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外銷瓷器長期以出口為主,在國內市場處於較邊緣化的地位。可隨著近幾年國際文化的廣泛交流和人們對瓷器認識的逐步提高,外銷瓷的價值潛力正被發掘出來。
2012年北京華辰春拍現場,一件元青花魚藻紋大盤以6888.5萬元成交,創下外銷瓷拍賣新的最高紀錄。
征服世界的外銷瓷何為“外銷瓷”?中國自唐代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時達到頂峰,這些創匯銷往國外的瓷器就叫“外銷瓷”。專家介紹,當年大量銷往歐洲的瓷器 是批量生產的民窯,並非官窯。西方,也包括日本,見到中國官窯,要到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燒毀圓明園以後。也就是說,在20世紀初之前,西方人是 沒有見過中國官窯的。
所以,曾於數世紀前,就以“China”(瓷器)之稱飲譽世界的瓷器不是官窯,而是外銷瓷。20世紀後,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國也開始製作瓷器,仿製的是外銷瓷。外銷瓷在西方世界的影響遠超過官窯,正如中國古陶瓷學會專家胡雁溪所言:“這是一個曆史的誤會”。
我國瓷器外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經絲綢之路流傳到非洲、阿拉伯國家。唐五代時期開辟了海上運輸航線後,我國的瓷器進入了大量外銷時期。
入宋後,我國外銷產地逐漸從內地向沿海地區轉移,內地的長沙窯、定窯等退出了外銷曆史的舞台,大量的外銷瓷生產,由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的瓷窯承擔了,品種主要有青瓷、彩瓷,包括青花、粉彩、廣彩等,其器型和紋飾都極為豐富。
宋元時期,青白釉瓷主要行銷東南亞,龍泉窯銷往日本、朝鮮、菲律賓、土耳其等國家。明末,外銷瓷則通過葡萄牙人大量銷往歐洲及日本、東南亞。1498年,葡萄牙貴族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開通了東西海路。此後,中國貨物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
清朝是中國海上貿易的最大時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允許浙江、福建、廣州沿海對外開展貿易,從此中國的瓷器開始大量出口,主 要銷往歐洲。據《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書記載:“從1602年至1682年,短短80年裏,中國瓷器的輸出量竟達1600萬件以上”。
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馮小琦介紹,當時的中國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歐洲,十分暢銷,處在社會上層的貴族已把上等的中國瓷器作為財富的象征,因而外銷歐洲瓷器的數量驚人。據國外資料統計,大約有數千萬件,主要見於各國博物館、古董店、私人收藏等。
說到外銷瓷,不得不提媒體頻繁報道的“海撈瓷”,或者叫“沉船瓷”。
1984年,邁克·哈徹在南海找到“哥德馬爾森號”,打撈上近15萬件中國瓷器,悄悄隱匿一年後,將其交付荷蘭嘉士德拍賣。拍賣會前後進行了9個月,並最終實現了兩千萬美元的成交金額。
2003年,美國退伍老兵費爾·格雷科“盜撈”事情被曝光。據報道,在1997年到2002年間,格雷科在南海先後發現了16艘海底沉船,打撈上來約2.3萬件古董。格雷科悄悄將古董運回美國,賣給了私人藏家。
2007年1月,蘇富比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拍賣了從越南海域打撈上來的約7.5萬件中國清代青花瓷,引起了全球收藏家的關注。為期3天的5場拍賣會取得300萬歐元的總成交額,高出之前200萬歐元的最高估價。
而在這所有的打撈中,有兩個船名氣最大:一是“哥德堡號”、二是“南海一號”。
“哥德堡號”是一艘以瑞典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命名的著名船隻。1739-1745年間,該船曾三次遠航廣州,其中第三次航行裝載了包括100噸瓷器在內的700噸中國貨物。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在距哥德堡口岸約900米遠的海域觸礁沉沒。
“哥德堡號”沉沒當天,瑞典的東印度公司的老板就帶人到現場打撈,打撈進行了兩年,從“哥德堡號”沉船上撈起了30噸茶葉、80匹絲綢和100 噸瓷器,在市場上拍賣後竟然足夠支付“哥德堡號”此次廣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還能夠獲利14%。之後,在1906至1907年間,兩位商人傑姆士·凱勒 和卡爾·裏昂,獲得了打撈“哥德堡號”瓷器的許可,他們一共打撈上來3000隻完整無損的中國瓷器,收獲不菲。但至此以後,“哥德堡號”似乎就被人們遺忘 了。
1986年至1992年間,人們又開始打撈,發掘出埋藏海底二百多年的商品,其中大部分是瓷器,共重9噸。1993年,打撈工程結束。
打撈“南海一號”,那是南宋時期的沉船,它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中國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於1987年最初被發現,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打撈。
2007年,打撈工作終於開始,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這些文物以瓷器為 主,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係及龍泉窯係的高質量精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超過8萬件。
紋章瓷和“滿大人”西方人對中國瓷器的認知一般是從外銷瓷開始的。明清之際,中國外銷到歐洲市場的瓷器有兩類,第一類雖然是為歐洲市場製作,基本卻采用中國傳統樣 式,器物造型有歐洲特點,但裝飾題材仍然為中國花卉、風景與人物風俗等,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情調。第二類是歐洲客戶在中國定製的個性化產品,如以歐洲的宗 教人物、花卉紋樣為主題,一般稱為定製產品。
在中國和歐洲貿易往來的航線開辟後,中國工藝風格在歐洲引起了一場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的革命。纖美淡雅的中國瓷器成為法國洛可可藝術的源泉,同時中國也吸收了歐洲的素描和銅版畫的技法。琺琅彩瓷的燒成與繪瓷技術的發展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大例證。
