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6初遊美國西部(七)羚羊穀

(2017-01-21 19:27:22) 下一個

2016初遊美國西部(七)羚羊穀

四月二十三日 上午 星期六 晴 大風

主要景點和活動:羚羊穀

住宿:AIRBNB,ELM ST & 4TH ST,PAGE

先貼張專業攝影師拍的羚羊穀的黑白照片撐門麵,下麵還會提到這張照片。

PHANTOM (幻影)by PETER LIK

接著上篇,出了大峽穀國家公園東門徑直開去PAGE(佩吉市)。這一路雖然看上去還是很窮,但沿途的風光相對漂亮一些。吸取了前麵的教訓,從車內拍了不少照片。

路邊不同的石頭,形狀、顏色、高矮各有千秋。

拍下麵一組照片時,離佩吉市已經不遠了,穿過一個人工開鑿的峽穀,按順序:1)靠近、2)穀口、3)入穀、4)出穀。

到了佩吉市後很順利地找到了預定的AIRBNB的住處。這是我們第一次嚐試住AIRBNB上的房子,感覺良好。這是四套公寓組成的兩層樓房,估計是為出租給我們這類遊客設計的,至少我們邊上的那家也是來旅遊從AIRBNB上訂的。房間幹淨寬敞,大廳大廚房兩臥兩衛,正好兩家住,最主要的還是價錢,一晚兩家人住,一套公寓連稅隻要194.5加幣。當時在定的時候對佩吉市根本不了解,選了靠市中心的一套。沒想到住的地方離超市很近,買了副食品回來很快就有了熱乎可口的飯菜。

佩吉市周邊有很多玩的地方和方式,最近的就是羚羊穀、馬蹄灣、格蘭大壩和鮑威爾湖。先說一說這羚羊穀的遊覽方式。羚羊穀位於NAVAJO印第安人保留區,和大峽穀西緣一樣,沒有自由行,隻能跟著旅遊團進去遊覽拍照。羚羊穀有上、下兩處,要去就隻能跟團了。整個過程給我的印象不錯,算是給印第安人的社區做貢獻,也是心甘情願。

最初網上尋找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DEAL,一頭霧水。大家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自駕去佩吉市的話,就到ROGER EKIS’ANTELOP CANYON TOUR的網頁上(www.antelopcanyon.com / 電話+1-928-645-9102)提前定好時間,到時候去上車地點(22 S LAKE POWELL Blvd,PAGE,AZ8604),就會有印第安導遊開專門的旅遊車帶你去,看完送回原地,倒也很省心。

我推薦這家是有充分原因的,第一,網址很正氣;第二,隻有兩種團,專業攝影團隻有中午一趟160分鍾85美刀,觀光團60分鍾40美刀;從這裏十幾輛相同的車先後出發,好像沒能有別的公司插進來;第四,我們的車開始很空,到機場接了別的遊客再去羚羊穀,回來又把他們送去一個酒店,估計是別的旅遊團的,羚羊穀就包給他們了。

不過,這次旅行中最大的失誤也在這羚羊穀,而且是重複以往犯過的沒有事先預定的錯誤。我以為是淡季,沒有提前預定好去羚羊穀的攝影團,結果讓我們倆位把三腳架和大炮筒都準備好的攝影粉絲有點傻眼,中午的專業攝影團沒有了,我是自責的不行。沒辦法,馬上訂了第二天下午的觀光團。

不過,第二天一清早,沒死心的我還是去了上車地點,離我們的住處開車五分鍾都不要,很小很不起眼的辦公室。ZT from 2 GUYS PHOTO (https://2guysphoto.wordpress.com/

還沒開門,就已經有很多印第安導遊在那裏喝咖啡了。我第一個去問是不是還有中午的攝影團,結果當然是失望的。不過早上第一批觀光團,還有位子空。這就體現了住的近的好處,立馬通知,取得一致意見後付錢,接過來上遊覽車。就這樣,很快就搞定了第一個景點,羚羊穀。

↓ 遊覽車是這樣的,一邊六位,可以坐十二位遊客,四麵敞開,後麵就是上羚羊穀入口。

ZT from 2 GUYS PHOTO (https://2guysphoto.wordpress.com/

從上車點到羚羊穀還有一段挺遠的距離。一路上風很大,特別是從公路拐到砂石路上後,風沙很大。我是心痛自己的相機,細沙鑽到鏡頭機身上,要比打在自己的臉上還痛。但是顛簸的車上自己都是捆著安全帶的,隻好把相機塞進上衣裏。注重容顏的女士先生們,很有必要帶個紗網護住,否則不一定會和我一樣心痛,但臉上會很痛的。以後還會提到,在馬蹄灣遊覽的時候風沙也是很大的。

