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退的天空

“進道若退”……退一步——海闊天空——
正文

老子“道可道”與邏輯悖論

(2014-03-11 10:02:40) 下一個
【若退按:予也不才,作為教師,將複雜概念述之以通俗與趣味方麵,或略有所長。盡管如此,此文涉及到數理邏輯與老子之大道,閱讀時仍需讀者有相當的平心與靜氣。有耐心讀完此文者,歡迎提出問題與批評指正。倘若讀者心浮氣躁,一心欲求刺激或尋可辯之瑕謫,則建議跳過此文,莫若去讀娛樂新聞和時事評論吧。

所附視頻是韋恩•戴爾博士的演講,題目是《道德經的智慧》。正如許多華人來美後信主一樣,越來越多的老外們遠赴中國學道。此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乎?】

讓我從兩個通俗的悖論故事開始。故事一是說有一個島,該島上的人都說謊,而且每一句話都是謊言。那麽假如這個島上的一位居民說:“我是一個撒謊的人。”試問,他說的是謊言嗎?若是,則表明“我是一個撒謊的人”之言應被否定,即他不是一個撒謊的人。這與一開始的假設相矛盾。若他所說的不是謊言,也違反了我們一開始的前提假設。故事二是說有一位理發師,他宣稱將給並隻給所有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結果他發現他不知道他是否應該給自己理發。如果他不理,他就屬於“不給自己理發的人”,按他自己的宣稱,就應理。但如果一旦他給自己理發,那他就不屬於“不給自己理發的人”了,就不應該理。

以上兩個小故事,是由著名的集合悖論——即“羅素悖論”(Russell's paradox)演變而來。當集合論建立後,數學家們興奮地發現似乎一切數學成果都可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上。但早期的集合論的漏洞導致了“羅素悖論”。“羅素悖論”一提出就在當時的數學界與邏輯學界內引起了轟動。一位邏輯學家在他的著作即將付印時,收到了羅素關於這一悖論的信。結果他在著作的結尾遺憾地感歎道:“一個科學家最倒黴的事,莫過於是在他的工作即將完成時,卻發現原來的基礎已經坍塌了。”

這個漏洞的產生,與早期“集合”的定義有關。早期的集合定義是:集合是一些滿足某種特性的東西的一個匯集(collection)。這個定義很容易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列子,如一年級的學生,所有的行星,我書架上的書,自然數,等等。正是這裏的定語“滿足某種特性的”,使得集合的定義導致了“羅素悖論”。所以解決的方案就是拿掉這個定語,而將“集合”重新定義為“一些東西的匯集”。根據新的定義,一個集合可以是一塊橡皮,一位教授,月亮和所有無理數的匯集。這與常識不合,但卻能有效地避免“羅素悖論”。

這與老子的“道可道”有什麽關係呢?因為新的集合定義具有了最大的包容性,“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不太符合日常的語法,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本人對此經過反複推敲考證,從詞詁、語法到語義,列出了所有可能的解釋,幾經否定,始得真義。這句話可大致理解為,“可道之道,必非常道;可名之名,必非常名。” 這裏的“名”應做“定義”解,而不是取一個名字,“道”已經是一個名字(“字之曰道”)。“常道”就是大道,“常名”就是對大道的定義。上述集合論的學習,對老子此言的理解大有幫助。從以上的悖論故事不難看出,邏輯悖論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定義的不恰當。以邏輯學而言,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具體,其外延就越小;反之,一個概念的內涵越模糊,其外延就越大。一個概念的定義,一般需要用到其他的概念,而這些“其他的概念”應該是更為普通的。比如,數學上定義的圓,是繞一定點作等距運動的軌跡。在此圓的定義中,用到了比圓更為普通的概念如“點”、“運動”、“距離”、“軌跡”等。又比如關於山的定義,有“山,土有石而高(《說文》)”。這裏山的定義用了比山更為普通的概念:“土”、“石”與“高”。

既然道先天地而存,無所不不包,就沒有比“道”更為為普遍的概念了。那用什麽來定義道呢,沒有了,所以老子用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老子用了很多其他的事物來比喻道和闡述道,比如以母喻道,以水喻道,用虛、靜、淡、柔、樸、久等來闡述道的各種特性。老子避免給大道下普通的定義,就是要避免可能出現的悖論。而與大道緊密相關的大德,老子也用了類似的表述,曰:“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說與大道想對應的大德,也是不能用一般的定義來“名”的。

中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差別在於,中國人認為宇宙的本源是道,而西方人則認為是上帝。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 萬物弱化了意誌的作用。而《拜博經(Bible)》曰:“起初,神創造天地。” 神“造”天地、萬物與人,強調了“意誌”的作用。個人認為這是兩種文化對同一絕對物的不同認知和表述。但耶教在試圖定義至高無上的神時,卻產生了悖論。比如,從“上帝是無所不能的”可以得出悖論:“上帝不能造出一塊祂不能舉起的石頭。”從“上帝就是愛”,而難免使得人們麵對巨大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的戰爭殺戮時,對上帝的存在表示懷疑。耶教徒在對這些悖論做辯解時,常說上帝是不能以常人的思維來能理解的,這就進入了類似“神可神,非常神”的表述。每想至此,不由得歎服老子深邃的智慧,上集先賢之智,下啟後人之愚,穿越時空兩千多年,其如炬之光照耀至今而未有絲毫之減滅。

2014年3月1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若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君言炎炎,心必燥燥,君心不靜,何以論道?學道者不以道德而口生是非,傳道者不以教人而求名利。我若學君,去君博客,盛氣淩人,尖酸刻薄,豈不惹君動怒?況我上網並無規律。昔日不過晚複君之評論,即遭刻薄之語。君之口吻,悟道遠在我輩之上,吾又複何言?“德蕩乎名,知出乎爭”,願與君共勉。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理解老子之道靠的是心態不是智商。答案是無為,無為就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她一直就在你的鼻子底下。我直接告訴你還有什麽意思?道德經本來就是個玄妙的哲學謎語。如果有興趣,上我的博客逛逛?
若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我已經回答你了,不是你是不懂裝懂還是懂裝不懂。君實在不必做煞有其事之腔。好吧,我再用老子原話答你一次:“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行,快到了。什麽是道的永恒性?很簡單的
若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我已經按“常道”演繹了,不知君意何指?我文中已經指出,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語句中,“常道”就是指大道。“常”或“久”是大道的一個特征,但在這一特定語句中,“常道”隻是“大道”的一個別名,強調了道的永恒性而已。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如果道是泛指大道,常道是特指大道的一個普遍特征。再來一下你的邏輯演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