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最愛吃的那些湘菜

(2015-04-21 11:23:33) 下一個

 

 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溫 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嶽衡山,北有一碧萬頃的洞庭,湘、資、沅、澄四水流經全省,自然條件優厚,利於農、牧、副、漁的發展,故物 產特別富饒。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產魚蝦和湘蓮,素稱“魚米之鄉”。在《史 記》中曾記載了楚地“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組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 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特點是用料廣泛、製作精細、品種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鮮、酸辣、軟嫩,在製作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 製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臘的製作方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於鹹、香、酸、 辣。由於湖南地處亞熱帶,氣候多變、春季多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因此湘菜特別講究調味,尤重酸辣、鹹香、清香、濃鮮,具有濃鬱的山鄉風味。夏天炎熱, 其味重清淡、香鮮;冬天濕冷,味重熱辣、濃鮮。

    據統計,今天的湘菜已有菜肴4000多種,名菜300多種,其中不少還有傳說和典故,得到各界名人的讚許。

    ●水產類

  

    石鍋魚,湘菜中的一道名菜,製作方法很是獨特,用一塊大的花崗 岩岩石鑿成有雙耳的石鍋,將魚放在石鍋內烹煎,然後,再加上以辣椒為主的各式佐料,又再加上一些滋補藥材,這樣,經過一番複雜的烹調工序的操作流程之後, 一鍋“石鍋魚”誕生了。傳說清初康熙年間,長沙湘江河畔,有一家小店擅長做一道“石鍋魚”,風味獨特。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時,在這間小店嚐了這道菜,感覺 味道鮮美無比,龍顏大悅,故欣然提筆將這道菜賦名為“金福魚”。此後,“石鍋魚”也就變成“金福魚”了,而這家小店也因此得名為“金福林”。


    毛家火焙魚,湘潭地區的稻田小湧、山溪山塘中都有一種名為“嫩 子魚”的小魚,將小魚焙幹、過大油、烹製入味就成了火焙魚。據考究,毛澤東從6歲開始就喜歡吃此菜。1937年朱仲麗(王稼祥夫人)去延安時,她的媽媽 特地叫她帶一包火焙魚送給毛,令毛澤東非常高興,毛家火焙魚也就出了名。火焙魚經入味、油炸後,很香酥,吃時肉骨一齊食,目前全國的湘菜館都有這 道名菜。


    祁陽筆魚,筆魚學名銅魚,因其色黃體圓,狀似竹竿,又稱竹魚, 是祁陽縣語溪的著名特產。相傳宋代文豪蘇東坡路過祁陽時,筆落語溪水中,化作此魚。煎燜筆魚,集桂魚、青魚、鱔魚、鰍魚的細嫩、甘甜、油潤、鮮香於一身, 是祁陽地區的傳統名菜。此菜香辣鹹鮮,軟嫩油滑,顏色醬紅,汁抱油亮,味香撲鼻。


    酸辣筆筒魷魚,湖南著名的刀工菜。魷魚片剞刀技術要求很高,用力均勻,刀口整齊,經開水浸泡後,卷成筆筒狀。成菜色澤油亮,質在脆嫩,酸辣味鮮,酒飯兩宜。


    ●畜肉類

    寶塔香腰,又名“七層樓”、“玉麟香腰”,是湖南傳統名肴,由 七道不同的菜肴疊放而成。很久以前,衡陽就有了魚丸、黃雀肉、鍋燒丸等地方小品種,雖風味獨特,卻不能登大雅之堂。清朝末葉,衡陽人彭玉麟官至兵部尚書, 還念念不忘家鄉這些小品種。一日,彭在府中宴請朝廷官吏,命家廚想法把這些小品種巧集於一碗之中。廚師深明彭的意圖,經過苦心琢磨,精心烹調,將魚丸、黃 雀肉、鍋燒丸等重疊握於碗中,形如寶塔,以喻其主人官運亨通,步步登高。菜上桌後,這些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也未曾見過,驚問其名。彭說:“此菜雖是我授意 而作,卻還不曾思其名稱,不過還曾記得家鄉有香腰一說。於是席中有人曰,觀其形,可叫“堆子香腰”或“寶塔香腰”。這時,彭的一心腹起筆曰:“‘堆子’一 詞太俗,‘寶塔’一詞太實,今日乃彭大人作東,且此菜係他授意而故,何不以‘玉麟香腰’冠之。“滿座皆以“妙”“好”合之。自此,“玉麟香腰”很快傳至民 間,成為紅白喜事、過節宴客必上的頭碗菜,俗稱“頭碗”。此菜碗裝七層,原料豐富、形狀各異,片、卷、球、丸俱全。味道多樣,鹹、鮮、香,色彩豐富,汁附 其間,色、味、香俱全。


