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其實是個五年前的老故事,值得記一筆的原因是經此一疫,今後再也不會以一己之力造房子了,力不從心,謹記謹記!
2019年經過幾年的觀察和體驗,覺得2016年從3000呎的二層樓大房,搬來這1600呎的退休平房,需要有一個擴展,這樣可以多一個四麵有窗的陽光房,方便觀賞每天東邊日出的山景。另外把居住麵積擴大到2000呎的同時,也擴大了廚房電器的擺放麵積。
說幹就幹,去Low's定了木材讓他們送來,結果2020年新冠疫情搶先而至,疫情中Low‘s 的物流大亂,隻送了2/3就斷了供應,直到1年後才以次充好“補滿”了訂單。期間當然也免不了暫停建房,給家裏防疫,采購,屯貨,等等一切大家都有的經曆。不過不能出門倒是造就了專心的閉門造“房”,所以2年裏到也不覺得寂寞,反而忙的很。
我的陽光房加建設計,是個典型的“Stick Build”。底架用Treated brown wood 2x4打底架,然後用膨脹螺栓固定在水泥地上。地板是1吋厚的契口板(Tongue and groove),全部用木螺絲固定在底架上。
四邊牆都是用2x4的木檔根據各窗口的的開口位置釘成,最承重的屋脊用了兩根2x10做大梁,以及4x4加2x4做立柱。屋頂的斜梁用的木料是2x10,承重足夠用來造二層樓了。
不過整個設計有兩個冒險的地方。第一,大梁隻有一邊有立柱撐著,靠房子的一頭因為是落地窗,不能突兀地在中間加一根立柱,我也無意把原來房子的外牆撬開,把承重擱到原來房子裏去。因為我覺得由於任何原因,如果需要拆去這加建的陽光房,不能影響原來屋子的結構。所以這一頭的承重是由兩邊的斜梁拱著支撐的,而且用了許多的戶外用的Pocket screw和工業膠水,與斜梁固定成一體。
第二,為了房間麵積(跨度)最大化,冒險采用了“非常平的斜頂”,這就增加了漏水的風險。而“非常平的斜頂”也帶來了便利,那就是拆除了原來房子屋頂的落水管道,落水就能順著“非常平的斜頂”走水,而不必為了小小的房間再加建落水管道。可是由於落水量增加,對“非常平的斜頂”的防漏要求就更高了。
陽光房的外牆先用刨花板(particle board)打底,防潮層用Tyvek包住,再釘上外牆板(Siding)。內牆用保溫棉填充,再上5/8 吋的石灰板。
陽光房內屋頂用1/2 吋的石灰板,沒有用保溫棉,因為考慮到利用這個空間透氣,可以防止冷熱交替時冷凝水汽的集結。現在才知道其實還有一種塑料隔板,安裝後可以既通氣又可填入保溫棉,好在加州全年僅有兩季,日夜間也沒有極熱與極冷的交替,將就些吧。
外屋頂用的是3/4吋厚的七層建築木夾板,用螺絲固定在斜梁之上。鋪上特厚的油氈,而且每層的覆蓋有一呎多的重複覆蓋。最上邊一層是防風的碎石頂氈片,用頂氈專用的釘子固定。現在想來,特別是有了後山大火的經曆後,當初應該選擇防風防火的鐵皮屋頂。
鋪外屋頂頂氈是除了內粉飾外最後的一道工序了,從開始動工建房已經經過了1年半,實在是已經精疲力竭了。整個屋頂先是跪爬著釘,爬不動了,接下來每天搬了個小凳坐著慢慢釘。等釘好的那天從屋頂上爬下來,渾身酸痛地看著還未開工的內粉飾,深深地感覺到真是歲月不饒人哪!哪一刹那間,感覺又老了許多。
哦,對了,既然是陽光房,還給屋頂開了一個自然光的頂窗。沒有照附的說明書安裝,因為我覺得說明書有問題,會漏。廠方隻顧保護自己的窗,完全忽略了屋頂的防水結構,結果證明了我是對的,這幾年下來完全沒漏。
屋內粉飾到是沒太多的驚險,就是累,往屋頂上抹泥刷漆特別累,好在看到了工程的盡頭,咬著牙慢慢地還是完成了內粉飾。鋪完地板後,基本就結束了。自己給自己放了2年的假,慢慢地調養累壞了的身體。
餘下的純裝飾的項目像窗台板等,至今仍沒完成,為避免引起太太出走,接下來還是要加緊完成才是,哈哈。
=================================
圖一,底架,削去1吋的2x4
圖二,上斜梁,牆體已完成了
圖三,從外邊看房梁結構
圖四,火雞來慰問我了
圖五,木結構的陽光房
圖六,上外牆麵板
圖七,爬著鋪的屋頂
圖八,陽光房外觀
圖九,完成後的陽光房內景
圖十,用手機盤的陽光房內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