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歐洲的第一批中國瓷器或是中國式樣,或是按照亞洲的市場需求設計的。約在1700年,歐洲各東印度公司都向中 國訂購大量歐洲風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對歐洲原器物的仿製或改造。這些瓷器不僅包括仿自歐洲的各種陶瓷餐具,如餐盤、甜點籃、潘趣酒碗等,還包括更多用來 裝飾餐桌的瓷雕藝術品。其中,動物形餐具在造型和彩繪裝飾上想象力豐富,在18世紀中期的歐洲風行一時;瓷人像則通常作為盛大宴會提供甜點服務時的裝飾 品。
歐洲陶瓷器上的彩繪紋飾也被中國製瓷工匠們仿製和改造。如同18世紀20年代梅森的中國主題瓷器一樣,有些仿製紋樣一定程度上源自中國的創作靈感,盡管最後都變成了徹底的西方風格。其他紋樣則完全源自歐洲時尚,如模仿皇家德比製瓷廠獨有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條紋瓷器。
圖片附件: 20120620145656_34819.jpg (2012-6-27 16:25, 35.86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4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05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26
古典人物圖執壺
英國德比瓷器廠
約1780—1783年
A. W. 弗蘭克斯爵士捐贈
大英博物館藏 (1887,0307.II.309)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此模製軟質瓷執壺的造型仿自古希臘酒壺。執壺外壁彩繪的女子像是以英國版畫家F•巴爾托洛齊1783年出版的一幅版畫為藍本。無論是執壺的造型還是執壺外 壁彩繪的紋樣,都反映了當時流行的對古典藝術的好尚。執壺外壁上的描金條紋在整個歐洲瓷器裝飾中蔚然成風。1756年,威廉•杜斯伯裏接管了位於德比的一 家瓷器廠,1770年又收購了切爾西瓷器廠。他經營這兩家瓷器廠,直至1784年切爾西工廠倒閉。當兩家瓷器廠正常運轉期間,它們一直在瓷器底部使用金質 標記。自1774年起,杜斯伯裏在倫敦擁有一家貨棧,他在1775年被指定為向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專供中國瓷器的製造商。其公司還為忙於安置在貿易擴張中獲 得大批新財產的貴族和地主們供應產品。 圖片附件:
1340173452_WN88ua_b.jpg (2012-6-27 16:26, 21.45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06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27
托比杯
英國斯塔福德郡,可能是拉爾夫•伍德製作或根據模型製作
約1785年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93-1874)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托比杯即造型為一個戴著三角帽,穿著燕尾服,拿著泥煙鬥,端著酒沫外溢的單柄杯的坐姿飲酒者形象的啤酒杯,是英國最典型的陶瓷設計之一。盡管這樣的杯子造 型是淳樸的鄉間飲酒者,但在倫敦小瓷器店有售,說明它也受到大都市市場的青睞。托比杯首次被記載在製陶史上是1783年,直至19世紀20年代它依然流 行。這件奶油色陶器是一種鉛釉陶器,成分包括白燒土和熟燧石,是18世紀中葉在斯塔福德郡發展起來的。這種陶器堅固、廉價、材料衛生,可以彩繪、印彩,也 可保持素胎。 圖片附件:
1340173506_e42pYe_b.jpg (2012-6-27 16:27, 25.97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7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08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28
鵝形蓋碗
中國江西景德鎮
清•乾隆;約1760—1780年
埃倫•卡特小姐捐贈,來自D.D.斯圖亞特•卡特的藏品
大英博物館藏(1931,0622.8)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這件鵝形碗分為卵形碗和蓋,合在一起在晚餐中用來盛湯或蔬菜。類似的中國外銷湯碗還有小公雞、牛頭、豬頭、鯉魚及其它人物造型,可能用來盛不同的食物。雖 然這些物品一般屬於私人貿易,然而荷蘭東印度公司1763年的記錄顯示,該公司曾訂購25件類似的湯碗。梅森瓷器廠在18世紀30年代製造出體量較大的自 然主義風格的鳥形和其它動物形瓷器,卻沒有和這件瓷器相同的作品。倫敦的切爾西工廠也製作過類似的碗,其它的可能還有德國的赫希斯特和法國的斯特拉斯堡這 類工廠,但它們常做的是鵝、火雞、山鷸形錫釉陶器而不是瓷器,最早燒造年份約在1750年。 圖片附件:
1340173565_S3Ssfj_b.jpg (2012-6-27 16:28, 33.37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09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31
第八單元 中國風中國風格對歐洲建築、室內裝飾、家具、金屬細工、繪畫、紡織品圖案、園林和陶瓷生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在 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末尤其強烈。“中國風(Chinoiserie)”源自法文,是指對想象中的各種中國元素進行改造而產生的一種風格。著名的“柳景 圖案”就是屬於這種風格的純歐洲發明,它一直流行於陶瓷器上。
很少有歐洲旅行者到過中國。遙遠的距離和完全的陌生感使歐洲人盡情馳騁對中國的虛幻想象,這種想象具化為寶塔、漁夫、鸕鶿、梅花、牡丹、菊花、鳳凰,成為歐洲陶瓷器上司空見慣的紋樣。
用鈷呈色的藍彩做釉下彩繪的技術直接源自中國瓷器,但是彩繪的主題幾乎總是適應歐洲的市場需求,並且經常暴露出歐洲人對中國傳統紋樣的一知半解。代爾夫特青花瓷器和中國風格的瓷器在歐洲製瓷廠都大量出產。 圖片附件:
20120620145733_56246.jpg (2012-6-27 16:31, 26.06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5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14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32
青花中國仕女圖瓶
英國伍斯特瓷器廠
約1770年
A.W.弗蘭克斯爵士捐贈
大英博物館藏 (1887,0307.V.43)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此軟質瓷瓶造型仿自中國古代的青銅酒器“觚”。瓶上所繪青花中國仕女像是歐洲人對中國的一種想象,邊緣所繪紋樣則純粹是歐式的。這類瓷瓶一般成套燒製,其 中3件是帶蓋的柱形瓶,用作壁爐上的裝飾。花瓶是18世紀英國陶瓷廠供給奢侈品市場的主要產品之一,用於富有貴族、富商裝飾新居。如韋奇伍德這樣的一些瓷 器廠就創燒了數以百計、不同造型的瓷瓶和大量的裝飾紋樣。在18世紀60年代,切爾西瓷器廠開始燒製花瓶,產品種類也頗為繁多。其所燒製的很多瓷瓶比此件 形製更加複雜,裝飾更加精細,但都受到中國和日本瓷器的啟影響。 圖片附件:
1340173646_czz2z2_b.jpg (2012-6-27 16:32, 21.37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17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33
瓷塑甜品台
德國德累斯頓(薩克森)梅森瓷器廠,
約翰•約阿西姆•堪德勒製模
約1735年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124&A-1977)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極具天分的模具師堪德勒在梅森瓷器廠工作44年,製作了各種人物、動物以及實用器共計2000多個原始模具。他將此作品描述為一件用貝殼和樹葉來盛裝甜點 的“印度石窟”,還提供了兩個單獨模製的、可拆卸的坐姿人物像,以便工廠能夠成對生產這些甜品台。在梅森瓷器廠的文件中,經常交替使用“印度人像”和“中 國人像”來指代所有的中國人像,盡管堪德勒稱其人像是日本人,但此男子身著扇形飾邊的束腰外衣和褲子,與梅森瓷器中那些中國人物的裝束非常相似。“甜品” 這一術語用來指一些不同類型的甜點美味,包括蛋糕、糕點、糖果、堅果以及蜜餞,它們在大型宴會中作為最後一道餐後甜點被提供。 圖片附件:
1340173703_sRB6wb_b.jpg (2012-6-27 16:33, 34.05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20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35
第九單元 歐洲再裝飾的中國瓷器最早進入歐洲的中國瓷器都是稀世珍品。與其他奇珍異寶一樣,它們經常被加裝銀質配件,來表現其價值,提高其地位,中國瓷器因此經常獲得新的功能。通過加裝一個或更多的金屬配件,碗可能被改造成杯子,罐可能被改造成啤酒杯,軍持或者花瓶可能被改造成執壺。
約在1700年,中國瓷器被荷蘭和英國商人大量輸入歐洲。瓷器開始成為尋常物品,有些還是按照歐洲的設計風格定製的。大約在同一時期,用西方風格和主題裝 飾中國瓷器的需求開始在歐洲出現。為滿足這種需求,荷蘭、英國和歐洲其他地方的陶瓷畫工就為那些素麵瓷或沒有多少裝飾的中國瓷器加繪琺琅彩紋飾。另外,在 17世紀末到18世紀的歐洲,由於日本瓷器備受推崇,有些中國瓷器被裝飾了日本風格的紋飾,這類瓷器價格昂貴,供不應求。這些再加工主要在小型家庭作坊裏 完成。 圖片附件:
20120620145759_60279.jpg (2012-6-27 16:35, 39.51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5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24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37
青花英式銀托架執壺
中國江西景德鎮
明•萬曆,約1600年
約1600—1610年間在英國安裝托架
路易斯C.G.克拉克博士捐贈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M.220-1916)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在加裝銀托架後,這件普通的軍持瓷罐變身為執壺。軍持是通過頸部來注水的,流用於喝水或倒水。軍持專為外銷而燒製,主要是供應中東和東南亞市場,也有為數 不多的被銷往歐洲, 1613 年一艘沉沒於聖海倫娜海域的荷蘭維特•萊烏號商船中的貨物可以為證。此器外壁飾有花卉和飛馬交替出現的紋飾帶,具有克拉克瓷的典型特征。歐洲的銀匠們給 “軍持”加裝由幾個部件組成的托架後,就巧妙地將其改裝成執壺。蓋麵頂端鏨刻著至今未被識別的製造者的標識“RP”。與此相似的加裝歐洲托架的中國軍持在 17世紀荷蘭靜物畫中可見。 圖片附件:
1340173781_sFRWWl_b.jpg (2012-6-27 16:37, 24.39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27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38
傑弗裏•漢密特•奧尼爾繪製的瓷盤
中國江西景德鎮
清• 乾隆;約1740—1750年;
約1760—1767年傑弗裏•漢密特•奧尼爾在倫敦彩繪
肯尼斯•丁沃爾中校通過藝術基金會捐贈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26-1919)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此盤在景德鎮燒製,作為素瓷被運至英國,在那裏加繪古代廢墟中的人物風景。這種圖案很可能是由愛爾蘭畫工傑弗裏斯•漢密特•奧尼爾在倫敦彩繪。在高高的方 尖碑上有“Owen Rowe O’Neale”題銘,就暗指了他的名字。有人認為,他使用這個簽名是為了把自己與17世紀早期愛爾蘭將軍、愛國者歐文•羅斯•奧尼爾聯係起來,或者是為 了隱藏自己真實的名字。奧尼爾是袖珍畫畫家和製圖師,他曾作為畫工為切爾西、伍斯特和鮑等瓷器廠畫瓷,還在約西亞•韋奇伍德和詹姆斯•賈爾斯在倫敦的作坊 中工作過。他的一些作品見於《女士們的娛樂》一書中的插圖,這是一本用於裝飾瓷器和其他材質的蝕刻畫畫冊,1759—1760年由羅伯特•賽爾首次出版。 圖片附件:
1340176443_SjZ7X2_b.jpg (2012-6-27 16:38, 39.72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7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30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39
第十單元 收藏收藏中國古代陶瓷器的熱潮源自對外銷器物的追求。倫敦是中國以外收藏和研究中國陶瓷器的主要中心,在收藏的曆史、數量、質量和種類上都無可匹敵。拍賣中國瓷器引發了高漲的熱情,有關中國陶瓷器的廣播電視節目廣受歡迎,都證明這種商品對英國人具有持續的誘惑力。
在18世紀現代博物館出現之前,陶瓷器被英國人購買,作為餐具和家庭裝飾用具。19世紀,對中國陶瓷器的真正學術研究尚處於初創階段;在1921年東方陶瓷學會成立後則迅速發展起來。這個學會的會員是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藏瓷器的主要貢獻者。
中國古代陶瓷器激勵著全球的藝術家用粘土創造精美的作品。通過2009年在大英博物館何鴻卿爵士陶瓷研究中心(Sir Joseph Hotung Centre for Ceramic Studies)開幕的大維德爵士中國陶瓷器收藏展、2010年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重新開展的一係列陶瓷展以及陶瓷器館藏研究,倫敦再次證 明了它在中國陶瓷器研究中的地位。 圖片附件:
20120620145822_99211.jpg (2012-6-27 16:39, 41.51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7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35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1