明清時期,輸往歐洲的外銷瓷主要是麵對歐洲的皇室、貴族和富商巨賈,除了普通訂單,也有為皇室貴族專門燒製的高端瓷器。比如紋章瓷,其燒製始於16世紀,主要是為歐洲諸國的皇室、貴族、財團等量身定做的,因其印有特殊符號的“紋章”,故稱“紋章瓷”。
2005年的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一對創下了外銷瓷拍賣紀錄的就是帶有菲利普五世紋章圖案的外銷瓷。
而同時,外銷瓷也成為西方了解東方的一個窗口。18世紀正值中國康乾盛世,西方人也想知道中國人生活的模樣。因此,“合家歡”、狩獵圖、市井生 活圖等反映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場景,便成為外銷瓷中常見的圖案。後來,除中國山水、花鳥、人物外,西洋靜物畫、人物像與宗教傳說等圖案也成為描摹對象。
馬未都曾說,到雍正、乾隆以後,外銷瓷偶爾畫滿族的紋樣,畫滿族服裝,“這個在國內非常少見。西方人就把這種畫滿族人的這種圖案起了一個名字, 叫‘滿大人’。因為西方人到中國時發現,中國的官員都稱之為‘大人’。我們看電視劇都看得到,就是大人怎麽樣怎麽樣,那是官職的一種稱謂。這種瓷器在中國 的傳統瓷器中很少見,博物館裏都難得一見,歐洲反而多見。”
有西方學者研究,18世紀歐洲進口的瓷器恐怕超過6000萬件,甚至能達到一億件。19世紀,因戰事不斷,出口瓷器有所減少,專家估計也有3000萬件以上。
中國瓷器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China”一詞也隨著中國瓷器在英國及歐洲大陸廣泛傳播,轉而成為“瓷器”的代名詞,使得“中國”與“瓷器”成為密不可分的雙關語。
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
被低估的價值外銷瓷在國外流傳非常廣,而在國內收藏數量卻少得驚人。收藏外銷瓷最多的廣州博物館,據2005年的統計,也不過700餘件,故宮博物院隻有幾百件。
業內人士總結外銷瓷不受重視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是作為一般生活用品輸往歐洲,拍賣會拍出高價的隻是極少數精品,絕大部分外銷瓷藝術價值不高,而且存世量巨大。還有部分原因是,中國藏家普遍不認可外銷瓷,說它“不中不西不入流”。
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由於曆史原因,同時期的中國民窯被大量毀損,而“中西合璧”的外銷瓷則被非常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反映出的文化與曆史價值不可低估。
但外銷瓷在國外很受歡迎,屢屢在拍賣會上創出天價。外銷瓷及民窯瓷器數量雖然很大,但精品畢竟是少數,而且價格已經很高。
在2011年倫敦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一件清嘉慶外銷葡萄牙青花瓷以約合358.7萬人民幣成交,另一件明早期外銷到伊比利亞的青花長頸瓶,最終以311.3萬人民幣成交。
最著名的幾種外銷瓷
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的建立,元政府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都造成了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異常活躍。當初在景德鎮製造出來的瓷器,通過海路和陸 路外銷到亞、非各地。據韓槐準氏《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瓷》一書稱:“當時馬來亞人習慣,凡遇宴會,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盤。”因此該類大盤是專為 外銷燒製的。裝飾花紋所使用的青花料,有進口與國產兩種。進口料顏色鮮藍、豔麗,采用影青作麵釉,所繪圖案構圖嚴謹、筆法工整、描繪細致。據悉,目前世界 普遍公認的元青花瓷300餘件,大部分藏於在海外的大型博物館。其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青花瓷,就集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宮、伊朗德黑蘭的 國家博物館。在清宮舊藏品中,沒有一件元代青花瓷傳世品。現在北京故宮珍藏的幾件元青花也都是建國後新收購或從墓葬出土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德化白瓷
福建省德化縣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產瓷地區之一,瓷器外銷有著悠久的曆史。近年來,根據國外調查、發掘出土的有關資料,德化窯的產品,自宋代以 來,就已大量銷往國外,銷售範圍遍及亞洲東部、南部、西部各國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BLANC DE CHINE”(中國白)是法國人對中國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法國人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因為德化白瓷製作精微,胎骨細柔堅致,胎釉質感美妙,色澤 溫潤明亮,形體晶瑩剔透,凝脂似玉,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多年 來,在亞洲一些國家古遺址裏,出土了不少德化窯白瓷,充分說明德化白瓷當時不僅在國內有名,而且在亞洲一些國家也很有影響,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德 化瓷進入歐洲後,也引起轟動,成為宮廷和貴族們所搜集、收藏的藝術品。在歐美各國著名博物館都有大量德化窯的藏品。
為歐洲皇室、貴族量身定做的“紋章瓷"。
3.龍泉青瓷
從宋元時起,我國的龍泉青瓷就大量地經由泉州運輸到海外去了。明初鄭和七下西洋,給世界上許多國家帶去了明代早期的龍泉青瓷。在日本、韓國、波 斯灣、阿拉伯海及東非沿岸到處都有龍泉青瓷的蹤跡。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17000餘件,其中龍泉窯瓷器達九千 餘件。
1504年,英國威爾海主教送給牛津新學院一件精美的青瓷碗,轟動整個英國。這件精美如玉的瓷器,是傳到英國的第一件龍泉青瓷。17世紀,歐洲一位薩克森國王是位中國瓷器迷,他不惜用一個團的健壯騎兵與普魯士國王交換幾隻龍泉青瓷花瓶,一時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