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宮闈歲月——後妃與王子的生活[一】

(2015-04-04 14:29:06) 下一個

在中國古代,後妃文化是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集中反映了她們所處時代物質生活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和精神文 化發展的趨向。後妃文化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附麗於中國古代傳統的以男性為中心的帝王文化之下,起到維護和鞏固帝王政權的輔助作用。在宮廷中生活的皇 子,是未來的帝王,他們的成長對於江山社稷的世代傳承和延續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皇子的養育和成長與後妃密不可分,也是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認 識包括皇子在內的後宮文化,對於更全麵地認識中國古代帝王文化、宮廷文化,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的曆史和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故宮舉辦過一個“宮闈歲月——後妃與王子的生活”展覽,展出的這些深藏宮中的精美珍貴的展品,曾經見證了中國古代 宮禁森嚴的後宮生活的一幕幕曆史場景及其滄桑變幻。展示於此,猶如揭開了中國古代宮廷曆史文化的一層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們可以穿越時光,充分地領略和感受 宮中生活的尊貴典雅、精致奢華,以及藝術情趣和文化品位,進而對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更全麵深入的了解。



展覽旨在反映中國古代宮廷後妃、皇子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展出的文物包括書籍、繪畫、金銀器、玉器、琺琅器、瓷器、漆器、竹木器和織繡等十餘個門類,豐富精美,題材獨特。現將此展覽的資料貼上與大家分享。

一 宮廷的後妃

1 政務懿德

在中國古代,皇帝又被稱作“君父”,權力至高無上,專管前朝政務,統治天下臣民。皇後被稱作“國母”,享有無上尊 榮,掌管內廷事務,輔助皇帝。這正如古書所言:“天子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輔相成。”可以說,後妃是帝王身邊最親近的人,皇帝與後妃的婚姻結 合,不僅可以延續皇帝家族的後代,還可以牢固地維護和鞏固王朝政權的統治。治國必先治家,治家即治內宮,也是治天下的一個縮影,二者相輔相成。皇帝通過綱 紀禮教等形式,確立皇後“母儀天下”的尊崇形象,以垂範於普天之下所有的婦女和家庭。

因此,後宮製度嚴格繁瑣,等級森嚴,後妃必須以禮法製度的要求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不得違製越禮。同時還要恪守各項道德規範,正心修身,具備孝道、仁慈、敬讓、育教和知書達禮、節儉戒奢等諸多美德賢能,以及詩文歌舞、琴棋書畫等多般才藝素養。

孝賢純皇後朝服像軸




《孝賢純皇後朝服像》軸,清乾隆,絹本,設色,縱194.8cm,橫116.2cm。

畫中人物孝賢純皇後([url=]1712—1748[/url]年),姓富察氏,出身於一個累世高官的家庭,其祖米思翰,為戶部尚書。其父李榮保,為察哈爾總管。她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正統教育,嫻於禮法,深明大義,並且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清雍正五年(1727年)[url=]七月十八日[/url], 她被雍正皇帝指婚給17歲的皇四子弘曆作嫡福晉。弘曆即帝位後,立她為皇後。她克勤克儉,不喜奢華,平時在宮中的服飾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簡簡單單的通 草絨花。她與乾隆皇帝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在與乾隆皇帝奉皇太後東巡的旅途中,因勞累和久病體虛,病逝於山 東德州。乾隆皇帝甚為悲慟,兼程趕還京師料理後事,並為其服縞素12日;著《述悲賦》與詩,以表對皇後早逝的哀憾與追懷。

