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暗示
暗示,顧名思義,就是在升華作品的時候,不直接道明作品的主題思想,而是采用暗示的辦法,引發讀者自己去揣摩作品的主旨。要用好暗示的創作手法,在具化詩歌的敘述對象時,就要事先埋下需要讀者思考到的東西。暗示是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這個暗示是否能夠觸發讀者思考到預先埋設的創作意圖。
例1.
美國自由女神像
做女人不易
做全世界向往的女人談何容易?
我注意到了她的腳,未被纏過
(天端)
這首三行詩的創作意圖,是要揭示美國自由女神像所象征的“自由”這個含義。“自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比較難以表達,為解決這個問題,作品采用了暗示的創作手法,在具化它的敘述對象自由女神像時,就進行了鋪墊,把有關“自由”的思想埋設在其中,說“做女人不易/做全世界向往的女人談何容易”(全世界的女人向往她什麽?當然是自由)。等這個鋪墊埋設完成後,作品接著升華它說,“我注意到了她的腳,未被纏過”。女人的腳未被纏過,雖然含有“自由”的因素,但並不明確,它也可以被理解成其它含義,比如自然的腳更美,自然的腳便於行走等等。但有了埋設在鋪墊裏的“自由”之含義,這個暗示就會被讀者理所當然地理解成自由的意思。
例2.
粽子
飄的是香
還是“鄉”
我有時真地分不清
(徐英才)
這首三行詩,言簡意賅,沒有幾個字,但卻表達了一種由粽子引起的鄉愁。粽子引起鄉愁是一件很自然因此也很平常的事,但作品值得被欣賞的地方是,它不落俗套,沒有直抒粽子如何引起鄉愁,而是在具化詩歌的敘述對象時,把這種鄉愁感埋設在一個諧音裏,由粽子的“香”帶出鄉愁的“鄉”。埋設完成後,作品開始使用暗示的手法升華主題,說“我有時真地分不清”。好一個“真地分不清”!它把那種吃著粽子感覺到的到底是“香”還是“鄉”混合在一起,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那種從心底湧起的鄉愁感。
思考題:
閱讀下列三行詩,指出詩內哪個部分采用了暗示的創作手法:
1. 夏日山村
綠肥,也遮擋不住秘密
顆顆青果已暴露
該如何商議,壓彎秋天的腰
(老厚)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蘆葦
頂戴花翎
高高地仰著頭
水在它腳下默不作聲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春意萌動
柳蒿芽,不再遮遮掩掩
集聚田間地頭
醞釀,如何在三月發起攻勢
(老厚)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中國銀行
錢是一部法典
存錢的 不是父親
欠錢的 才是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黃河
蜿蜒 奔騰 金燦燦
它到底是條江還是龍
地質學家這樣說 曆史學家那樣說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微笑
對視。你的翠池
翻卷花浪,我一不小心
深深陷入那漩起的酒渦
(王傳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衣板
母親搓塌的木棱
去了哪裏
――她的那根拐棍?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