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雙關
雙關,就是一詞雙意,用一個詞既表達此意也表達彼意。在三行詩裏,雙關的此意就是該詞的本意,雙關的彼意,則是埋設在對詩的敘述對象進行描寫裏的那個意義。沒有埋設在對詩的對象進行描寫裏的那個意義,雙關就雙不起來。可見,雙關並不僅僅隻是使用一個具有雙關意義的詞匯而已,而是需要有成功的預設。有了預設,才能雙關得起來。雙關用得好,可使語言的表達更為含蓄、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同時也增加了作品的容量與張力。
例1.
高梁紅了
風
點燃一壟血色
秋 火了
(苦艾)
這首三行詩,重在造境,不在立意。讀完它,你的腦海裏會縈繞一幅畫麵:入秋了,風兒把一壟高粱吹得血樣紅。紅高粱又反過來把秋燃燒得更加輝煌。這首詩的看點,是它結尾升華處的雙關:“秋,火了”。這個“火了”,既指秋色更加輝煌,也指這個詞語當下流行的含義:“時興”。“時興”是它的本意,“更加輝煌”則是詩人在具象化詩歌的敘述對象“秋”時埋設在他的描寫中的:“風/點燃一壟血色”,其中的“點燃”,為升華時使用雙關“火了”做好了埋設。沒有這個埋設,秋就火不起來了。
該作品生動就生動在這個雙關的成功運用上。是呀,秋色那麽輝煌,像火一樣,多少人秋遊,踏出門外,去大飽眼福,去郊外賞秋啊,它確實很火。
例2.
家鄉的炊煙
總直不起腰
是
薪少
(詩匪)
跟前麵那首《高粱紅了》不同的是,這首三行詩重在立意而不在造境;跟前麵那首三行詩相同的是,它在結尾升華時也采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薪少”,在這裏是一個雙關,它既表示“柴火少”,所以煙就濃不起來;濃不起來,也就直不起來;也表示“薪資少”,收入少;收入少,開不出煙火,所以煙“總直不起腰”。“薪資少”,是這個詞的本意;“柴火少”是詩人埋設在對詩的敘述對象“炊煙”進行的描寫中:“家鄉的炊煙/總直不起腰”。正因為有了這個埋設,升華時用的“薪少”這個詞才雙關了起來。
思考題:
閱讀下列三行詩,指出詩內哪個部分采用了雙關的創作手法:
1. 鍋鏟
你說這是你的課本
翻來覆去
就是為了把生的弄成熟的
(天端)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柿子
誰
家
紅――了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手
陽光離去後
一直陰雲密布
毫無晴意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流星
出軌!
墮
落
(唐淑婷)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