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退的天空

“進道若退”……退一步——海闊天空——
正文

感憶知青歲月(文/詩/圖)

(2014-01-08 09:11:29) 下一個
  詩曰:

  大誌胸懷應下鄉,
  隨群車載過長江;
  艱辛磨掉心嬌弱,
  勞動修得體健康;
  春到插秧一片綠,
  秋來割稻百挑裝;
  七八高考別離後,
  常夢梯田粟米香。

  現在中國政府的許多高級官員,是當過“知青”的一代。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前後近十年,聲勢浩大而影響深遠,涉及到了幾乎每一個城市家庭。知青運動的地域範圍覆蓋甚廣,北到黑龍江、內蒙,南至雲南西雙版納;其形式也多樣化,有半軍事團體的所謂建設兵團,有牧場、農場、林場、橡膠園、果園,有與當地農民混為一體的單獨落戶,有多人集中居住的知青點等等。對這場運動的評價,無論作為親曆者或旁觀者,民間或政府,則大不相同。當年鄧小平決定結束這場運動時說過“三個不滿意”,曰“知識青年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貧下中農不滿意”,全盤否定了這場運動。又見有報道,國內舉辦了關於知青運動的展覽,題曰“青春無悔”。有年輕人譏之曰:“青春付之東流,焉能無悔?” 即使同一團體,每人的遭遇和感受也各不相同。況且回憶過去之事,其感情與取舍難免與後來之經曆和現在之心情有關。大抵後來改革開放中的成功者,對自己過去的知青經曆肯定為多,其必以為自己的成功與當知青時的磨礪有關。作為親曆者,我上大學時曾作文曰:“知識青年寫下了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偉大、最頑強、最悲壯的一章。”

  我應政府之令下鄉之時,已是知青運動的尾期。下鄉之前先讀了一些所謂先進知青的報道,印象較深的有上海朱克家的事跡。當時我年少氣盛,正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立誌要象那些先進人物學習,到農村後必要做出一番事業。下鄉的農村,離家並不太遠,現在據說開車兩三個小時即可到達。但當時交通落後,記得要轉八九次公共汽車,加上坐輪渡過長江,及至汽車不通後,還要翻山越嶺走二三十裏方到知青點。其地處於重慶巴南丘陵山區,偏遠閉塞,鮮有現代機電設施,農民生活雖貧而民風淳樸。我所在的大隊,當地人鑿井而飲,燃油而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房屋多是泥牆,屋頂常用麥秸,偶見磚牆青瓦結構,屋前後多種鬆竹。院落或一家一院,或幾家一院,常坐落於山腳或半山之腰,周圍環以梯田或山林。院落之間田陌石徑相通,時有雞犬之聲相聞。
 
  我下鄉三年,犁田鋤地,插秧割稻,雖多磨難,但覺收獲大於失去,正麵經曆為多。比如,下鄉前食量小,人瘦弱,手上幾無束雞之力。下鄉後,食欲大開,身強力壯,手拎肩挑,令父母咋舌讚歎。除基本農活外,兼過夜校教員(煤油燈下教農民識字,教孩子唱歌)、線路員(維護有限廣播)、科研員(搞過一個沼氣池)、通訊員(寫點報道之類)、理論輔導員(帶領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出納等等。其間酸甜苦辣、逸聞趣事,不可勝述。一直想寫一個關於當年下鄉的係列,終未成筆。前幾日因讀網友一首關於知青的詩,觸動回憶,因感而相和一首,覺意猶未盡。今日又觀看了大型交響樂知青組歌《歲月甘泉》,遂情不能禁,暫敷衍此文,以作紀念。
 
(詩作於2012114日,文作於20121117日)

================================================
注:拙文開首的詩是和下麵的詩。網友問天閣的原詩如下。
 
【蹉跎歲月】

風雲浩蕩慨蒼黃,
百萬知青下社鄉。
車上孩兒迎鼓樂,
家中慈母黯神傷。
痛惜學業難深造,
忍把青春付大荒。
難挽西風凋碧樹,
點燃千嶺看夕陽。


 
圖1. 現在重慶巴南地區的景色(背景圖片來自網上)。當時的農居沒有如此現代,也沒有如此現代的橋梁,森林覆蓋也少得多。人物為作者當知青時的照片。

 
圖2. 狹長梯田(圖片來自網上)。作者曾在類似的梯田上用水牛耕犁三年。

圖3. 蓑衣、鬥笠(圖片來自網上)。剛到農村不久,每個知青發這樣一套。

圖4. 水牛犁田(圖片來自網上)。用水牛犁田如禦馬,需要技術,否則人和牛都很難過。掌握技術後,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雨中的春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若退' 的評論 :

1. 嗬嗬。首先我要說我和我父母的五七幹校經曆不算遭遇,不算慘,所以不必同情。為啥呢?因為我家即不是"地富反壞右",也不是"走資派"。我父母單位的職工隻要是身體健康都會輪流全家一起進五七幹校勞動的。大家都一樣,並不是我家比別家特殊。去五七幹校的工資照發,每月交個夥食費,全家可以在食堂吃大鍋飯。收獲的農產品大家分享,農產品有大米,蔬菜,肉蛋和魚。住的磚瓦房比城裏房子大,不如樓房舒服,吃的並不比城裏差。大人們有種地的,有養豬養魚的,有做飯的,還有辦工廠的。在那個時候,對於長時間做辦公室的大人們來說不失為一種好的鍛煉方法。我們小孩子對“上山下鄉”運動沒有深仇大恨,隻是自己的一個經曆。關於慰安婦 怎麽可以拿電影類比。如果不是拍電影和采訪,誰會隨意暴露自己的這個經曆?

