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九首》
一
瓊姿隻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二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鬆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三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隻道花神夜出遊。
四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裏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隻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五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六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餘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裏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七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簾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八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遊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嫋嫋微風簌簌霜。
九
斷魂隻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複伴題詩。
作者簡介:
高啟(1336~1374), 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複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腰斬。
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吊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托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附: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澤東三次致信秘書田家英,請他查找一首詠梅詩。上午6時的信寫道:“田家英同誌:請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詩文集給我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則更好。”
8時半他又寫信說:“田家英同誌:有一首七言律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詠梅的,請找出全詩八句給我,能於今日下午交來則最好。何時何人寫的,記不起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沒有,請你再查一下。”
隨即,他又追加一信,說:“家英同誌:又記起來,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瓊枝隻合在瑤台,誰向江南到處栽。雪裏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下四句忘了。請問一下文史館老先生,便知。”
一日三催,這在毛澤東留下的書信中極為鮮見,可見毛澤東對此詩的喜歡程度。後來終於查知,這首詩是明代高啟《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詩是:
瓊枝隻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吳中四傑”之一,前人稱其《梅花九首》“飄逸絕群,句鍛字煉”。這九首梅花詩,首首讀來都有孤獨高傲而無淒涼抑鬱、憐梅惜梅卻不神傷心碎的特點。曆朝曆代詩人詠梅之作眾多,相比之下,高啟寫梅獨攝其魂,確有不俗之處。毛澤東所喜愛的第一首,以瑤台仙姿讚其超凡脫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潔,以疏影殘香憐其澹泊自愛,突出了梅花高潔堅貞的精神。
早在1957年1月,毛澤東同袁水拍、臧克家談話時曾說:“我過去以為明朝的詩沒有好的,《明詩綜》沒有看頭,但其中有李攀龍、高啟等人的好詩。”毛澤東愛其詩,自然重其人。在查到這首詠梅詩是高啟所作後,他大為讚賞,不僅重新書錄了全詩,而且在詩前注:“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梅花九首之一。”在“偉大”下麵,他還重重劃了一道橫線以示強調。
據史料記載,高啟才高命短,在39歲時因文惹禍被腰斬。對於他的才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因其“行世太早,殞折太速”,“未能熔鑄變化,自成一家”。《明詩別裁集》收入高啟21首詩,《梅花九首》不在其列。《明詩綜》選收高啟詩作138首,也沒有《梅花九首》。毛澤東1957年談到《明詩綜》中高啟的詩作時還認為僅僅是“好詩”,1961年11月在查到《梅花九首》是高啟所作後,卻評其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可見他對高啟的梅花詩之喜愛。
1961年11月6日毛澤東連寫三信催秘書查高啟的詠梅詩時,他當時正在醞釀寫《卜算子·詠梅》。《毛澤東詩詞集》將其寫作時間定為1961年12月。
1961年,我國遭受嚴重經濟困難,糧食等農產品嚴重短缺,蘇聯又單方麵撕毀同我國簽訂的合同和協議,撤回全部在華專家,中蘇關係嚴重惡化,我國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到年底,由於中央調控得力,形勢有所緩解,毛澤東鬆了一口氣。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寫這首《卜算子·詠梅》詠梅詞,目的顯然是為了激勵全國人民的鬥誌,增強大家戰勝困難的信心。
對於這一點,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爛漫時》一文中這樣寫道:“我們的處境好像很困難,很孤立,不從本質上來看問題的人便容易動搖。毛澤東寫出了這首詞來鼓勵大家,首先是在黨內傳閱的,意思就是希望黨員同誌們要擎得著,首先成為毫不動搖、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為中華人民做出好榜樣。”
從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我們不難看出,其形式上受陸遊《卜算子·詠梅》的影響,其內容與思想上卻明顯受高啟詠梅詩的影響。毛澤東不欣賞陸遊《卜算子·詠梅》中流露的驛外斷橋邊曠野怨婦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賞和淒涼哀愁。相比之下,高啟的這首梅花詩,寫梅之高貴,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卻不掩儀態萬方。以毛澤東的審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懷,自然更加欣賞高啟詩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在這樣的心境下,毛澤東對陸遊詞中的哀婉情緒不以為然,認為“他消極頹廢,無可奈何,因作此詞”,以至於幹脆“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下闋首句原為“梅亦不爭春”,修改定稿時改“梅”為“俏”。這樣,全詞無一“梅”字出現。有趣的是,高啟的九首梅花詩,也是首首不見“梅”字。
【附】
卜算子·詠梅
1961年12月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卜算子·詠梅
陸 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