圖為她24歲被封為皇後時,由宮廷畫家為她畫的朝服像。




《慧賢皇貴妃朝服像》軸,清乾隆,絹本,設色,縱196cm,橫123cm。

畫中人物慧賢皇貴妃(?—1745年)姓高佳氏,河道總督高斌之女。清雍正年間,被選入弘曆藩邸為側福晉。乾隆二 年(1737年)冊封為貴妃。她溫柔賢惠、通情達理,盡心盡力地侍奉著皇帝。在乾隆皇帝因水旱災情而擔心農民種不了地,打不了糧食,心情鬱鬱不樂時,她總 是陪在皇帝身邊,婉言勸慰。她還經常用古代具有高尚品德女性的言行來要求自己,從皇子的側福晉到皇帝的貴妃,二十年如一日,因此,深得乾隆帝敬重與愛戀。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被追封為僅次於皇後一等的皇貴妃,且給予“慧賢”的諡號,是對其一生品行的最高褒獎。

此圖為宮廷畫家所繪,作者運用細膩的筆法和高光處理,生動地刻畫出她端莊賢慧的內在神情。

明黃色紗繡彩雲金龍紋女夾朝袍


明黃色紗繡彩雲金龍紋女夾朝袍,清雍正,身長129cm,兩袖通長176cm,袖口寬22cm,下擺寬120cm。

朝袍為清代皇後禮服之一,主要用於元旦、萬壽、冬至等重大典禮場合。這件朝袍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附披肩, 披肩後垂背雲一。綴銅鎏金鏨花扣五枚。裾後開。內飾月白色團龍雜寶紋暗花紗裏。在領口處係一黃紙簽,墨書:“鵝黃紗繡五彩金龍片金邊袷朝袍一件。珊瑚背雲 墜角。”

此袍在明黃色實地紗地上,運用平針、套針、平金、釘線等刺繡技法,繡製彩雲金龍及海水江牙等紋樣。紋樣構圖簡練質樸,線條舒展流暢,繡工精巧細膩,既體現出蘇州刺繡工藝的高超水平,又把清雍正時期的裝飾風格充分地表現出來。


點翠嵌珠後妃朝冠,清,通高37cm,直徑27cm。

朝冠青絨做成,上綴紅色絲絨,其上金累絲托貫金鳳、珍珠各三,頂綴大珍珠一;紅色絲絨上綴金鳳七、金翟一,翟尾垂三行二就珠。染皮護領垂於冠後,藍布飾帶。

按清朝典製記載,頂三層、金鳳七、金翟一在後妃中是最高等級的朝冠,應是皇太後、皇後在大典時所戴。這裏金鳳、金翟為鍍金樺皮做成,也完全符合典製,但冠後垂“三行二就”珠與皇後朝冠“五行二就”珠不相符,疑為後人錯掛造成。應為皇後、皇太後夏季朝冠。
染骨鑲石領約



染骨鑲石領約,清,長18cm,寬19cm。

領約即項圈,是清代婦女用於頸間的飾品。此領約圓形,質地為銅鍍金,圈上嵌八塊染骨,染骨間點翠“壽”字,每個“壽”字上飾珍珠一顆。係金黃色絛帶。領約在大的典禮活動穿禮服時必須佩掛。這件應是清代皇貴妃所用。

珊瑚朝珠,清,周長122cm,清宮舊藏。

朝珠由一百零八顆紅珊瑚珠組成,間以青金石佛頭四,佛頭塔一,係委角方形金累絲嵌橢圓形青金石背雲一,背雲一麵以兩片雲頭形點翠金片相卡,下係紅寶石大墜角。綠鬆石記念三掛,每掛十顆,下垂紅寶石墜角二,粉紅色碧璽墜角一。

根據典製規定,皇帝在朝日壇祭日時佩掛紅珊瑚朝珠。此外,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著朝服時,也要佩掛紅珊瑚朝珠兩盤。
金龜紐“珍妃之印”

img0007[400PX].jpg

img0005[400PX].jpg

“珍妃之印”,清光緒,金質,龜紐方形璽,滿漢文篆書。麵11cm見方,通高11.5cm,紐高8cm。

此印印文為滿文和漢文篆書“珍妃之印”四字。清代後妃中被封為珍妃者,除光緒帝珍妃他他拉氏外,還有道光帝珍妃赫舍裏氏,其於道光五年(1825)八月晉封為珍妃。從此印的紐式、印文風格分析,當是光緒帝珍妃之印,是反映晚清後妃冊封製度的重要典章文物。