2. 你可以認為關於上山下鄉’運動是負麵的不過是官方的結論和我個人的讚同。不要以為官方決定都是強奸民意。那麽當時知青們為啥千方百計的回城?如果是正麵的,那為啥很少人逃離城市去農村安家落戶?你說也有正麵作用,這個當然,幾乎任何事情都有兩麵。

3. 當然網絡時代任何人有發什麽的自由。當然,針對你的文我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對吧。
若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雨中的春樹' 的評論 : 謝謝留言!兩貼一並回複如下。

1. 首先對你和你父母的遭遇深表同情。君似乎對“上山下鄉”運動有著深仇大恨。許多人的回憶並不隻是“光輝過去”,也有教訓,有懺悔,有歡樂,有痛苦,有印象深刻的小事,甚至屈辱的事情等等。君未看過日本電影《望鄉》?裏麵就是關於慰安婦的回憶。君若有什麽痛苦回憶,何不寫之成文,或控訴,或發泄,或作為一曆史見證?

2. 君若反對我所說的“整場‘上山下鄉’恐怕很難有什麽公認的結果”,那就是認為是很容易有公認的結果了?你說的『事實已經證明……』不過是官方的結論和你個人的讚同,恐怕不是“公認的結果。”類似地,關於“文革”,官方也有明確的否定結論,也沒有因為領導人更替而恢複“文革”,你認為關於“文革”就有了“公認的結果”?君不見網上諸多的毛左們為“文革”翻案的言論?我本人對“文革”和“上山下鄉”,總體而言是持否定態度的,但也不否認少數的、局部的正麵作用。比如,我下鄉的地方,生產和教育都十分落後。當時幾個村唯一的一個柴油機房就是由一位老知青建立的,從此使當地農民第一次有了脫穀機和打粉機,以前是靠碾磨的。

3. 現在是網絡時代,一個網上作者寫了什麽,大概總是覺得有與網民分享的價值。發不發是作者的自由,看不看,認不認可是讀者的選擇。按君的要求,所有的個人回憶都沒有寫作或發表的必要了。
雨中的春樹 回複 悄悄話 文革時期隨父母去過五七幹校。我對那時的記憶沒有正麵或者負麵。時不時地在google地圖上辨別童年時候的村莊,可是那個村莊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輪廓,也沒有街景和照片可看。但是我從來也沒有希望那個村莊保留當時的樣子的想法。

我隻是想看看那個地方變成了什麽樣子。即使和人分享,也會和那裏有關係的人分享。別人又沒有去過那裏,幹嗎和不相幹的人分享呢?如果非要把想法說出來,聯係當年的知青和村民,這就已經足夠了。
雨中的春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若退' 的評論 :
如果說“整場‘上山下鄉’運動是正麵還是負麵,恐怕很難有什麽公認的結果”。那為啥後來曆時13年的這場運動被停止了? 而大學招生考試又恢複了直到現在?如果說是因為領導人更替造成的, 那現在也沒有恢複上山下鄉。

事實已經證明這場“上山下鄉”運動是正麵還是負麵。

誰喜歡公開追憶曆史,至少是那些潛意識裏認為有光輝過去的人才會去做。那些慰安婦們會主動公開發表追憶慰安曆史的回憶?那些高考落榜者會主動提及高考?這不是“評功擺好”是什麽?

===============================================================================
回複 '白熊from北京' 的評論 : 再加一句。我文首的詩頗為正麵,但文末所附的網友的詩就很負麵。無論正麵、負麵,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我想大家各談自己的經曆感受就好。如果要爭論整場“上山下鄉”運動是正麵還是負麵,恐怕很難有什麽公認的結果。
若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白熊from北京' 的評論 : 再加一句。我文首的詩頗為正麵,但文末所附的網友的詩就很負麵。無論正麵、負麵,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我想大家各談自己的經曆感受就好。如果要爭論整場“上山下鄉”運動是正麵還是負麵,恐怕很難有什麽公認的結果。
若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白熊from北京' 的評論 : 謝謝白熊君的來訪!我文章的末尾已提到“今日又觀看了大型交響樂知青組歌《歲月甘泉》,遂情不能禁,暫敷衍此文,以作紀念。”我是在芝加哥的某劇院看的。後來又參加了《歲月甘泉》的詞作者蘇煒先生的座談。作為一場毛欽定的運動,我對“山上下鄉”持保留態度,僅就我個人而言是非常正麵的。那天與蘇先生座談,在座的有的老知青認為自己的經曆很負麵,我也完全理解並深表同情。各地各人的情況會有很大的不同。
白熊from北京 回複 悄悄話 “ 我下鄉三年,犁田鋤地,插秧割稻,雖多磨難,但覺收獲大於失去,正麵經曆為多。”

知青戰友,我非常讚同你的以上的對知青經曆的敘述。如今有個《歲月甘泉》大型知青組歌的演出,你知道嗎?在你生活的城市有《歲月甘泉》的演出嗎?我們並不否認,知青歲月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有負麵的影響,比如,本來該上學的,卻不得不去種地,失去了文化提高的機會讓很多人沒有技能,後來有麵臨下崗,等等,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嗎?不能,同樣是去農村,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有的人成天愁眉苦臉,怨聲載道,不思進取。這兩種人生的態度,你選擇那個?顯然你是樂觀進取的那種,正如你所說,“雖多磨難,但覺收獲大於失去,正麵經曆為多。”。今天我們歌唱《歲月甘泉》,不是在歌唱上山下鄉運動,而是在歌頌我們的青春歲月,你同意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