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梅雨帶來的潮濕之後,湘菜的辣,很自然地令我們思念。走近湘菜,其內涵與才藝,都會讓我們有另一番享受。
湘菜知史
早在漢朝時,湘菜的烹調技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並逐漸形成菜係。據對長沙市郊“馬王堆西漢墓”出 土的烹食殘留物及一套竹簡菜譜進行考究,證明當時楚人已利用數十種動植物烹製菜肴。發現的不僅有豬、牛、魚等的遺骨,還有醬、醋等調味品醃製的果蔬遺物, 由此顯見湘菜的發展曆史源遠流長。唐宋以後湘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清朝末年,長沙城內開始出現營業性的湘菜館,分為“軒幫”和“堂幫”。曾經在永慶街有一 處湘菜祖師廟—“詹王宮”,烹製湘味菜肴的同仁常聚於此切磋技藝,使得湘菜逐漸具備了比較完整的理論,並繼承和創新出很多眾所周知的特色佳肴。現在,美 國、日本、德國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開設了湘菜館,湘菜的地位可見一斑。
湘菜知類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的地方菜發展而來的。其中湘江流域是湘菜的主要代表,以長 沙、衡陽、湘潭為中心,小炒、幹鍋為特色,所體現出的辣味是扣人心弦的辣,不單是刺激味覺,嗅覺也會被影響;洞庭湖區的菜以烹製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大多 會用缽子燉,以達到入味鮮濃的目的;因為氣候潮濕的緣故,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於鹹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
湘菜知味
湘菜用料集山川之珍,聚天地之奇於盤盞之中,加工精細,製作考究,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廣州的湘菜館甚多,以“做正宗湖南菜”為宗旨的佬湘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據佬湘樓的石師傅介 紹,在一些湖南菜式中,是無法用肉眼看到辣椒的,但吃起來卻是辣意濃濃。這裏麵的奧妙就在於烹製菜肴所使用的“辣汁”。選用湖南當地皮薄、呈青綠色的“土 尖椒”,切碎,用鹽、薑、蒜、油一起熬製,待到有粘意的時候將其倒出,放在密封的罐子裏保存。這種汁最先是用來烹製魚的,後來也用來做菜。
做臘肉一般是將豬肉、鹽、橘子皮以及香料等密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自然風幹的話肉呈灰白色,切片上鍋蒸後爽滑透亮。如果是熏幹的話,會有比較重的煙熏味,而且肉色黑黑的,不過蒸熟後也不失剔透的一麵。
店內的“雙色回頭魚”是招牌菜式之一。“回頭魚”又稱“回渡魚”、“江豚”,生活在長江中下遊洞庭湖水域,以食小魚、天然綠色食物為生,肉質鮮嫩爽滑,營養豐富。成菜吃起來略帶甜味,同時也不失湖南醬椒和剁椒的鮮辣味。
幹鍋茶樹菇主要是選用新鮮的茶樹菇為主料,配以五花肉製成。口感脆、爽、鮮、辣、嫩,味味俱全。
常德大缽子雞是典型的洞庭湖區的菜式,主料選用湖南鄉村放養的土雞,除了雞肉外,雞血、雞腸、雞肝等內髒也會放入缽子中燉,以保證肉質鮮嫩,湯味濃香。
湘地湘菜老字號
火宮殿,位於長沙市坡子街中段,是一座宮殿式的地方小吃店,有二百多年的曆史。它以“火廟文化”為底蘊,並輔以小吃素食,最為出名的有臭豆腐、組庵魚翅、毛家紅燒肉等。
楊裕興麵館,創建至今已逾百年,現位於長沙市芙蓉區解放西路(原老解放路)南側,為三層仿清宮殿式建築。由該店首創的手工雞蛋麵條,有“神仙難吃刀下麵”的說法。
玉樓東,長沙知名的百年老店,總店坐落於長沙市火車站北邊的五裏牌遠大路立交橋旁,是一家久負盛名、享譽三湘的百年名店,被稱為是正宗湘菜的發源地,享有湘菜“黃埔軍校”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