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Sendhil Mullainahan 和 心理學家Eldar Shafia所著書《稀缺》給出稀缺的定義:某種事物的缺少:金錢,時間,腦力(意誌力)。而人們由於這些事物的長期缺乏,會造成思維能力受限,導致“管窺”或者“短視”,大腦會選擇性失明,隻能關注眼前問題,而沒有多餘的精力和帶寬自由思考,做出長遠有利的選擇。
有些稀缺是暫時,人為造成的。比如一項工作要三天完成,老板隻給你一天時間,那剩下的兩天就是你缺少的,隻能靠加班熬夜。比如大部分初入社會的青年人,沒有太多工作經驗,能力又不強,必然要過幾年赤手空拳的窮日子。家中有新生兒的父母,在孩子一歲之前,圍繞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大人睡眠缺失,家用驟增是必然的,如果沒有提前意識和準備,這段時間將會家庭矛盾頻發。
有些稀缺相對長久和永恒。比如人的外貌身材,不是所有人天生擁有可心的外在條件,所以整容行業大行其道。比如自然資源,所以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時間是其中最特殊的,它既是暫時、人為,也是長久、永恒的稀缺。沒有人能阻擋時光飛逝,歲月老去。《稀缺》一書裏描述了一個場景,你在餐館裏和朋友共進晚餐。侍者向你推薦他們的招牌雞尾酒。你是如何做決定是否需要點這份飲料的呢?你可能會計算你能休息多長時間才能開車。你可能會想看看你的朋友們會不會點。你或者會想10美元一杯雞尾酒是否合理。但是很少有人會想,我這裏花了十美元買酒,作為代價,那我不能買其他什麽呢?沒有人的財富是無限的。隻要花出一部分,就會在其他地方少一部分。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這麽直觀、直接的因果關係認知,更別提付出實踐來管理自己的消費。
而對於時間,更是很少有人能建立起這樣的認知,我在這裏多花了時間,我在其他方麵就得少花時間。不信的話,可以回想有多少回被問:“我可以耽誤你十分鍾嗎?”我們是怎麽思考及答複的?
所以,如果說什麽造成稀缺,稀缺其實一直都潛伏著,它隻是靜候合適的時機露出起猙獰的一麵。
稀缺會導致的最大後果是“管窺”。因為稀缺,人們會集中關注眼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置其他重要的但不緊急的事情於不顧。比如忙著加班的人會點外賣而不是花時間給自己準備一份營養均衡的午飯,也不會啟用周全的健身計劃。年輕人為了多賺些錢,做副業、兼職,沒有長遠打算。稀缺還會影響人們的思維,導致效率低,深度思考能力下降。每個麵對要到期的任務,沒有人能夠重複的檢查和驗證,保證萬無一失。當你滿腦子都是如果完成明天就要交的稿子,你可能沒有心力去想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與稀缺相對應的就是“空餘”,也隻有“空餘”能最終幫助普通人躲開稀缺的坑。“空餘”就是如果你的工作要三天完成,老板也給你三天,但是你的效率高到隻需要兩天完成,那麽這個一天就是“空餘”,不是剛剛好,而是有多餘的一天可供你應對突發事件,為下一個工作做準備等等。如書中所言:”任何一點小小的不穩定都會威脅到生存於稀缺陷阱邊緣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餘閑去吸收這些不穩定因素,隻能任由其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人生的關鍵是為自己建立足夠多的“餘閑”。”餘閑”越多越大,我們能夠抵禦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比如金錢的“餘閑”,從小就著手孩子的“理財”教育,量入為出,盡量控製支出低於收入。比如時間的“餘閑”,多讀書,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同時為自己製定長遠計劃並堅持貫徹。身體健康每時每刻都注意,不能等到退休後才來關注。孩子成長教育從小開始,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不能等到青春期、逆反期才來教育。這些功夫不能省,也不能推後,否則就是下一個稀缺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