青玉壽字勾雲夔龍紋燭台

002aGAhRgy6K6FXGvS858&690.jpg

青玉壽字勾雲夔龍紋燭台,清,玉台高39cm,盤最大徑16.2cm,底足徑12.7cm。

燭台和闐青玉質,玉質溫潤,由底足、兩截柱、兩盤及銅釺連接而成。頂端小盤外浮雕仰蓮瓣紋,上截柱浮雕覆蓮瓣及如 意雲頭紋四組。中間大盤內減地浮雕四組雲紋,外盤腹浮雕兩組夔龍紋,夔龍麵部凸出,橢圓形大眼,雲形大鼻,身體向兩側卷曲延伸。下截柱帶鼓腹,鼓腹上雕琢 四組雙螭捧團“壽”字。底足為倒置鈴形,浮雕覆蓮瓣、如意雲及兩組夔龍紋,龍首凸出而誇張,身體向兩側勾回卷曲。燭台置於銅胎掐絲琺琅器座上。琺琅座飾回 紋、覆蓮紋及獸麵紋,風格與玉燭台一致,可見當時為統一設計。

燭台為一對,是一組供器中的一種。供器一般一組五件,包括一隻香爐,一對燭台,一對花觚,稱“五供”。五供又稱 “五獻”,是將香、花、燈、水、果五種獻祭品獻於神壇之上。香插於爐中,可上達於三境十天,下徹於九幽五道。花插於花觚,奉獻諸天異境奇花。燭台點燈,使 天界、地獄、我身俱光徹。水為奉獻諸天之寶漿,滌煉陰魂,恢複真形。果為奉獻諸天的瓊林珍果,並有結果而收之意。包括此對燭台在內的這套五供原陳設在慈寧 宮,為皇太後所用。

青玉壽字蕉葉螭龍紋花觚

002aGAhRgy6KuAc4qT35d&690.jpg    

青玉壽字蕉葉螭龍紋花觚,清,花觚高28.8cm,口徑16cm,底徑9.7cm。

花觚和闐青玉質,玉質溫潤,為三節粘接而成,喇叭口,圈足,圓鼓形束腰。器身上下兩段淺浮雕大小蕉葉紋,刀鋒犀 利。中間束腰鼓腹上雕琢四組螭龍捧團“壽”字,螭龍兩兩相對,身體成幾何形彎曲。花觚膛內配銅膽、銅蓋,銅蓋中央為圓形方孔錢紋,四周在細密的珍珠地上鏨 刻五蝠穿雲紋。

花觚為一對,均有原配銅胎掐絲琺琅座,裝飾回紋、覆蓮瓣及獸麵紋飾。

此花觚造型仿青銅觚,內襯銅膽可用來插花。這對花觚與一對燭台及鼎式爐為一組,合稱“五供”。五供供於佛、道祖 先,又稱“五獻”,是將五種獻祭品“香、花、燈、水、果”獻於神壇之上。五供除作各種實物解釋外,道教中也有不同說法,如朱權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 稱,五供代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以表天地造化,相生相克之治,並暗合神明之德。五供作為瑞器,多在祭祀儀禮中使用。包括此對燭台在內的這套五供原陳設在慈 寧宮,為皇太後所用。
紅色綢繡金雙喜萬字地五彩雲蝠鶴八團龍鳳紋女棉袍

medish,6.jpg       

紅色綢繡金雙喜萬字地五彩雲蝠鶴八團龍鳳紋女棉袍,清光緒,身長137cm,兩袖通長182cm,袖口寬23.5cm,下擺寬116cm。

這件女吉服袍,檔案上又稱作“龍鳳同合袍”,是專門為清代光緒皇後大婚而特別製作的一款服裝。其式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左右開。綴銅鎏金鏨花扣四枚。內飾明黃色素紡絲綢裏,中絮薄棉。