汝窯青釉長頸瓶
中國河南寶豐清涼寺
北宋;約1086—1125年
R. A. 霍爾特捐贈
大英博物館藏(1978,0522.1)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清涼寺是汝窯在河南寶豐縣的主要生產地,在1086—1106年的20年間,陶工們在此燒製了精美的青釉瓷器。皇帝心腹張俊在1151年曾向高宗進獻了 16件汝瓷。周密在其所撰《武林舊事》中列舉了這次進貢的禮物清單,其中就有一款此類型的汝窯酒瓶。瓶子的釉色如同古玉。因為采用了溶解的氧化鐵以及少量 的二氧化鈦,這種釉呈現精致的藍綠色。陶工密切地監控燒製溫度,而清涼寺燒窯出土的火照證實了這一點。同時,工匠還在燒製瓷器的匣缽上塗抹了一層耐火泥 釉,以利於保持內部溫度的平衡。 圖片附件:
1340173919_UC7CEF_b.jpg (2012-6-27 16:41, 21.43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5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38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2
磁州窯係刻題記枕
中國河南魯山段店
北宋;約1071年
從法國巴黎沃斯公司購買
大英博物館藏(1914,0413.1)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陶工在此枕上刻劃“家國永安”和“元本冶底趙家枕永記,熙寧四年三月十九日畫”。神宗是宋代第六代皇帝,1067—1085年在位,有“熙寧”和“元豐” 兩個年號。北宋有紀年的陶瓷器非常少。工匠在瓷胎上塗一層化妝土,待晾幹後再進行刻劃,接著施一層透明釉,再置於窯爐燒製,形成富於吸引力的乳白色和褐色 兩種顏色的對比效果。 圖片附件:
1340173992_0QqW91_b.jpg (2012-6-27 16:42, 52.38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4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40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4
伊朗加裝青花八角罐
中國江西景德鎮
19世紀在伊朗加裝
元;14世紀中期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1599-1876)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這件八角罐原是一件葫蘆瓶的下半部,原來的葫蘆瓶可能在較晚的時期被分割為兩部分。下半部的頸口在伊朗的卡紮爾王朝時期被加裝了黃銅扣,銅扣上的精美圖案 可能來源於19世紀為伊朗早期著作,如13世紀描述各種怪異生物的克茲維尼宇宙論《創造奇跡和現實中的怪異》創作的插圖畫。最近已經證實該葫蘆瓶的上半部 現藏於莫斯科國家東方藝術博物館。類似的葫蘆形瓶下半部見藏於伊朗的阿德比爾神廟,該神廟是薩菲王朝國王阿巴斯一世建造的。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 博物館可見到這種器型的完整器。 圖片附件:
1340174061_hEL1Ge_b.jpg (2012-6-27 16:44, 44.93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9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42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5
青花人物故事圖梅瓶
中國江西景德鎮
元;約1320—1350年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8-1952)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此瓶最初用於貯藏酒,瓶身繪兩幅有寓意的人物場景。該圖案源於13世紀劇作家王實甫描寫愛情故事的戲劇《西廂記》。這一時期的戲劇,以“雜劇”形式存在並 成為一種特殊的流派,而且通俗刻本圖書的插圖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元時期(1115—1368),小說和印刷品中描述故事場景的流行插圖也被陶 瓷作品所借鑒,例如瓷枕上就常常裝飾有寓意的主題紋飾。《西廂記》的場景在清初順治和康熙時期非常流行,但在17世紀之前十分罕見,這件元代瓷瓶應是現存 最早的實例。 圖片附件:
1340174113_BLFAl6_b.jpg (2012-6-27 16:45, 31.93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8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45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5
釉裏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約翰•F.布洛克姆捐贈
明•洪武(1368—1398)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132-1928)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此件注水器皿俗稱“軍持”,“軍持”係馬來語,據說是從梵文“淨瓶[kundika]” 派生而來。軍持的造型源自印度,因生產時間與地點的不同,其形製有一些變化。軍持的生產,既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也是為了出口到國外市場,這類產品 在15世紀的東南亞廣受歡迎。越南瓷窯生產的軍持與這件軍持的形製頗為類似。明朝初年,景德鎮已經成功掌握用氧化銅料焙燒出釉裏紅瓷器的技術,但這個時期 使用的顏料包含銅和砷,沒有錫,其所用銅量是永宣時期的三倍。這種含銅過高而又缺少錫的顏料成分構成對於燒製出好的紅色效果來說是十分困難的。 圖片附件:
1340174172_5tqtXU_b.jpg (2012-6-27 16:45, 24.12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7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47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7
觀音塑像建築構件
中國山西陽城
明•萬曆元年(1573年)
布魯克•休厄爾永久基金購買
大英博物館藏(1988,0728.1)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這件建築構件表現了觀音閑坐於蓮池中蓮蓬上的形象。背後的銘文為了解晚明時期供養像的定製和製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此像是1573年夏家三代人為山西賀州 的一個觀音廟定做並供養的。參與製作的工匠也有刻名,包括模子的刻工、陶工和他的兒子、釉工及其兒子和化緣塑像的僧人。寺廟經常需要籌集資金不斷地修補建 築、建造新廟宇來吸引那些將來捐錢布施的香客。晚明時期,為了給不斷增加的寺廟修建工程提供資金支持,很多寺廟開始進行籌款活動。這些有文化的捐贈者不僅 追求俗世的利益,也關心他們的精神愉悅。 圖片附件:
1340174219_3CvTqg_b.jpg (2012-6-27 16:47, 34.83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51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8
青花《西廂記》場景棒槌瓶
中國江西景德鎮
清•康熙;約1690-1700年
喬治•素廷(George Salting)遺贈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859-1910)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此瓶器表有四層裝飾帶,每層裝飾帶方形開光內描繪人物場景。這些人物場景源自13 世紀的戲劇《西廂記》。清朝順治和康熙時期,將坊刻書籍插圖用作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場景非常流行。這個時期,王實甫所撰《西廂記》是最著名並受推崇的小說之 一,其浪漫的愛情故事盡管被清代某些衛道士視為荒淫無恥,在蘇州、杭州這樣的城市,卻深受富商和其他消費者的喜愛。這件製作於17世紀晚期的瓷瓶,用完整 的連環畫形式講述了這個著名的故事。瓷器上裝飾流行戲曲人物和場景的作法,對中國消費者和歐洲的買家都具有吸引力,清朝康熙之後,這種作法開始衰落,從此 隻有少數瓷器裝飾這種故事場景。 圖片附件:
1340174278_ziQAZ6_b.jpg (2012-6-27 16:48, 23.92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54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49
青花唐英款題記燭台
多蘿西•布舍爾夫人捐贈
