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的“茶泡飯”想到的 (胡扯日本文化3)
距上一篇胡扯日本文化,相隔了半年多。
記得是在國內,不知是什麽時候開始的,父母說吃飯時不可喝茶,也不好用茶水泡飯,他們告誡說那樣吃了對身體不好。究竟是怎麽個不好法,我們從來就沒有認真想過。說“茶泡飯”不好,但是父輩們早飯卻喜歡吃“泡飯”,據說“泡飯”要想做的好還不容易,我因為從小不愛吃泡飯,基本上沒有自己親手做過。泡飯可以吃,茶泡飯卻吃不得,究竟道理在哪兒?
“茶泡飯不能吃。”原來我以為隻是自己的家庭如此,無獨有偶,曾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也對我說過類似的事情。
去年,這位中國同事M老師因為到了退休年齡,年底便回國養老去了。他走後讓我想起以往每當中午我們一起在教研室吃飯時的情景。每當看到我桌上有一杯日本茶,M老師就會著急的跟我說:“小力啊,你怎麽吃飯時又喝茶了?吃飯的時候不能喝茶的。”聽完我總是一笑了之。
他的好心勸告,讓我想起自己的國內的父母(M老師比我大很多,近2輪)。原來認為茶水不可與飯同時飲服,不光是我父母啊!
我當時非常好奇他也會說出這一番話來。因為,在日本生活,我們都知道日本飲食裏的“茶泡飯”可是有名的,現代醫學更加證實了日本茶與米飯結合後的營養科學:日本茶與米飯結合,更容易讓身體吸收茶中所含的“兒茶素”( Catechin,也稱兒茶酸)。“兒茶素”是一種防止身體老化的“多酚”(polyphenol) ,日本茶製作方法與中國不同,尤其是日本的“綠茶”,含有“兒茶素”成分較高。甚至還有“茶泡飯”減肥一說。當然幾百年前的日本人並不知道這些,他們的“茶泡飯”不過是一種生活習慣,符合了當下的健康科學而已。
中國人喜歡“飯後一根煙”,來日本後見到不少日本家庭大多“飯後一杯茶”。我好奇的是M老師如果不了解周圍的日本人生活習慣,也不看日本電視?
日本“茶泡飯”,其實名堂頗多,簡單的“茶泡飯”有納豆海苔加茶水,海苔三文魚加茶水等等,如果是酒後或者吃了太油膩的東西,你會感到非常爽口。“茶泡飯”今天看來非常接近西方的快餐,據說京都人對於來訪的遲遲不肯離去客人下逐客令時會說“吃碗茶泡飯吧”,暗示那些不懂規矩的客人你該走了!
高級的“茶泡飯”,則有金槍魚等生魚片加在飯上,最後加茶水。“茶泡飯”甚至做成了饋贈禮物。
“茶泡飯”不但在日本很有名,也有相當的曆史。鐮倉時代開始,人們用開水澆到白米飯上,這就是“泡飯”的開始。在經濟沒有富裕的時代,對於夏季容易腐爛的米飯,百姓想出了用開水澆飯然後去掉開水,靠這種辦法解決食物儲存問題,又節省了浪費。冬季武士們用這種“泡飯”飲食來暖身。到了江戶時代飲茶文化得到普及,“熱茶”代替了開水成了“茶泡飯”。據說江戶時代的高級料亭“八百善”,一碗“茶泡飯”能賣到一兩二分,相當於現在的10萬日元,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使用了適合“茶泡飯”的水,每每靠人奔赴多摩川上流擔水。
大凡我與人初次接觸,可以從他的言辭和習慣判斷出他(她)基本上生活在一個什麽樣的環境裏,有哪些朋友。有些國人在異國他鄉生活了30年,行為方式還是與中國的一模一樣(也許有人會反駁說,中國式的怎麽不好?這裏暫不討論好不好的問題),這位M老師也一樣,估計他平時也很少看日本的電視節目,他曾告訴我如何在家裏裝個什麽設備(具體我記不得了)就可以收看中國國內的電視節目。在M老師回國之後,熟悉他的朋友告訴我,M老師基本上就沒有融入日本社會。實際上,不少海外華人除了工作需要,估計基本上就沒有和所在國有更深的交往,他們不光生活圈很窄,思維也不開闊。
人的思維和行為都會產生固化,年輕時候的觀念有時候會影響一生。所謂“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教育的威力。中國人自古沒有公平和平等的概念,我比你強,就可以欺負你,比你弱,就做孫子,臥薪嚐膽,一旦我比你厲害了就要搞掉你的這種思維非常普遍。很多中國人從小在父母那裏被教育成什麽事可以做,什麽事不可以做,沒有對錯,聽話就有好果子吃。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人的洗腦始於自己的父母。上學後學校老師繼續替他們的父母完成洗腦工作。他們大言不慚,就像那位人大教授金燦榮說的“雙贏就是贏兩次”,他們用這種思維方式灌輸給年輕的大學生,不培育出千千萬萬個小粉紅那才是怪事!
抱歉,胡扯,扯遠了!(文中照片均來自網上)
補充一點:
通過這位M老師,也讓我理解了某些國人為什麽留學國外生活國外思維還是國內那一套。
鄧小平們留學法國,金三胖也在瑞士據說生活了相當一段時間。
王滬寧據說也在美國也學習訪問過。
可他們非常喜歡專製那一套。
留學,並不是改變了所以人的思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