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節選12 亳縣餓殍
饑餓使人口大量死亡。當時農村流傳民謠:“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府說假話”;“奪高產,放衛星,餓死社員填滿坑”;“今反右,明反右,反得社員吃人肉。”
……
1960 年底,梁誌遠帶領姚誌遠等,在雙溝公社王閣大隊調查了饑荒偏重的大王支廟等六個村莊。這裏原有127 戶,575 人,兩年死亡239 人,占原有人口的41.5%,其中死絕18 戶,占原有戶數的13%,小李莊原有75 人,死亡36 人,占原有人口的48%,小許莊原有65人,死亡32 人,占原有人口的49%。
更有甚者,1960 年底,梁誌遠在五馬公社泗合大隊楊莊調查,原有68 人,除4 人外流未歸外,全莊僅剩18 人,兩年死亡46 人,占原有人數的70%以上。
1960 年3 月中旬,古城公社李腰小學課間休息時,兩個十二三歲的學生坐靠在教室門前的牆根前死去。3 月19 日一次降雨,檢查主要公路,發現19 人餓死路旁。
梁誌遠根據以上調查判斷,全縣農村人口非正常死亡應當在20 萬人以上,有近3 萬戶徹底毀滅。留下了一大批鰥寡孤獨,僅觀堂一個公社,就有孤兒400 餘人。有的孤兒被收養後餓死。十八裏公社羊廟大隊幼兒園收養11 個孤兒,餓死10 個。
據典型調查,1960 年1-5 月間,在非正常死亡人口中,貧農占本階層的28.25%,中農占本階層的12.5%,地主富農占本階層的44%。
在地方上一些頗有影響的人物也死於饑餓之中。例如,魏崗公社後孫灣生產隊餓死了烈士的母親孫*氏,烈士的弟弟孫石頭淪為孤兒。五馬公社羅莊大隊陳樓生產隊蘇如章,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複員時為營級軍官,他女兒餓死後,他吃了女兒的屍體後也腹瀉而死。
五馬公社草寺大隊彭小莊,1960 年3 月餓死了歸國華僑彭廣勝夫婦,彭在饑餓無奈時曾給他旅居40 年的法國友人去信,待友人回信時,彭已死數月。
十九裏公社明窪生產隊知名人士李琴丹(清末秀才)餓死,李已編入1996 年出版的《亳州市誌》名人傳略,但其死因則寫為“病故”。有的家庭死人不報,繼續到食堂領飯,有的死人無法抬埋,留在家中。
大楊公社許窪生產隊,1960 年3 月有一農婦將其死去的丈夫和女兒用被子蓋在床上5 天,多領兩人5 天的稀飯,使她和另一個孩子沒有餓死。沒有餓死的人饑餓無力,不能掩埋餓死的人。
在路旁、田間、集鎮街巷、食堂門口、學校教室,.....到處都可以看到屍體。
1960 年春,十河公社宋大大隊薛竹園村因沒有勞動力抬埋,就用一車多屍的辦法把屍體拖往地裏。雙溝公社高範生產隊,因無力挖坑,就把不少屍體投在田間的枯井裏。
1960年10 月,梁誌遠在十八裏公社集南楊莊的腫病“治療點”上看到,淺埋在河坡上露頭露腳的屍體就有7 具。
由於饑不擇食,全縣因吃野草、蘑菇等中毒而死的人數以千計。五馬公社丁雙廟生產隊高思曾家因吃臭大麻籽,一家五口全部死亡。1959 和1960 年,每當新糧接口季節,饑餓過度的農民因暴飲暴食而死亡也相當多。
張集公社北曹大隊早莊生產隊, 1960 年月5 月15-24 日10 天之內,因暴食青麥、生麥,撐死10 人。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第三章 《安徽不安》第三節《亳縣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