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環球旅行-馬丘比丘(7)

(2013-11-28 12:51:43) 下一個

馬丘比丘 Machu Picchu

3月13-14日

馬丘比丘號稱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來秘魯的人都得到此一遊。上山的第一班車是早上5點半,我們倆4點半就起床,為了趕頭班車爬馬丘比丘對麵的小山,能看全景。爬山每天隻有兩撥400個名額。昨晚開始下雨,早上大雨還是不停。我們倆掐著點兒出門,琢磨誰大雨天還起這麽早啊。

 

我們住的旅社每天的店費11美元,可以說啥都沒有,連馬桶座圈都沒有。如何拉大K,有情趣的朋友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但是這家旅社就有一個好處,離車站近,拐彎就是。早上5點半,還是伸手不見六指。我們倆穿著雨披,冒雨走向車站。一拐彎,大吃一斤。人群黑壓壓地排了100多米。

 

坐在車上,台詞裏說,“我捧著一顆砰砰亂跳的心”。入口處也排了長長的隊伍,檢查證件特別嚴格,好像機場安檢,幸好帶了護照正本。大雨不住地下,進了門我們倆也不知往哪兒走,想著肯定得往先往高處走,看全景。隨著一群人左盤右轉,突然就走到了那個著名的所有人都在此留影的平台。歌詞裏是怎麽唱的,“連見麵時的呼吸我都曾反複練習”。這就是我們環球旅遊夢開始的地方,就是我第一次看見小報上登的那兩個蒙特利爾人留影的地方。煙雨籠罩的馬丘比丘在相機裏幾乎看不見,但是我們還是以最通俗的姿勢拍了留影。

 

 

相對於招貼畫裏燦爛陽光之下,雲霧繚繞的馬丘比丘是另一種景色,神秘。影影綽綽的殘垣斷壁後麵仿佛隨時會轉出幾百年前在此生息的印加人,飄過屋頂的淡淡霧氣好像升起的炊煙,廣場上的草泥馬在靜靜地吃草,主人似乎就站在房簷下躲雨默默地看著它們,水池裏收集的雨水湍急的流著,等待人們打水做飯洗衣。


 

據說,馬丘比丘的時代是15世紀。印加人被西班牙人征服之後,馬丘比丘就被荒棄了,所有印加人也一直守口如瓶,所以西班牙人從來不知道有這麽個地方,也就從沒來過。我看到過的故事,直到1901年(也可能是1911年),美國的一個大學教授到南美考察,非常運氣地發現了馬丘比丘。他非常得意地給《國家地理》發了稿,竟然被編輯退了,估計是20世紀初大事太多了,沒把這個當回事。又過了若幹年,馬丘比丘終於成了世界話題,那個編輯才又想起了那個教授和他的稿子,於是低三下四地寫信去求稿。教授已經成了紅人,但是小心眼地回信說,馬丘比丘的發現不值一提,配不上《國家地理》這樣的大刊物。

 

我們倆冒著綿綿細雨在馬丘比丘的遺址裏穿行,想象當年印加人的生活。走在這種遺址裏麵,總有那種一腳踏空的時空穿越感覺。那個門梁下走過的是誰?這個石頭桌子有誰曾經坐下喝過蔻蔻茶?屋角的那塊石頭有幾個人曾經撫摸過,我的手按在當年誰的手印上?房後的那張凳子上誰曾經坐過,或者晾過雨後潮濕的披肩?又有多少人曾經站在祭祀的聖壇旁虔誠的祈禱?那歌聲在細雨薄霧中嫋嫋不絕。



 

天上的雲霧飄飄散散、時濃時淡,我們的信心從來沒有一絲猶豫,堅信會有雲開霧散、陽光普照的時刻。一片誠心感天動地。中午時刻,天光終於放晴。我們又一次衝到那個著名的留影地,擠在大群和我們一樣歡欣鼓舞的遊客中,這次拍下了清晰的全景。天空越來越晴,下午快離開的時候竟然是陽光燦爛的結局,而且一彎從未見過如此清澈的彩虹掛在雨後如洗的天穹。坐在幾百年前精心雕琢的石階上,看著天空最後呈現的雙彩虹,還有什麽是最圓滿的結局呢。

 


 

馬丘比丘的石頭牆不但再次讓你承認印加人是砌牆的祖宗,到後來你會有那樣的想法:至於嘛?!嘛呢?!有病吧?!已經超越了實用的境界,達到了藝術品的高度。看過一個紀錄片,講到為什麽馬丘比丘的水池永遠會有水。馬丘比丘是建在山頂的城市,除了雲雨沒有水源。印加人修了很多梯田種糧食,但是在梯田的牆上加了防水層。這樣有雨的時候,甚至有雲彩飄過,水份就會滲入土地向下流到梯田牆邊匯集,最後沿著導管流進蓄水池。所以,無論晴天雨天,馬丘比丘永遠流水潺潺。這麽聰明的民族竟然沒有發明文字,難以想象。

 

 

從早上6點左右進門,直到下午4點半催促遊客關門的哨聲中一步三回頭地離開,我們在馬丘比丘整整流連徜徉了10小時。所有景點都看過,三條推薦的路線都走過一遍,爬了馬丘比丘對麵的高山,去了印加橋(Inka Bridge),三次爬上那個著名的留影地,我以為我們很牛逼,第二天坐火車出來的時候看見走“印加小道”(Inka Trail)的弟兄們,立即變回原形。





 




 



不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zzj50 回複 悄悄話 馬丘比丘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奇跡,南美洲的幾個國家都曾去過,那裏的高原之美讓人終生難忘。謝謝分享。優美的文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