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明清瓷器鑒定中要注意的問題

(2015-01-12 22:35:51) 下一個

 自宋代以後,即興起摹古仿製之風,特別是明清時期,仿古之風達到高峰,曆代都有仿古贗品或造假古董問世,清末、民國時尤甚。還有的贗品來自朝鮮、 越南、日本、東南亞等國以及台灣地區。因此要辨別偽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時期、地區所仿(偽),其主要特點、手段、影響如何,是古代仿品、現代仿品或是做假 古董。還要弄清楚是整體摹仿還是局部仿製,如有單仿造型、仿紋飾、仿釉色、仿款識之分,所呈現的仿品麵貌特征都有較大區別。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時代仿製(明 仿明或清仿清),或後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曆代官窯仿官窯瓷,還有的是曆代民窯仿官窯瓷等。此外,明清時期景德鎮窯都有仿製宋代 的五大名窯及仿越窯、龍泉窯青瓷等,都存在辨真偽的問題。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寫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慶、萬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樂官 窯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別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後,仿古風益甚,且種類豐富多彩,數量也達到曆史最高水平。這類古代仿品,有的 曆史、藝術、科學價值和製作技術水平很高,也有其較高的研究、收藏價值,因此對這類仿品瓷也要鑒別出其相應年代,弄清是仿自哪個窯口、哪個年代及其與真品 的區別。

  識真才能鑒假,在辨別真假之前,先要熟記曆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總體風格及細微之處的特點,再將相似或存疑的實物與考古 出土器物和館藏傳世真品進行比較,從紋飾、色調、胎釉、造型、工藝製作手法、款識字體寫法特點等幾方麵情況綜合分析,看兩者之間在整體麵貌及細部特征是否 自然相符,與真品有否內在的聯係,能否表現出時代共性。然後再對照文獻資料考證,盡量找到仿品出處和時代依據。特別要仔細觀察器物的細部,這常是偽品露出 破綻之所在。青花瓷裝飾藝術主要是以繪畫手法為特色的,故鑒定重點除上述幾方麵外,觀察紋飾、畫風、筆法、彩料、青花呈色變化等顯得尤為重要。

分期與斷代

目前古陶瓷鑒定分期斷代法,以明清時期為例,還是習慣於先按大的朝代劃分,再按帝王年號細分。從器物斷代科學性看,實際上這種按小朝代劃分法不盡合理, 因為按時代發展和器物變化規律來說,本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時期(包括年限、時段)的早、中、晚劃分可能會更符合實際情況。從器物鑒定 角度看,劃分的年限範圍越小就越準確。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號分期,但其中朝代較長的還可分出早、 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離現代較近,各種傳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間還有大量仿製品,情況較為複雜,因此要力求做到鑒定準 確,盡量縮短時間跨度。下麵的分期,分別把風格和年代比較相近的時代劃分在一起,其中年號時間較長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 的處於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稱之。
一、明代大體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為明早期,又可分前後 階段,前階段為永樂、洪熙、宣德,共33年;後階段為正統、景泰、天順,共29年,前後階段共62年。其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未見署官窯年款,瓷器風格 亦有別於前後朝代,故又被稱空白期。第三期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後期已開啟晚明風格。第四期為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共 100年;第五期為明末,天啟、崇禎,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清初,順治,18年。二期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為清中期,乾隆、嘉慶,共85年。四期為清晚期,道光、鹹豐、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時期。第五期為清末,光緒、宣統,共37年。
以上隻是大致的年代劃分,另外還有幾種特定時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樂、宣德朝“宣青”時期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專指明正統、景泰、 天順三朝無官窯款時期)、“克拉克”青花瓷(專指以明萬曆朝外銷西方的青花瓷)、轉變期青花瓷(以明崇禎朝青花精品瓷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時期 “翠毛藍” 青花為代表)、仿古瓷興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窯瓷為代表)、偽品泛濫期(以清末民國初製作的贗品為代表),還有祥瑞瓷(專指天啟、崇禎時期帶 日本風格的瓷器)、南明瓷(專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權瓷器)、洪憲瓷(以署“居仁堂製”款瓷為代表)、廣彩(專指清中期景德鎮製瓷胎運往廣州彩繪的外銷 瓷)、淺絳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繪瓷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啟、崇禎,清代順治和光緒、宣統,分別處在朝代更替時 期,器物具有過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見正式署帝王年號款的還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幾個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隻見到署幹支年號 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僅在位30天,均無標準器傳世,其瓷器麵目不清。改朝換代對器物風格的影響,就日常生活用品來說,這種變化是隨著 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觀,以及新原料、新工藝、新產品、新科技的出現而變化的,是漸變式而不是突變式。
以上所說,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發展概況、時代典型特征和器物總體風格來劃分的。但要注意在每個朝代更迭或過渡時期,前後朝代器物的麵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著後代的雛形,後代亦常常帶有前代遺風,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難截然劃分清楚。

定窯口與產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許多著名窯口,如唐代長沙窯,五代越窯,宋代景德鎮窯、定窯、均窯、官窯、哥窯、汝窯、建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百花齊 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較重視窯口的鑒別,重點應從釉色、胎質、造型、製作工藝以及燒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時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發展成為生產 的主流。除江西是產青花瓷大省外,各地還有許多生產青花瓷的窯口,如福建德化窯、漳州平和窯、雲南建水、玉溪窯、浙江江山窯等、廣東汕頭窯、揭陽窯等。這 些地方瓷窯胎釉原料、工藝技術、窯爐結構及裝飾風格等各不相同,品種繁雜,互有特色。從風格麵貌來看,既大體相近,又似是而非。
還有不少國 外窯口,如朝鮮、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國燒造的產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定窯、建窯、德化窯、同安窯等窯口影響,生產與之造 型、釉色、裝飾方麵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與中國瓷器風格非常接近。這就要我們作出分析和判斷,先分出古瓷的產地是南 方還是北方(南北方有燒木柴與燒煤炭之別),再定出分別屬於古今中外哪個窯口,最好還要辨別出窯口類別,如是屬於龍窯、蛋形窯、階級窯還是饅頭窯,以及窯 爐結構和燒造原理,然後要弄清楚窯口起燒的具體年代、停燒或延續的時間,還有燒製瓷器的品種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藝技術手段等(如是覆燒、支燒還是墊燒、 或是芒口、澀圈、滿釉還是半釉等)。

明清以後,各地生產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區特色,也有相互影響。胎釉、用料、製作工藝、燒造方 法等都有所區別,但造型、裝飾手法、圖案題材內容等總體時代特征還是基本一致的。在裝飾風格方麵,主要受景德鎮窯的影響。在辨別窯口產地時,還要注意到各 個窯口之間互相借鑒、影響、模仿及其傳承關係。
除了傳統的以產地命名窯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來命名,如崔(國懋)公窯、周(丹泉)窯、 年(希堯)窯、唐(英)窯等。還有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乾隆窯等。既有官窯和民窯、瓷窯和陶窯之分別,還存在官搭民燒或瓷陶混燒 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來龍去脈,並予以認真判別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