清•乾隆六年(1741年)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FE.129-E-1975)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此對燭台底足開光內的長篇銘文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此對燭台的製作及製作目的等詳細信息,其為1741年清廷景德鎮官窯督陶官唐英監督下為東壩的天仙聖母廟敬 造的供器。東壩是北京東北部丫髻山朝聖路上的一個地方。這裏有一座建於1696年的廟宇,供奉天仙聖母。從此對燭台的原擁有者斯蒂芬•布舍爾的書中可知, 該燭台是成套祭器——“五供”的一部分,專供廟宇的主祭壇使用。此對燭台每個由三部份組裝而成,其形製仿自金屬器,其形態與青花畫飾風格則沿襲明初瓷器。 圖片附件:
1340174391_cUoUuv_b.jpg (2012-6-27 16:49, 38.19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58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50
琺琅描金鏤空轉心瓶
中國江西景德鎮
清•乾隆;約1744年
喬治•素廷遺贈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1484-1910)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景德鎮禦窯燒製轉心瓷器始於唐英督陶時期,他在1743年呈給乾隆帝首款轉心瓶及一款青瓷碗。盡管轉心瓶從未大規模生產,很可能僅供特殊場合使用,但在隨 後幾年,眾多訂單仍見諸記載。此器物由四個不同的部件依照順序巧妙地組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內部帶有旋轉組件的雙層花瓶。兩個花瓶外壁用釉彩和鎏金工藝裝 飾,透過大花瓶外壁的道家八卦形的鏤空裝飾,可以部分地看到小花瓶上的紋飾。轉心瓶需要完美的製作和分段燒製,二次燒製之前在其表麵仔細畫彩。 圖片附件:
1340174443_uUa5FA_b.jpg (2012-6-27 16:50, 30.2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59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51
粉彩描金神仙圖瓶
中國江西景德鎮
清•乾隆(1736—1795)
雷金納德•拉德克裏夫•克裏遺贈
大英博物館藏(1936,0413.45)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景德鎮陶工用粉彩和描金裝飾該款大瓶子,瓶頸花朵繁密,瓶腹兩側開光處繪有道教的神仙。學者們把它與意大利的千花玻璃工藝相比較,這種工藝用不同色彩的玻 璃營造出百花密集的視覺效果。瓶腹部的人物場景並不常見,不易確認或解釋。這件大瓶沒有標記,但高超的彩繪工藝表明它可能焙燒於乾隆時期。它並非為皇帝定 製,而可能是為某個歐洲家族燒製的外銷瓷。 圖片附件:
1340174549_WS73Rb_b.jpg (2012-6-27 16:51, 24 KB)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8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553362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54
2012年6月22日至2013年1月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與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合作推出“瓷之韻——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瓷器精品展”。該展覽精選148件套精美瓷器,從明代早期外銷瓷,到西方在中國定製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歐洲仿製的瓷器,充分展示 那段鮮為人知的瓷器貿易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同時也展示部分英國收藏家曾經收藏的中國官窯精品瓷器。這是繼《啟蒙的藝術》國際交流展之後,國家博物 館舉辦的又一個國際大型交流展覽。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區三層19號展廳
展覽時間:2012年6月22日 - 2013年1月6日
門票:憑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參觀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12-6-27 16:58
瓷之韻 瓷器精品展十個單元
01 明代外銷瓷器
02 東印度公司
03 歐洲特別訂製的瓷器
04 歐洲特別訂製的紋章瓷
05 早期歐洲瓷器
06 仿中國風格的歐洲瓷器
07 仿歐洲風格的中國瓷器
08 中國風
09 歐洲再裝飾的中國瓷器
1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