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正文

諾貝爾獎曆久不衰之謎

(2014-04-09 11:14:53) 下一個

                           

              諾貝爾獎曆久不衰之謎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多年來,諾貝爾獎是全世界的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這一獎項之所以曆久不衰,有其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

諾貝爾

諾貝爾是炸藥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 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 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諾貝爾獎最初隻設立了醫學、物理學和化學三個獎項,1969年首次頒發經濟學獎。此外,加上諾貝爾文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總共設有六大獎項。

誰能想到,一個孤獨的男人寫下的短短幾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這個隻有11位雇 員的機構是如何運作的?隻有900萬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的12月10日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的呢?法國《快報》周刊披露了有關諾貝爾獎的許多鮮為人知的 內幕:

禮儀程序固定不變

在諾貝爾獎頒獎的日子裏,各種禮儀程序是固定不變的。15時,天剛剛擦黑,獲獎人員都在斯德哥爾摩大飯店集中。他們的目的地是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音樂 廳。他們將進入一個布滿了鮮花的房間,這些鮮花都是由意大利聖雷莫市政府提供的,諾貝爾獎的設立者諾貝爾1896年就是在這個城市去世的。16時30分, 樂隊開始奏樂。全體起立。王室成員駕臨。之後便是講話、頒發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 
此後,人們便移師市政廳,“在隆重而活潑的氣氛下”,開始了慶祝活動。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埃爾—吉勒·德熱納回憶道:“我們乘坐華麗的四輪馬車,能清楚地聽到馬蹄聲。到了院子裏,孩子們舉著火把列隊歡迎。我們有一種置身於19世紀的感覺。”

接下來,便是宴會。這一切也有一套嚴格的程序。19時整準時打開香檳,65張桌子圍繞著國王的主桌按“麥穗形”排開,蠟燭將是大廳內惟一的照明光源。 至於宴席的菜單,每年自然少不了這幾樣菜肴:頭道菜是海鮮,主菜是馴鹿肉,甜點是冰淇淋。1350位嘉賓都將使用鍍金的銀餐具。

晚餐結束後,客人們將應邀進入一個大廳,在這裏所有獲獎者等待國王的逐一召見,每位獲獎者將有幸與國王交談五分鍾。像瑞典的所有宴會一樣,活動將在23時之前全部結束。

豐厚的獎金

然而,豪華與鋪張並不是諾貝爾獎享譽全球的惟一原因。從一開始起,諾貝爾獎的高額獎金就令人羨慕不已。諾貝爾遺囑執行人之孫、“諾貝爾基金會”秘書長 米凱爾·索爾曼說:“按照阿爾弗雷德的設想,他是要獎勵那些三四十歲、有才華但缺錢的研究人員,向他們提供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15年的工資,讓他們能夠安 穩地生活。”

錢從何而來?阿爾弗雷德在遺囑中作了精心設計:他死後留下的財產將用於“低風險投資,成立一個基金會,所獲得的利潤每年將以獎金的形式發放”。 

阿爾弗雷德是一個極為富有的人。作為炸藥的發明人,他擁有百餘家工廠,並在世界各地擁有355項發明專利。他一生未娶,也未留下任何子女,對家人的信 任也很有限。他是這樣分配財產的:200萬瑞典克朗給了兄弟們,而給基金會留下了3100萬克朗,相當於如今的大約1.6億歐元!

這些錢被瑞典的管理人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紐約的股市上,從而使得每年的獲獎者們都能得到一筆豐厚的獎金。在2003年,每位獲獎者可得到約140萬歐元。

一切都是秘密

除了獎金外,諾貝爾獎的評選方式也是其長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的秘訣也十分簡單:那就是一切都是秘密。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50名委員的名單?保密!幫助該委員會進行前期調查的15人委員會的名單?保密!

米凱爾·索爾曼說:“保密是諾貝爾獎的基石之一。這一點被寫進了遺囑。”此舉為了避免來自各方的壓力,這種壓力曆來都存在,如今也不會消失。

對於類似“究竟有多少人獲得了提名”之類的問題,人們也不會得到答案。評選委員會一位名叫漢斯·約恩瓦爾的秘書反問道:“知道答案真的有那麽重要嗎?” 

目前人們所知道的是,評選委員會每年向數千人發出邀請,讓他們提供候選人名單。這些提名人或是前諾貝爾獎得主,或是收到“特別邀請”的人,或是隸屬於 知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這些人的名單自然也是保密的,但諾貝爾和平獎是個例外:阿爾弗雷德在遺囑中指定和平獎由挪威來頒發。這一習慣沿襲至今。而挪威有關 方麵每年都會把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名單公之於眾,對此漢斯·約恩瓦爾感到十分不解。

諾貝爾基金會以前一直隸屬於斯德哥爾摩大學。2002年,隨著瑞典大學透明化進程的加深,斯德哥爾摩大學開始實行檔案向公眾開放等規定。此舉引起諾貝 爾基金會的極大不安。為了不違反上述原則,基金會不得不改變章程,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這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司法把戲。它向現代社會作出的惟一讓步是:在 諾貝爾獎公布五十年後,其檔案可向公眾開放。也就是說,1953年以前的有關信息現在可以從因特網上查閱到。即便如此,諾貝爾基金會網站每年的訪問量仍達 1500萬人次。網站負責人阿爾夫·林德貝裏說:“也許有一天,這一期限會降至30年。”

繁瑣的調查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說:“瑞典人在搞大型活動方麵很有一套。但他們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十分令人敬佩。我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碰巧正在斯德哥爾摩。我在那裏跟一些科學家有過長時間的接觸,事後才知道其中有些人就是委員會成員。但他們沒有向我透露過半點信息。”

然而,透風的事兒還是發生過:200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女律師希林·伊巴迪在獲獎的前幾天就從一個朋友那裏聽說,她是被看好的候選對象之 一。同樣,1980年醫學獎得主讓·多塞在獲獎前一周便從“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消息”中得知自己可能獲獎。他說:“到最後時刻,我推掉了在加拿大的一係列 講座。投票那天,電話響了。由於按正常的日程安排我是不應該在家的,所以我沒敢接電話。但鈴聲響個不停,響了11聲時,我太太才去接聽。” 

這種泄密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且關鍵是它並沒有影響到前期的調查工作。確定候選人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評選委員會要用八個月的 時間來研究候選人的材料,檢查其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確認這些工作成果的確出自候選人之手。他們甚至還會就候選人的人品,在其周圍人群或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中 展開秘密調查。這些調查工作所需的預算費用每年高達350萬歐元,是基金會第二大開支項目,僅次於發給獲獎者的獎金。之後,還要開展“一係列的選拔程 序”。到最後討論時將隻留下“幾個名字”,而且這種討論隻進行半天。對於這一討論,人們也是知之不多。投票方式(一輪投票製、寫在一張可折疊的小紙片上) 被視為機密。評選委員會的內部磋商程序也不得而知。隻有一點是清楚的:在得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將用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米凱爾·索爾曼說:“幸好這種情 況迄今還沒有出現過。”

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嚴格的保密程序,諾貝爾獎才能享譽全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雨中的春樹 回複 悄悄話 誰跟錢有仇啊。
轉帖司令 回複 悄悄話 尼瑪朕還以為那浮雕頭像是列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