    毛家紅燒肉毛澤東鍾情紅燒肉世人共知,故紅燒肉又名毛氏紅 燒肉,是主席宴上的八大名菜之一,也是湘菜係列獨樹一幟的主打產品,流傳至今,一直深受世人喜愛。在當時的年代乃至上世紀70年代紅燒肉是上等菜,毛澤東認 為,紅燒肉可以大量補充能量,恢複體力,使人精力充沛。據曆史記載,毛在指揮三大戰役時,對警衛員李銀橋說:“你隻要隔三天給我吃一頓紅燒肉,我就 有精力打敗敵人。”可見毛澤東對紅燒肉的鍾愛。


    口蘑湯泡肚,湯泡肚是湘菜中一道著名的佳肴。由清末長沙“玉樓 東”首創。此菜後流傳各地,北京市專營湖南風味菜的馬凱餐廳曾以此菜而名揚京華。著名戲劇研究家許姬傳老人食後還留下即興詩一首:“倚馬我慚奏凱歌,試斟 不覺醉屠蘇,易牙手段湖南味,湯泡肚尖冠首都。此菜白綠相問,口蘑軟嫩,肚尖脆嫩,湯清醇香,味道爽口。

 

   

 

    紅煨羊蹄花,湖南邵陽地區傳統名菜。相傳,清光緒年間,有一外 來宰羊者途經吉墾閣,見路旁棄有羊蹄,便對廚師陳來四、黎竹生說,羊蹄能製佳肴,棄之可惜,並詳告烹法。陳、黎二廚師依法調製,味道果然不錯,後又增加了 多種調料,使其味更加鮮美。一日,他們特製羊蹄花一份,隱其菜名,遍請縣城名人食客品嚐。大家食後,讚不絕口,疑為山珍海味,後得知為羊蹄花,驚歎不已, 遂聞名於世。此菜顏色紅亮,肉質軟爛,富有膠質,味道鮮香,略有辣味。

 

    東安雞,湖南的傳統名菜,始於唐代。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 裏,有一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裏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隻活雞,上宰殺洗淨,切成小塊,加上蔥、薑、辣椒等佐料,經旺 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後,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後非常滿意,事後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 吃雞,於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安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嚐,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曆史。傳說,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革命軍 第八軍軍長唐生智在南京設宴款待賓客,席中有“東安雞”一菜,賓客食後讚不絕口。郭沫若《洪波曲》載:抗日戰爭時期,唐將軍在長沙水陸洲的公館裏,曾設宴 招待了他,其間也有東安子雞這道菜。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毛澤東宴請尼克鬆時,曾用東安雞等湘菜招待他,尼克鬆吃得很高興,邊吃邊讚 賞,回國後還大肆讚揚“東安雞”味美可口,久食不厭。此菜顏色鮮豔汁芡紅亮,鹹甜適口,香味濃鬱,酸辣兼備,既脆又嫩,有濃而不膩的風格。



 藜蒿炒臘肉,常德地區冬春兩季的時令菜。藜蒿是一種野生植物, 多生長在上坡上,根部白色,約有筷子粗,味清香,俗語“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聞名全國的煙熏“三湘臘肉”在湖南特別是常德一帶家喻戶曉,每 年冬至過後,房前屋後炊煙嫋嫋,成串臘製品掛在架上,別有情趣。此萊由紅白兩色組成,底汁紅亮,蒿根潔白,鹹香而辣,吃口脆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