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餐風露宿的風光攝影總結 (多圖!)

(2025-08-15 18:49:19) 下一個

記得有過報道,國家地理雜誌編輯麵對海量的風光片子選稿時說過,不是晨暮之光,一律不看。確實,由於現代的風光拍攝點基本都拍爛了,拍攝者自己看著過癮,其實一點也不稀奇,唯一能真正感動自己的其實就是光,那種白天看不到的晨曦之光,或者暮色茫茫之下的遲暮落日之光。

 

在這種光色下的目標物,不論是山峰還是峽穀,能由不同凡響的光影描繪出動人的畫卷。當然,得到動人的風光攝影作品,還與掌握了光影的風光攝影者的跋涉能力成正比,更與餐風露宿的尋光努力成級數比。

================================

 

圖一,美國猶他州,布萊斯峽穀(Bryce Canyon)。布萊斯峽穀在猶他州,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看紅沙岩柱的地方,與丹霞地貌不同,它是hoodoos地貌。第一天踩點後我們就住在國家公園裏邊的酒店,這樣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在日出前趕到拍攝點。我的那支Canon 16-35mm 2.8L 的星芒永遠不會負我。

19mm, 1/4s, f22, ISO 200, 16-35mm f2.8, Canon 5D3, 12/2012

 

圖二,美國懷俄明州,大提頓山(Grand Teton)。大提頓很雄偉,要拍全而且要有倒影,隻有一個拍攝地點,就在191號公路邊上的一個溝裏。那天早上很冷,到達時太陽還沒升起,可是攝影者已經排得滿滿的了,沒有太多的選擇,找了個機位,等太陽升起時拍了幾張,感覺水裏鴨子攪起的水波到是蠻靈動的。用的是三級聯動曝光,就是自動一次拍三張,加曝一張,正常一張,減曝一張。

44mm, 1/8s, f16, ISO 100, 24-70mm f2.8, Canon 1DX, 9/2021

 

圖三,美國華盛頓州,雷尼爾山(Mt Rainier)。雷尼爾山最有名的是山花爛漫,可是由於高海拔,每年的開花季節都隨氣溫而變得可遇而不可求,我們在七月趕去時,離花開還有一周以上,所以算是撲空了,但還是留下了雷尼爾山的雄姿,以及無數蚊蟲叮咬的腫塊。22mm, 1/8s, f11,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5D3, 7/2014

 

圖四,美國加州,雪中的優山美地(Yosemite)瀑布。像所有的加州人一樣,去過無數次優山美地,可是雪後訪問卻是僅有的一次,到達時雪後放晴,離開時鵝毛大雪,夜宿時幾乎把我的吉普給埋了,那是一次難忘的經曆。這是離開時所拍,畫麵經過黑白處理。22mm, 1/80s, f100,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2011

 

圖五,美國加州,雪後的酋長岩(El Capitan)。同一次的優山美地之旅,在到達時所拍。18mm, 2s, f22,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2011

 

圖六,美國科羅拉多州,霧中的秋葉。這片子攝於科羅拉多州的耿納森國家森林(Gunnison National Forest),耿納森國家森林是一片連綿不絕的山脈湖泊,山上遍布著同根而生的白樺樹林,一到秋天,金色白樺樹葉的山林連綿不絕,但是霧中的秋葉比較少見,我就遇上了一場大雨,開車盤旋上山時,從後視鏡裏看到雨霧之中非常有靈氣的一個畫麵,彷佛穿行在了黃山雲霧間一般,於是趕快把車停在路邊,來不及換廣角鏡了,拿著標準鏡頭就拍下了這個畫麵。雨霧稍縱即逝,剛才還是大雨滂沱,轉眼卻是雨過天青。

50mm, 1/15s, f5.6, ISO 100, 50mm f1.4, Canon 7D, 10/2011

 

圖七,美國加州,畢曉浦(Bishop)的東塞拉山脈(Eastern Sierra)的日出。這是在iPhone 連拍還未出現的年代,由八張全幅片子拚成的風景片。

35mm, 1/4s, f11,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0/2010

 