其實我們去的隻是上羚羊穀,照片右側是入口,前麵的廣場很大,風沙彌漫。

因為去機場接遊客,我們是這一批的最後一輛,到了入口前的廣場下車,非常專業的女印第安導遊,馬上招呼大家聚在一起,麻利地告訴我們,傻瓜機該怎麽設置,單鏡反光相機該怎麽設置。我那時候也不知道腦子是怎麽長的,先跑去拍入口和廣場,還特意把遊覽車給抹了,入口也沒拍好。回來把設置又忘了七七八八,雖然心裏有點譜,但還是弱弱地求證女導遊。她還是非常認真地幫了我,但態度當然差了。

進洞後回身拍的入口外的岩石。

跟著導遊看看迷幻般的羚羊穀,如果是參加攝影團,應該會拍出更漂亮的照片。

印第安導遊非常專業,不停地給大家指出值得觀看和拍照的地方,催促大家不停地拍照,還不停地給我們介紹羚羊穀的基本情況。

羚羊穀位於NAVAJO印第安人保護地,1931年,一位放羊的NAVAJO小女孩,因為尋找失散的小羊羔鑽進了現在的上羚羊穀,從而發現了這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可惜她的名字卻沒留下,我想應該是一個美麗的印第安少女,有著美麗的名字。

ZT自http://indulgy.com/post/WKu7JOwrV1/raven-navajo-girl-by-zindy

之所以叫羚羊穀,是因為那時當地的印第安人就發現周邊有很多羚羊出沒,但隨著高峽出平湖(格蘭大壩的建成,鮑威爾湖的形成),這裏就再也沒有羚羊出沒了。唉,印第安、哭泣的印第安。

我們參觀的上羚羊穀長150米,高20米,最窄處隻有1米左右。是一種SLOT CANYON(狹縫型山穀),廣義的說所有的‘一線天’都是。最著名的是澳洲的藍山地區和美國西南部猶他亞利桑那周邊,包括這個羚羊穀和下麵要提到的THE NARROW。

形成如此狹窄且很深的羚羊穀要兩個必要條件:地質條件是這石頭是砂岩(也可以是石灰岩),不硬;氣候條件是幹旱少雨,不過一旦暴雨形成山洪,就容易將不堅硬的沙岩切割成象羚羊穀這樣的狹縫型山穀。造就羚羊穀的另外一個成因是風蝕,常年的大風把沙子吹在這砂岩上,形成了羚羊穀特有的波紋狀侵蝕特質,也是周邊地區很多砂岩的特征,另外一個更加難去的就是離這裏很近的CAYOTE BUTTES的THE WAVE,每天就隻準20人,我們是沒有抽到簽。

印象中中國也是到處都是‘一線天’們,想不清楚哪些是自然形成的,哪些是人工開鑿的。自己去過的很多名山都有九華山、雁蕩山、武夷山和三清山,好像都是多雨的亞熱帶地區。也是太多‘一線天’們了,印象反倒不太深刻,象羚羊穀這樣的肯定是沒有的。

我們的旅遊車因為到機場拐了個彎,進到羚羊穀穀口時已經是最後一輛了。被成為最後一批反倒成就了我們兩個攝影粉絲沒有加入專業攝影團的小小補償。後麵的遊客還沒趕上來,我們從頭到底的大半個峽穀觀光過程中,很容易就避開了本團不多的遊客,鏡頭裏隻裝進了魅力羚羊穀,暗自心花怒放。

偶爾還給戀人照個合影,也很開心。

其實過去是可以自己把車停到公路邊,再走兩英裏的砂石路進來自己遊覽羚羊穀的。但是一係列事件的發生,終止了大家夥的自由行。

其一,山洪爆發。羚羊峽穀區域的山洪不一定在下雨時出現,有時在遠方的上遊忽然下了一陣雷陣雨,山洪就有可能急衝至下麵的羚羊峽穀中。

最悲劇的是在1997年8月12日,下羚羊峽穀中有12個遊客沒有導遊引領就進到峽穀中,其中有七位法國遊客,兩位美國遊客,還有其他幾位英國的遊客和瑞典的遊客。當天峽穀所在地僅有零星的雨點,但在10英裏的上遊下了約1.5英寸的雨量,僅下了15分鍾後,雨量降到0.75英寸。在降雨後的30到45分鍾內便形成了暴洪,並直接衝到了下羚羊峽穀中,這12位遊客在穀中避之不及,被突然出現的洪水衝走,其中兩位的屍體一直沒有找到。僅有一位28歲的美國遊客生還,被搜救隊發現時,被卡在岩架上。

這裏有根橫著的木頭,就是以前山洪衝下來時留下的物件。

導遊介紹,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經試圖在上羚羊穀中固定好攝影機,拍攝山洪爆發的時候洪水是如何咆哮進入羚羊穀的。她還指出了那個曾經固定攝像機的地方,羚羊穀裏麵少有的人工開鑿的幾處痕跡之一。可是洪水過後,什麽也沒留下,可見大自然的力量。也不知是誰申請的項目,肯定是黃了。

