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除了「菊與刀」,你還知道什麽?
(胡扯日本文化1)
提到日本,不少國人愛拿1946年美國人寫的「菊與刀」說事,不是說要否定這本書,說明一個看法和論點僅靠一本資料是沒有說服力的,也許是想炫耀一下,要麽就是拿美國人的看法當作權威。所以,我就有了標題:關於日本,我想問你,除了知道一本「菊與刀」,還知道什麽呢?
不是說我瞧不起這本書,畢竟是一本70年前的,對照當今日本社會太局限,何況它還是出自美國人寫的,隻能代表美國人的的看法,不少地方還有作者的錯覺。想問的是,中國人自己為什麽沒有這樣的書?
中國人對日本了解的遠遠不夠。這一點,現實生活裏,隻要進中國和日本兩國的書店的相關櫃台和書架走一圈就看出來了。日本書店裏研究中國的書籍那麽多,多到嚇人(內容好壞和質量高低先不說)。而相比之下,中國書店對的日本的研究就少的可憐,很多還隻是停留在翻譯階段。
拿自己比作他人是最幼稚的例子。看過老電影《51號兵站》,還有後來拍的《開槍為他送行》有這樣一段鏡頭:上海的特高科情報股長鬆田(陳述飾)得到可靠情報突然帶人來搜查,青幫頭子常真寶告訴鬆田:我認識你的上司。鬆田說,既然大家都是朋友,好說!於是鬆田就終止了搜查。多麽荒誕!這是按照中國人的思維寫出來的,“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而且是用你上司的關係來壓你,看你服不服?奇怪,那麽蠢的日本人,中國人竟會讓占領了8年,你信嗎?
相對中國社會的那種複雜的橫向的人際關係,日本是垂直的關係,軍隊也好公司也好,就是上司與部下的關係,部下對上司,哪怕是再怎麽蠢的上司也隻有服從,軍隊更加簡單。熟悉日本的都知道,上下級之間是很少存在朋友關係的,即使是有,日本人的所謂“朋友”的含義也比中國要淡泊許多,你一個朋友關係可以改變軍事任務?這是80年代拍的,後來還有電視劇,日本人鬆田會說上海話(如“嚇嚇儂,大家嚇嚇儂”),更加滑稽,就不一一贅述。
就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把日本放在眼裏,不少人覺得沒有必要花力氣去研究,很多人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陳舊的書籍裏,總結為兩個字:“模仿”。有位日本學者曾經著文分析中國人的的觀念,他發現很多中國人都覺得“模仿的永遠超越不了原創的”,“原創的根本不用在意模仿的”,就如同大國永遠不會在意周邊小國的感受一樣。
多年前的上海機場,免稅商店裏除了熊貓就是瓷器之類的,沒什麽更多的東西,現在你去看看多了不少點心,乍一看以為是日本點心,因為包裝和樣品陳列和日本的一模一樣,可惜花色就那麽幾種非常單調,---幾乎全是元宵形狀的。包裝上國人該模仿日本的了?其實這也沒什麽,凡事有一個過程。說到吃,上海也不少,不知為什麽,南京路食品店裏的東西難道擺不上這裏的桌子? 大概因為除了元宵形狀的包裝我們自己還不會(模仿)。別小看模仿,要模仿的好還真沒那麽容易。
光看照片你可能不會相信這是日本羽田機場的候機樓。猶如帶你再次逛一下日本。
上海機場裏的陳設也越來越美!
事實上,日本人的模仿不是單純的模仿,它的模仿是有針對性的,是對實用的模仿,它是經過了一番改造和變革的,最後完全日本化才是它的目標。一旦通過改造將其定型以後,就會把它從形式上固定下來。這樣例子很多,你在日本飯店裏吃麻婆豆腐,還有超市裏麻婆豆腐調味料,回到家裏做,做的人無論是張三還是李四,做出來的麻婆豆腐基本上都是一個口味。沒錯,就是那個味道,保你不會“跑偏”。如果麻婆豆腐不是他們固定的那種口味,也許對日本人來說會是一件非常困惑的事情,可能廠家的麻煩就來了。就像日本的中華料理一樣,他們也會遵循“模仿→改造→定型”這個模式。
模仿對於日本人來說太普遍不過了,可以說模仿是日本人生活的一個部分。日本每年有舉辦模仿的節目,他們能把模仿對象的特征把握的恰到好處,在此基礎上,有的還加入自己的理解,看了讓人捧腹大笑。
無論戰場還是和平時代的商場,包括外交,所謂知己知彼,都很重要。本文胡扯日本文化,歡迎批評指正。
讚!
中國人對歐美的學習研究出於一種追隨心理;
日本人對歐美的學習研究也出於一種追隨心理。
中國人對日本的學習研究出於一種排斥心理;
日本人對中國的學習研究出於一種崇敬心理。
我們對日本的學習研究出於一種排斥心理。
周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