在清代皇後冠服中,無論是紋樣設計還是製作工藝,龍鳳同合袍的製作過程都最為繁複。這件吉服袍采取二至五色間暈與 退暈相結合的裝飾方法,在大紅色江綢地上,運用平針、平金、戧針、套針、釘線等針法,彩繡八團金龍鳳雙喜字等紋樣。此服構圖豐富,繡工精細,設色飽滿豔 麗,無不襯托出光緒帝大婚時的喜慶與熱烈。
明黃色綢繡五彩雲蝠八仙雙喜金龍紋女龍袍

img0003[400PX].jpg
    
明黃色綢繡五彩雲蝠八仙雙喜金龍紋女龍袍,清光緒,身長138cm,兩袖通長180cm,袖口寬22cm,下擺寬88cm。

龍袍為清代皇後吉服之一,主要用於重大吉慶典禮及各種時令節日等場合。這件龍袍式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左右開,綴銅鎏金鏨花口五枚。

在清代帝後服飾中,後妃的吉服袍是最能表達穿用意義的一款服裝。它可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增減或變換身上的色彩和紋樣。從這件飾有彩雲金龍八仙雙喜紋女龍袍上即可看出,它是清代光緒皇後在其大婚慶典期間穿用的一件服裝。
紅色緞釘綾福壽紋活計   

img0008[400PX],.jpg

img0007[400PX],.jpg

紅色緞釘綾福壽紋活計,清光緒,扇套:長31cm,寬5.5cm;荷包:長7.5cm,寬9cm;煙袋套:長 11cm,寬7cm;檳榔袋:長14cm,寬8.5cm;粉盒套:長10cm,寬10cm;靴掖:長12.5cm,寬8.5cm;鏡套:長10cm,寬 7.5cm;表套:長8cm,寬7.5cm;外盒:長50cm,寬36cm,高7cm。

此件為清代光緒皇帝大婚時準備的成套活計,一般用作服裝佩飾。包括扇套一件,荷包一對、煙袋套一枚、檳榔袋一枚、粉盒套一枚、靴掖一枚、鏡套一枚、表套一枚。

清宮成套活計所用的麵料、設色、款式、形狀、圖案 、飾珠、穗藝、織繡工藝等均一致,晚清,成套活計一般為九件,造型玲瓏,工藝精致,設色相對鮮麗明快,色彩豐富飽滿。

紅呢繡雙喜龍鳳彩雲子孫萬代紋炕毯

img0001[400PX],1.jpg

紅呢繡雙喜龍鳳彩雲子孫萬代紋炕毯,清光緒,長463cm,寬330cm。

此毯為清光緒皇帝大婚時鋪用的毛呢繡花炕毯。其刺繡帶有明顯的粵繡風格特點,繡紋重疊隆起,以金線圍刻圖案,色彩 濃鬱鮮豔。主要針法為順咬針、平針、迭鱗針、風車針等,都是粵繡的特征。圖案整體呈現出喜慶的格調。毯邊為萬蝠花卉喜字花邊,間有葫蘆、梅花和壽桃紋飾, 蝙蝠與花卉寓意富貴、幸福,葫蘆象征多子多福,壽桃則代表長壽。毯心以龍鳳雙擁一個金線繡雙“喜”字,喻龍鳳呈祥之意。與清前期的龍鳳紋樣相比,這[url=]一時[/url]期的圖案相對單薄,豐滿度稍差。毯麵大量的火珠紋和如意雲紋纏繞著主體龍鳳圖案,有珠聯璧合、吉祥如意的之意。四角有蝙蝠和盤腸紋,寓意同心連接。

