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漂

漂如浮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宿命 (筆名緒蜚/萍漂/傑夫。本博客所有博文除另有說明外均為原創。如轉貼請先征得作者同意並注明出處)
正文

縱橫文字遊戲(CROSSWORD PUZZLE)漫議(之一)

(2015-01-21 23:03:24) 下一個

縱橫文字遊戲(CROSSWORD PUZZLE)漫議(之一)

                
 

縱橫文字遊戲的由來

縱橫文字遊戲(CROSSWORD PUZZLE)據稱是世界上最受歡迎,最為普及的一種文字遊戲。可是,它的曆史並不長。縱橫文字遊戲脫胎於文字積木 (WORD SQUARE),其雛形出現於十九世紀英國的兒童遊戲讀物及各類期刊。之後,在美國,它才逐漸登上大雅之堂,發展成為正兒八經的成人遊戲。

現代意義上的縱橫文字遊戲於1913年12月21日由新聞記者亞瑟·溫首創。亞瑟因此被尊為現代縱橫文字之父。發表於這一天《紐約世界》報的這則縱橫文字 遊戲,與今天流行的這種文字遊戲所不同的地方是,它外觀呈菱形,且內部沒有任何填黑的方塊與其他單詞分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其他報紙也逐漸對這種新型 的消遣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到十年的時間,縱橫文字遊戲如雨後春筍,先後出現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報紙上,一時蔚為大觀。在火車上,在地鐵旁,在公共汽車 站,隻要有空閑,人人競猜文字謎,以為至樂。正是在此期間,縱橫文字逐漸發展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縱橫文字遊戲在美國獲得新生,十年之後,它跨越大西 洋,風靡歐洲。

1924年,第一本縱橫文字謎集出版,作者西蒙和舒斯特。它有力地推動了這種遊戲在全美的普及與發展。1924年,在美國流行著這樣一首歌,描述一位主婦耽於縱橫文字的情形(這類歌曲在當時風行一時,通稱縱橫文字布魯斯Crossword Puzzle Blues):

The house has gone to ruin,
Since all that Mother's doin',
Is putting letters in the little squares,
We live on canned tomatoes,
And old cold boiled potatoes,
No wonder when he comes home
Father swears ... 

家裏亂得象狗窩,
隻因老媽
  熱衷字母填方格,
其他啥也不想做。
一日三餐
   不是西紅柿罐頭,
就是上頓
   吃剩的爛土豆。
難怪爸爸一回家,
就要罵罵咧咧
    咻咻咻 ……

有趣的是,《紐約時報》一開始對這種文字遊戲嗤之以鼻,以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兒。後來隨著縱橫文字在1920年代在全國的風行,連衣飾,珠寶上也盡是 這種遊戲標誌,人們終於接納了它(此後並一發而不可收)。所以《紐約時報》竟是全美報業中最後一批定期出版縱橫文字的報紙,--那是1942年的事。

縱橫文字遊戲在美國一直深受歡迎,幾乎所有報紙每期都刊有這種遊戲。美國人一有空閑,無論在地鐵或公共汽車上,常常一報在左,一筆在右,沉浸在縱橫文字的 世界中。在大學校園裏,這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在中小學,他們還把這種遊戲帶入課堂,寓教於樂。另外,各類縱橫文字比賽,社團也很普遍。通過遊戲,大 家不僅學到了古今中外的許多知識,而且娛樂了身心,增進了友誼。海倫。凱勒甚至把這種文字謎推薦給盲人朋友。

電腦與縱橫文字遊戲

信息時代的電腦技術,給縱橫文字遊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不少論文聲稱,雖然人們已成功地設計出程序讓電腦在人機對弈中戰勝了世界大師,但要用電腦自動生成縱橫文字遊戲則要難得多,基於其計算之複雜以及電腦運行速度記憶之局限,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家美國公司打破了這個神話。1997年,萬態遊樂公司 (Variety Games Inc.)設計出一種名為“經文緯字”(Crossword  Weaver)的軟件,能自動生成報紙上所出版的縱橫文字遊戲,甚至還可以按專題(THEMES)生成,如醫學方麵的縱橫文字遊戲。此後,此類軟件應運而 生。

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先前,隻有很少的一些專業人員才能撰寫這種字謎。現在,隻要往電腦輸入語料,任何人都可以製作出新遊戲。

另外,一係列解謎的軟件也層出不窮。譬如,你想知道什麽詞首字母是S,意思是“學習”,這種軟件就能替你找出來。

我很擔心,如果製謎與解謎都可以通過電腦很容易地解決,這種遊戲遲早會失去它的生命力,--雖然現在還未露端睨,--除非它另辟蹊徑。

中文與縱橫文字遊戲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種寓教於樂的文字遊戲,在中國卻遠沒有得到介紹與普及。即使是海外的中文報紙或網絡傳媒,也很少見有刊載中文版的縱橫文字遊戲的。中 國的學校,包括海外的中文學校,也很少將它引入文字教學中。其實,中國有豐富的創作文字遊戲的曆史(擬另文撰述)。中國悠久的曆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以及 獨具特色的漢字,是可以讓我們創造出很多很有趣的中文縱橫文字遊戲的。有很多美國人一直通過堅持做縱橫文字遊戲,來增加詞匯量並增長知識。而我們很多人, 卻是通過背字典來準備TOEFL和GRE的,不僅枯燥,而且考完後大多忘光了。中文版的縱橫文字遊戲,也應該進入我們的報紙,我們的學校,使我們的語言學 習更加有趣,更加事半功倍。每天點滴時間的善加利用,必然對我們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有所裨益。