其二,炎熱,很多遊客在走那2英裏的砂石路時,中暑或嚴重脫水而危及生命。

其三,人為破壞,當初沒有監督的時候,很多人在穀外的岩石上刻了很多‘到此一遊’,給自然景觀很大的破壞。所以我總是說不要老罵自己中國人,其實洋人也一樣有沒有素質的。

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上下羚羊穀都不對外開放,幾年後重新開放時,就形成了現在這樣的格局。我個人認為,雖然這些問題是很大,但隻要製定好製度,認真執行,還是可以讓遊客自由行的。但是,這片是印第安保護區,那就讓NAVAJO印第安人民多掙點錢吧,也算是給他們的微不足道的補償。我更想見到的是,製度可以放寬一點,讓我這類想多呆一會兒的遊客多點自由就更好了。

不過,也許我想的簡單了,中午太陽直射進穀的黃金拍攝時間該怎麽安排,我想想也頭疼,也許真還是這樣好。總之,我對這樣的遊覽還是比較滿意的,回程後,還給了印第安女導遊不少小費。

後來遊客又多了起來,尤其是回程,下麵這張照片人還是少的。回程的路上還看到有一位不顧規章,在地上架起三腳架拍照,還不讓周邊的遊客過。熱衷攝影無可厚非,和我一樣沒定到中午的團,就得遵守觀光團不能用三腳架的規定,影響別的遊客。

那就多拍點上麵的岩石水波紋吧。

因為觀光團不能用三腳架,手捧著,不能太小光圈太長曝光,ISO200也許都不夠,片子就隻能這樣了,細節不夠。不過我的水平也就是這樣了,正好有這個借口沒有參加專業攝影團,否則也許更沒臉貼照片了。

好了,我耿耿於懷的就是沒能參加中午的專業攝影團,因為隻有中午,太陽才能從穀頂的狹縫中穿出來,射到穀底的沙地上。而我們也可以架上三腳架,拍個值幾百萬的好照片。

所謂的值幾百萬的照片就是這篇文章最前麵貼的那張,再貼一次免得大家拉回去看。

這張照片是一位叫PETER LIK的專業攝影師拍的,很棒吧。不過下麵的消息讓大家下巴都要掉了,因為這位老兄聲稱賣給了一位私人收藏家,6,500,000美金(六百五十萬),創下了攝影作品的最高價,那是2015年2月的事。

炒作是無容置疑的,買家是誰也不說,他自己開了15個賣他作品的GALLARY,還兼營房地產。我們是吃瓜群眾,隻看看笑笑;他們圈內靠這吃飯的同行們更是憤憤不平,不就是讓人站在一邊灑砂石到直射進來的太陽光柱上嗎。都說自己拍的不比那張差,也還得了什麽什麽獎的。真是冤家了得!

依我看,你們同行們也別計較了,誰讓人家能讓砂石飄渺出一個維納斯呢?你們誰能拍出一個川譜臉來嗎?沒有,那人家就是老大,嗬嗬(^-^)。

我一直說,拍風光比拍人物容易,拍彩色比拍黑白的容易。所以呢,我這個吃瓜群眾,業餘小粉絲就隻能拍拍風景照自娛自樂了。

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被破掉記錄的那張照片,2011年克裏斯蒂賣出的,4,338,500美金。大跌眼鏡的是,照片是由ANDREAS GURSKY拍的彩色風景照,完全顛覆了我剛剛提到的我認為的真理。而且,更讓我下巴也要掉下來的是,照片的名字是RHEIN II(萊茵河2)。我可是在萊茵河邊生活過六年啊!即使站在大師拍攝的地點,同樣的陰天,同樣的季節,我也不會去拍這張照片的。俗人就是俗人,到現在我還搞不清RHEIN II的寓意,不服不行。

RHEIN II(萊茵河2)by ANDREAS GURSKY

就像我以前就講過的,任何一行,最重要的還是IDEA。原來對PS(PHOTOSHOP)的照片都頗有微詞,有些評獎還不讓這類作品參加。但如果你看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1月刊上攝影師STEPHEN WILKES的DAY TO NIGHT係列的照片,你也許會認同PS。每張作品,都是大師連續拍攝近30小時,再將將近3000張的照片PS出來的一張,你就會感受到那種無與倫比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就知道什麽是IDEA,什麽是辛勞工作加天賦的極致作品。我選了一張和這次行程有關的給大家養個眼。

DAYTO NIGHT —— GRAND CANYON by STEPHEN WILKES

這張照片攝影師斯蒂芬·威爾克斯在我同樣站過的大峽穀南緣的WATCHTOWER上,在27小時中拍了2282張照片,PS成上麵這張。值多少?

我個人從來就不反對PS,其實以前的暗房後期製作就是一種PS。隻要不篡改真實的新聞照片,完全可以用PS讓作品更加完美,更好地轉述攝影者的認知。

好了,貼我的最後一張,上羚羊穀後門,沒有PS過,那些‘到此一遊’很多就刻在這邊,我們在這裏休息片刻後原路返回。這次羚羊穀之行也很快就結束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貓姨 回複 悄悄話 沒有設置成落日色彩模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