鵬擔任協會顧問,周自立出任會長。

  一位張姓副會長告訴大家:“關於收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市場上有假冒贗品是不爭事實,但中國兩千年文明的確留下大量豐富的藝術珍品,收藏者 應該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目前的社會現象。中國幾千年社會變遷動蕩,能保存下來的古董畢竟數量有限。想淘到貨真價實的物件,需要高超的鑒賞能力和運氣,但我們 不排斥那些質地好工藝水平上乘的仿品。高檔仿品在若幹年後也是收藏的上等佳品。”

  協會的一位胡姓顧問指出,中國經濟這幾年強勁,老百姓有錢,收藏是熱門。海外不少華人也抱著淘寶發家的心態紛紛盲從,以致市場價格過熱。但是曆 史遺留的古董和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畢竟有限,大量贗品充斥市場。英國是一個收藏大國,精品豐富,但想撿漏發大財,成功率可能低於買六合彩,華人應該理性收 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周老虎 回複 悄悄話 旅遊也好,收藏也好,隻要中國人一窩蜂去幹,最終都成了啼笑皆非的joke.
非否 回複 悄悄話 本來就是隨便印的分配極不公平的錢
bobby41 回複 悄悄話 你騙我來,我騙你。
你從這方麵欺騙我,我從那方麵來欺騙你。
中國式遊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