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開老人護理公司的日子 (三)
(2014-10-10 11:51:07)
下一個
有人可能會提出一個問題,從事專業居家老人護理與從居家保姆服務有什麽區別?實際上區別很大,隻是國內在此之前沒有專業居家老人護理服務而已,從而使得保姆服務覆蓋了居家護理的所有內容。
我個人認為專業居家老人護理與保姆服務最大的不同有三點:一是專業居家老人護理服務在統一持續的管理之下運作的;二是專業居家老人護理關注的是健康和醫療護理方麵的(NURSING)服務;三。從事專業居家老人的工作人員必須要有專業培訓認證。
當時,看到國內護理人員的缺乏以及專業水平不高問題,我在北京的順義租了一個大院,作為公司的員工培訓基地,每個上崗員工必須接受至少半個月專業培訓,培訓期間,公司承擔學員所有的費用。每周要求不在崗或正在培訓的員工參加一次由北京國際基督教會組織的養老院誌願者服務,以保持員工的服務激情以及”手感“。後來,趙寶剛拍了個電視劇叫“老有所依”,裏麵的老人院,就是我們作為誌願者的那家老人院。
”金色時光“一直被我視為國內專業老人護理的試驗田,我在這裏進行很多嚐試,例如前麵已經提到的網絡推廣、居家老人護理服務管理係統的建立、人員招聘和培訓的模式、老人主要疾病特別護理程序的建立、客戶滿意度與員工滿意度的評估、連鎖及加盟業務的建立、護理公司企業文化的建立等等。
現在養老在國內是個熱門話題,但很多人並不是清楚養老在目前中國的實際含義是什麽。很多人(特別是地產商)很容易就認為,養老就是給老人蓋房子嘛,或建立個所謂老人社區;要不就是建立一個居家養老公司,最後發現越做越像個保姆公司。現在,也有很多外國養老機構涉及到國內的養老行業,我個人至少現在不看好他們,因為他們在進入國內市場的5年之內一定在糾結在”如何本地化“的問題上。
現在有很多人都願意從事養老事業,我個人不能囊括養老的所有內容,單說老人護理服務,我必須說,它是一個”激情燃燒“的BUSINESS,它也是基德的社會服務;它不是暴力行業,甚至在目前的中國,它還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它的管理內涵非常複雜,它必須要麵對人的軟弱、人性的陰暗麵,以及人的死亡等等。但是當你麵對那麽多需要幫助的老人時,你那時才可能體悟到你從事這個工作重要性和意義,甚至你能體驗到你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當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時,那麽貧窮的老人生活在狗窩一樣的老人院就成理所當然的,路由凍死骨也正常了,中國人著名的“冷漠”眼神也不就正常了嗎。在美國和加拿大,你什麽時候看到有老人在大街上要錢的?都是年輕人。政府管窮人、管老人!政府不管窮人、老人,讓像“金色時光”這樣的公司管?就是雷鋒也會嚇跑的。這時,大家可能突然清楚什麽是“中國夢”了
加拿大的情況與美國不一樣,護理中心要排長隊LONG LIST,往往老人死了也沒排上。我非常不喜歡中國人喜歡說的高端這個詞。因為它隻是簡單地用錢將人劃分等級,美國我不清楚,但我來加拿大學到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公平”。在專業麵前更要公平。
在北美,較大的純私人護理機構所占比例大概隻有12%,絕大部分是社會醫保和社保掛鉤的。與醫保和社保掛鉤的護理機構收費大體一致,作為一般人應該是可以接受其收費標準的。除非你是富人或是收入很高。
因此,我在做市場細分市場時,我會有層次概念;但在服務理念中決不能有低端或高端之分!