圖八, 中國新疆,喀納斯湖。這是在天亮前趕到喀納斯景區的山上,在霧即將散去而天邊剛開始日出時拍的片子,現在回憶起來卻隻記得冷,雙腳凍得直跳,山坡上的牛糞都凍得邦硬。

160mm, 1/40s, f11, ISO 100, 70-200mm f2.8, Canon 5D3, 9/2014

 

圖九,美國加州,395號公路的新月。這張片子是在自駕去東瑟拉山區(Eastern Sierra)拍秋葉的路上抓拍的,當時天色轉暗,急著沿395號高速公路,向北開往酒店。正開著,突然天上的餘光變成粉紅一片,要比平時日落的紅霞大得多,急急地把車停在高速路邊,來不及轉換拍風景的設備了,手持打鳥的長鏡頭拍了幾張,隻幾分鍾的時間,天上紅色退盡,隻留一輪明月高掛天空。

400mm, 1/10s, f11, ISO 100, 400mm f5.6, Canon 7D, 10/2010

 

圖十,美國加州,麥克威瀑布 (Mcway Falls)。麥克威瀑布在著名的加州1號公路邊上,在大瑟爾路段(Big Sur),因為麵朝太平洋,隻有日落西邊時,才有比較好的光照,因為已經禁止去到海邊,所以任何人的取景和視角,都是千篇一律的。唯一有區別的就是光和慢快門下海潮的動態。這張片子用了30秒的長曝光來渲染水的流動,當然還加了灰鏡來防止過曝。

30mm, 30s, f4.5,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0/2011

 

圖十一,中國新疆,額爾齊斯河。攝於北疆五彩灘風景區,等了很久,太陽都已經下了山,僅剩下的餘光中,緩緩騎馬走來歸家的牧民。

115mm, 1/800s, f4, ISO 4000, 70-200mm f2.8, Canon 1DX, 9/2014

 

圖十二,希臘米科諾斯島(Mykonos),愛琴海日落。這張片子拍攝於希臘的米科諾斯島,是我坐地中海遊輪時因心髒不適,被NCL中途拋下之地,但是拍這張片子的時候心情不錯,既來之則安之嘛,居然還拍到了一架經過的飛機。

53mm, 1/250s, f11, ISO 400, 24-70mm f2.8, Canon 5D3, 9/2015

 

圖十三,中國新疆,牧民轉場。每年入冬之前,北疆的哈薩克牧民都要從深山裏把牛群和羊群,趕下山,去到低海拔的地方紮營或去家中的畜舍過冬,這個過程就叫轉場。從遠山上白樺林的金黃樹葉可以看出,氣溫已經明顯下降了,轉場的牧民們一波一波連綿不斷,揚起的塵土像迷霧般地伴隨著他們遠去,一片興旺祥和的景象。

65mm, 1/160s, f8, ISO 200, 24-70mm f2.8, Canon 5D3, 9/2014

 

圖十四,美國懷俄明州,莫爾頓穀倉(Moulton Barn)。這是由摩門教徒當年興建的苦居之地,穀倉是百度的翻譯,其實美國西部的Barn,不僅僅是穀倉,也包括農舍,馬廄,甚至畜棚等等在內的,一個大屋頂下的生活區域。莫爾頓穀倉在美國懷俄明州靠近大提頓國家公園的地方。飽經滄桑的穀倉與遙遠的刀削斧劈的山巒遙相呼應,非常震撼。片子用改裝的數碼紅外相機拍攝。

33mm, 1/25s, f16,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9/2021

 

圖十五,亞美尼亞,亞拉臘山(Mount Ararat)。舊約《創世紀》裏記錄的諾亞方舟停靠的亞拉臘山,位於現今的土耳其境內,這是從亞美尼亞往南拍攝的亞拉臘山,如果從土耳其境內往北拍,左邊的山頭就會比右邊高了。據說老電影《卡薩布蘭卡》裏有間諜被識破,就是因為搞反了。

70mm, 1/8s, f22, ISO 100, 24-70mm f2.8, Canon 5D3, 4/20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哇塞,大讚!老鄉真是攝影大家,好多地方我們都去了,但沒拍出你的大片,主要我們沒有像你那麽蹲點辛苦拍攝,每天就是旅到哪裏是哪裏,讓LD看你的片片,好好學習一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