呢毯構圖清晰嚴整,富麗中透出高貴,有效烘托出皇帝大婚禮時喜慶的氣氛。


女孝經圖卷

004-1.jpg

004-2.jpg

004-3.jpg

20073934468289.jpg



004-5.jpg

004-6.jpg

004-7.jpg

004-8.jpg

《女孝經圖》卷,宋,絹本,設色,縱43.8cm,橫823.7cm。

無作者款印。鈐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共10方。

作者以圖解的形式分9段表現唐代鄧氏《女孝經》前九章的內容,依次為:一、開宗明義章,二、後妃章,三、三才章,四、賢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圖後均有墨題《女孝經》原文與之對應。

圖中人物的衣紋為鐵線描,線條勻細,富有彈性,在準確地勾畫出人物的行為動態的同時,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練並具輕重 急緩的節奏美。樹葉為筆法工整的雙勾填色,枝葉相互疊加,既有層次感又不失之於瑣碎,顯示出作者細致的觀察能力與寫實功力。畫麵以深棕色為主調,配以白、 墨綠、青灰等冷色調,使得畫麵於高古典雅中見清新活潑,於深沉凝重的氛圍中具浪漫的人間風情。

中國人物畫的創作目的之一是強調繪畫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曾明確指出“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url=]四時[/url]並 運者也”。現存最早的以畫卷形式宣傳女德、女誡教義的作品當屬東晉顧愷之(傳)創作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女孝經》作為繪畫的表現題材,早在 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執政時期,就被畫家石恪精心創作。據宋代內院奉敕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當時,石恪依據《女孝經》內容僅繪製了8幅圖,可惜其作品未能 流存於世。此幅由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女孝經圖》,便成為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

此圖卷以其較高的藝術造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畫成熟的風貌。每幅圖依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獨立的畫麵,同時 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飾及統一的筆墨形式又使各圖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係呼應,從而達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藝術效果。此圖卷中重點表現的對象是三五成群的 仕女,她們挽高髻,飾簪花,麵形長圓而豐滿,尚存唐代仕女畫的麵形特征,但形體上已沒有了唐代仕女臃腫豔肥的體態,而顯露出向明清仕女畫修長秀美體形過渡 的趨向。她們身材的曲線美被作者加以充分表現,細腰纖手,婀娜輕盈。人物的神態皆雍容大方,端莊嫻靜,動作舉止亦守規守矩,從而生動地圖解了母儀、賢明、 仁智等封建婦女必須遵守的言行準則。作者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上十分成功,穿插於人物中的樹木枝繁葉茂,數量雖然不多,但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景構築出了淡 泊寧靜的自然環境,從而豐富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並令用於說教的畫麵增添了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賢婦烈女們在樹下談經論道或勤於女紅,又為這清幽的境地增添 了幾分崇高的意趣。

此圖舊傳為唐人畫作,但據其謹細縝密的畫風和圖中所陳設的器物的造型、裝飾等,當出自南宋畫院畫家之手筆。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丁雲鵬馮媛擋熊圖卷

img0004[400PX].jpg

2012428163858460.jpg

2012428163921235.jpg

2012428163945703.jpg

《馮媛擋熊圖》卷,明,丁雲鵬繪,紙本,設色, 縱32.6cm,橫148.8cm。

本幅款署:“萬曆癸未春丁雲鵬寫。”下鈐“南羽”朱方印。引首有吳元滿篆書“馮媛當熊”四字,尾紙有吳時堯、施於民題跋。

按題可知,此圖作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

此圖以翠竹、梧桐、椿樹、湖石為背景,表現了馮媛擋熊的故事場景。據《漢書·外戚傳下·馮昭儀》記載,漢建昭中, 元帝率左右隨從,於後宮觀鬥獸。突然有熊逸出圈,攀欄欲上殿,馮婕妤衝上前擋熊而立,保護元帝免遭傷害。後世多以馮媛擋熊的典故讚揚女性臨危不懼、奮不顧 身的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