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節選18 成都會議--大躍進前奏曲
1958 年3 月9 日召開的成都會議,是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隻請部分省委書記到會。會址是成都金牛壩賓館。
會議3 月26 日結束。在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始終處於興奮狀態。在18 天的會議中,除了在聽各省匯報時不斷插話外,一連發表了六次長篇講話。參加會議的吳冷西回憶說,當時毛澤東“真可謂思如泉湧,氣若長虹,高屋建瓴,勢如破竹。”
成都會議是在南寧會議一個月以後,由於南寧會議的貫徹,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批右傾,爭躍進”的潮頭,各省和中央各部重新修訂計劃,再次提高原來的指標,並紛紛上書毛澤東表態。
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的報告說:毛主席不斷革命的指示,從理論上、思想上解決了能不能躍進、敢不敢躍進的問題,打破了庸俗的“平衡論”,粉碎了“反冒進”(就是反躍進)的觀點,以最鋒利的馬克思主義武器把我們武裝起來,乘風破浪,躍進再躍進。
成都會議和南寧會議的基調一樣,批評反冒進,鼓勁,為形成“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的總路線”繼續統一思想。看到大躍進的潮頭已起,在成都會議上,毛澤東也不是完全講一麵話,他大講辯證法,也講了不要指標太高,要留有餘地的話。但他總的精神是鼓勁,他的另一麵的話就被人們理解為策略性的。
他說,兩種方法比較,一個是馬克思主義的“冒進”,一個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反冒進”,究竟采取哪一種?我看還是采取冒進。他強調“做工作要轟轟烈烈,高高興興,不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搞社會主義有兩條路線:是冷冷清清、慢慢吞吞好,還是轟轟烈烈好?”
很明顯,冒進是轟轟烈烈,反冒進是冷冷清清。
……
在“氣若長虹,勢如破竹”的毛澤東麵前,劉少奇唯恐緊跟不及,他說:主席比我們高明得多,不論從思想、觀點、作用、方法哪一方麵,我們都比他差一大截。我們的任務是認真向他學習,應當說是可以學到的,不是“高山仰止”,不是高不可攀的。當然,主席有些地方,我們是難以趕上的,像他那樣豐富的曆史知識,那樣豐富的理論知識,那樣豐富的革命經驗,記憶力那樣強,這一切不是誰都可以學到的。他附合毛澤東的想法說:“急性病是超過實際可能性的問題,慢性病是落後於運動的問題,人們往往看到急性病,而忽視慢性病的危害,應當認識慢性病所造成的損失,絕不亞於急性病。”“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到底應當多快呢?現在還難以預料,從當前來看,右傾保守還是主要的。”
3 月25 日,周恩來又一次對反冒進的“錯誤”作檢查。他說:我負主要責任提出的反冒進報告,就是對群眾生產高潮這個主流潑了冷水,因而不是促進而是促退,不是多、快、好、省,而是少、慢、差、費,四十條也被打入了冷宮,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反冒進的錯誤在於將一個指頭當作多個指頭,沒有給群眾高潮撐腰、想辦法,而是重重限製、層層束縛。但是,我當時卻沒有這樣認識,以後才逐漸認識這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方針性的錯誤。
毛澤東的兩位重臣如此低三下四,他的任何意見也就完全可以暢通無阻了。在劉、周之下的官員們也都作了檢查。
3 月21 日,陳雲在會上作了較長的發言,檢討了反冒進中的錯誤。
陳伯達作了長篇發言,用理論的語言把毛澤東的想法“科學化”,還提出“一天等於20年”的口號,得到毛澤東的支持。
陶鑄在3 月18 日的發言中提出解決“搞社會主義的立場問題”,他舉例說,合浦專區縣以下幹部大概有80%的幹部搞社會主義是有困難的。毛澤東插話說,這個問題全國也沒有解決。陶鑄表白說“前兩年反冒進,我沒有反,我是被反的”。
3 月19 日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在會上受命與沒有到會的河南、湖南兩省聯係,顯得不同於一般省委書記。他的發言,不僅講湖北,還講河南。他說:“速度到底有多快?我的看法,農業也好,工業也好,發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其快的速度,不是我們在平常情況下能估計到的。”“ 不管河南也好,湖北也好,增產確實不是平常的速度。湖北今年麥收要比去年增產50%-70% 。”“ 一個禮拜一個縣就車子化了,群眾性的工具改革成果很大。”王任重表白說:“我們沒有反冒進,我們查了報紙、會議文件、記錄,從全年看,省委總的方向上是反保守的。”
在成都會議上,所有反冒進的人都放棄了自己的意見,全都向毛澤東臣服;沒有反冒進的或被反的紛紛表功。與會者千方百計地迎合毛澤東,討好毛澤東,並且把他的想法向更為極端發展。
成都會議對“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多次提到“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將它與“多快好省”連在一起,稱之為“總路線”。在3 月25日,中共中央將提交給八大二次會議的《報告草稿》提交給與會者討論。《報告草稿》中,毛澤東將一段話修改為“今後我們的任務,是要貫徹執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提出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為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而奮鬥。”並批示:“此件可用。略有修改。或者還需作某些修改,可由少奇同誌及小平同誌斟酌處理。”
成都會議通過的37 個文件中,其中之一是《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並為大社的意見》,這個文件對人民公社的出現,起了重要作用。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第十六章 《大饑荒的禍根是這樣釀成的》第五節《成都會議:總路線已有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