我本人對老人護理有興趣,也是因為自己的一位親戚在最後的日子裏入住護理中心,每個月的花費特別高,子女也非常辛苦。
所以,從我自己的有限經曆,我覺得按照經濟能力,老人護理有明顯的低端,中端,和高端。
比如,低端是老人在自己家裏,護理人員上門服務。這樣的服務對癱瘓這樣的病人就不合適了,因為很多專門的器具不可能在家裏設置。而且這樣對其他家人影響特別大。比如,我無法想象一個準備高考的孩子可以在這種環境下學習。
中端可以是老人住在專門的護理中心,這樣老人有專門的護理環境和設備,對其他家人的生活影響也不大。這樣的護理中心沒有醫療人員和設施,老人如果有什麽情況,就比如發燒,都要轉到醫院,病情穩定了,再轉回來。現在好一點的醫院,往往還沒有床位,隻能在走廊上住著。對於一個癱瘓在床,風燭殘年的老人,這樣轉來轉去,讓人覺得非常殘忍。
高端可以是有醫療人員和全套檢驗設備的護理中心,比如三甲醫院裏可以讓病人長期居住的高幹病房。
所以,“專業服務”如果在服務者的態度上沒有差別,在服務的種類上差別還是挺大的。我推測,國內95%的人,家庭經濟收入隻能負擔居家護理。高水平的,醫護一體的長期護理,大概是官員和千萬富翁的專有領地。
”金色時光“是個小公司,是個試驗田,它自身有很多問題、不足和局限。但我個人認為“金色時光”經營理念和戰略是符合中國目前市場需求的。“金色時光”基本上不缺客戶。
我估計在5-10年之內(這是最保守的說法),中國不會出現醫保COVER各類老人護理服務這種情況,否則,我們大家談的就不是中國的事情了。
我們現在大都專業市場專家很習慣地把老人護理市場分為:低端、中端和高端。我隻能說這是不懂專業的最明顯表現,我送給他們就一句話:客戶的滿意度來自與你的專業服務!專業服務!
1. 我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我是市場和企業管理背景,之所以我學老人護理,是為了我的經營目標不至於走偏,以及使我對以後的發展有個清楚的認識。現在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養老市場,所以人才固然就缺,而且是奇缺。
2. 社會保障體製對於老人護理行業的直接影響有兩個:一是服務支付,二是,服務的監管。實際上二者是互為關聯的。而中國因為沒有支付體係,所以監管的意義就不大。
3.文化傳統,這個話題有點複雜,但基本上習慣、習俗、傳統、道德、人性等等方麵內容。
4. 關於政府:是否公平地分配社會資源?政府係統是否存有自我的利益關係?等等。當你發現中國養老體製出現問題時,這時你可能突然意識到,社會政治體製改革對於我們每個老百姓生活是有多麽大的關聯。
博主列舉了三大硬傷:
1. 社會保證體製不健全。西方國家的養老支付係統是建立在健全的社會醫療保障體製上。而我們呢?自掏腰包。有是事實必須要讓大家知道,專業老人護理的收費應該是很高的。
2. 人才缺乏。
3. 文化傳統。
(4)還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政府。
想請博主再詳盡地說說這三方麵對公司經營的影響。
1. 社會保證體製不健全。
那麽在社會保證體製健全的國家,要麽國家直接經營養老院,或者是國家規定價格和服務,付費給私營公司辦的養老院。也有與健保係統無關的私人養老院,那收費就很高了,絕大多數人負擔不起。
像美國的Medicare和Medicaid負擔了大部分的老人養老,是政府付錢給私營公司或者是非盈利單位,讓他們提供服務。美國Medicare的付費標準是有名的低,很多醫生都不願意收治Medicare的病人,好像也沒有什麽美國公司靠Medicare的老人保健來發財的。
在Medicare以外的老人保健,也有巨大的價格壓力和差異化服務的壓力。而且市場容量有限,隻能針對千萬富翁以上的階層。
中國的醫保很不好,很多基本的服務都要患者自己花錢。想當然地推測,中國市場留給私人公司的份額應該比美國要大。至少美國病人住院時所有工作是護士幹,中國病人住院時所有事情要自己花錢請護工幹。這個多出來的私營市場就非常大了,盡管不太適合大公司進入。
“金色時光”是針對中等收入人群還是根本不考慮醫保的高收入人群?如果在爭取客戶上有困難,是曝光,價格,服務檔次,還是其他?