也許在開始,最重要的是,要把縱橫文字謎做得生動活潑,貼近生活。要走入大眾,而不僅僅局限於知識階層。要讓這一遊戲,成為一種娛樂,一種自我獲取知識的方式,同時,它也應該走入我們學校,作為課堂的有益補充。

中文縱橫文字謎的製作

用中文製作縱橫文字謎,首先讓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的是中英兩種語言文字的差異。

英文縱橫文字謎基於英語的拚寫法。所有英文單詞都是26個字母的不同排列組合,所以每個空格無非是26字母之一,概無例外。如果嚴格按照拚寫法,中文縱橫文字謎的製作隻有兩途。

一是以筆劃為單位或部件,每列或每行的謎底為一個漢字,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認為是一個詞。這樣,縱橫文字謎將成為漢語字謎史上一種新穎的形式,或另一種形 式的燈謎。困難的是,很多漢字由同樣的筆劃構成,卻因為位置的小異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字,如“八”與“人”字。為了能製作這種字謎,或許我們得創一些 “格”,在謎麵中予以提示。

一是以拚音字母為基礎,像英文縱橫文字謎一樣,所有空格所可能的答案都是拚音字母。問題是,漢語同音字太多,所以大部份詞都得有聲調提示,即使加注聲調, 依然還有很多同音詞(這也是拚音無法代替漢字的原因之一),所以寫提示(CLUES)時要多加注意。另一個問題是,無論拚音多麽完美,無論偉人們如何動員 “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拚音方向”,拚音,從華人的心理上講,它永遠是漢字的輔助,無法代替漢字。從深層的感情上說,華人寫漢語時,是排斥蝌蚪文而更傾向於漢 字的。試想,“石室詩士施氏,誓食十獅”,轉寫成“SHI2SHI4 SHI1SHI4 SHI1SHI4,SHI4 SHI2 SHI2 SHI1”, 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麽?!

所以這是一條死胡同,除非以此法製謎用於漢語拚音教學。

總的說來,我認為如果嚴格按照拚寫法製作中文縱橫文字,把縱橫文字改造成新的字謎,很難為大眾接受。當然,用這種方法製作的新字謎用於教學,卻是值得提倡的。

我們不妨拿英文縱橫文字謎的製法,將它稍微變通一下,即每個空格的謎底是一個字。漢字有好幾萬,而英文字母隻有26個,這將是一個大區別。另外,值得注意 的是,漢語的詞(WORD),大部分是雙音節,也就是說是兩個字。想想看,這樣的縱橫文字遊戲多麽無味,而且整個圖麵會極難看,因為大部分可相連的都是兩 個字的空格嘛。

如果我們不再拘泥每列每行大部分是一個詞的限製,製作空間會是海闊天空。詞組,歇後語,俗語,成語皆可入謎。也許有人會說,英文版也是如此嘛。英文版是 有,但是變通,是例外,而我們要把它變成常例,而非例外,因為英語中每個詞的長短(字母多寡)是千變萬化的,而中文中詞的長度(字數)卻有一個明顯的趨 勢,那就是大部分詞是由兩字兒組成的(由古代單音節詞合成而來)。為了中文版的生動有趣,這種變革是必需的。我們同時可以像燈謎一樣,在提示中創一些標準 化的“格”。同一種謎還可做成不同等級,由提示的多寡(不必每行每列皆有提示)與提示的暗示程度來決定初中高各種等級。總之,結合漢語特點,融會悠久的中 華文字遊戲傳統,當可為中文縱橫文字謎辟出一片新天地。

此外,為方便漢語使用者初學英語,我們不妨作一種淺近的 雙語 縱橫文字謎,即謎底為英語,但提示(CLUES)用中文。長此以往,持之以恒,英語學得又好又有趣。

文化史謎題:成語填字遊戲

記得1970年代我在大陸時曾做過一種成語填字遊戲,最接近縱橫文字。所不同處是,一,謎底全是成語,所以圖形呆板,因為大多成語是四字。二,沒有提示。

         夜
         以
    焚 膏 繼 晷
         日

這種成語填字遊戲的流行範圍有多廣?是否僅局限於江蘇,或大陸?何時開始在華人中流行?又是誰第一個製作了成語填字遊戲?它是否受到了英文縱橫文字謎的影 響?或者,(讓我們“大膽地猜測”)如果它產生於1913年前,是否英文縱橫文字謎竟是受它啟發而產生的?!---如果有證據,這將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 現。

很多文化史上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這樣成為後人無法破解的懸案。如果我們今天不加追究,以上這些謎題,後人將更難以尋繹出謎底。借此求教海內外同好,如有任何相關資料,煩請告知。

寫作此文時,手頭沒有足夠的資料,足以描述兩岸三地傳媒有關中文縱橫文字謎的曆史,當今流行狀況。誰在當地第一個引入中文縱橫文字?哪些傳媒首先定期刊載了這些遊戲?中文縱橫文字在當地的流行程度?製作方法?等等。歡迎大家提供這方麵的信息,共同續寫這一段文化小史。

(舊作,完稿於2004年6月12日,美國,2014年1月22日修改。作者保留一切版權。未經作者允許,請勿複製或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