2. 人才缺乏。
博主自己學了護理,公司的人才係統就有了根基。博主又花了大心思培養人才,但還是列出這一條。那麽人才問題的結症在那裏?是工資太低,工作條件不好,導致員工流失太快?是公司結構優勢不明顯,導致員工學會護理技能以後很快自己獨立運作(像美國的水管工和音樂教師,不需要再有一個公司來組織)?是高端客戶的要求沒有辦法被公司培訓出來的員工滿足?是中低端客戶無法支撐優秀員工所要求的工資?是中國人都不願意幹護理,以至於公司能招到的員工都無法提供與工資相稱的生產力?
3. 文化傳統。
想當然地推測,一位老人生活無法自理了,往往還有其他慢性疾病,不可能由子女照顧,至少要請有專門技能的護工。老人隻要自己還有一點錢,或者是子女能拿出一點錢,都願意送出去護理。尤其是中國居住條件不好,住處狹小。我想不出中國文化傳統會阻止老人出錢使用“金色時光”的服務。是中國人都特別孝敬老人,子女們都能長期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人?還是老人們寧願自己受罪也不花錢請人照顧?
(4)還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政府。
商標和稅收等等政府行為,確實很讓人頭疼。沒有商標,是不是有人冒用“金色時光”的名義來欺騙客戶?稅收是不是高到使公司無法盈利,無法發展的地步?據說中國很多行業要麽逃稅,要麽倒閉。“金色時光”是否遇到這樣的問題?
在具體經營“金色時光”時,最大的困難是讓潛在客戶上門問價,還是讓潛在客戶簽單,還是讓已付費客戶不取消服務?
希望博主不吝賜教。
1. 社會保證體製不健全。西方國家的養老支付係統是建立在健全的社會醫療保障體製上。而我們呢?自掏腰包。有是事實必須要讓大家知道,專業老人護理的收費應該是很高的。
2. 人才缺乏。
3. 文化傳統。
還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政府,當政府成為一個利益集團時,你會發覺很多事情本來是理所當然的,可到政府辦的時候,就變複雜。比如,金色時光申請注冊商標,到了公司關門,還沒拿到其注冊的商標,一共等了4年;稅收優惠,老人院有,而我們就沒有,我問稅務部門為什麽,連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合理;政府部門一定要HOLD住標準這個大生意,盡管他們什麽也不懂;標準的落實和檢查100%地走過場。
當一個社會體製不能達到“老有所依”時,大家隻能想盡辦法多掙錢,為了養老。越是這樣,越沒人關心社會保證體製的建立,真正倒黴的是誰???
聽來一個故事。
說國內某老年護理機構,護理人員把行走不便的老年人捆綁在椅子上,雙手捆在椅子的扶手上,再在老人的身上蓋上一床毯子。為了省卻服伺老人上廁所,他們就控製他/她少喝水。所以,外人看上去,老人坐在那裏,一坐坐一天,一切安好如常。殊不知,在老人卻是苦不堪言,度日年如。
但是博主在經營五六年後因為家庭原因放棄,都沒有轉賣,在2010年的市場上都沒有資金願意接手。
而且,好像有人在黑這家公司:
http://bj.city8.com/canyinfuwu/2174803_QEKQ6.html
公司的核心經營業務是“中度(半自理)和深度(不能自理)的老人健康護理服務”,這應該是剛需,而且老人和家屬願意花大錢,醫保不付也關係不大。不過,公司又強調“居家”,應該本身沒有病房和床位。不知道是不是老人家屬寧願付更多的錢去康複中心。
懇請博主介紹更多的細節,尤其是公司經營的困難,讓有誌於老人護理的人能夠積累經驗。
BTW, 非常佩服樓主的專業精神和passion (激情?)。
如果在北京,我們的父母們都是潛在客源啊。touch wood!
我也曾經考慮過在國內搞個老人護理服務,就是因為這句話,放棄!這個服務,需要社會的硬件軟件環境配合,不然吃不了兜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