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展的重要性

(2016-06-07 23:13:08) 下一個

最近和家裏姐姐弟弟們討論起孩子的教育問題,覺得這是個很大的課題。孩子的身心健康,關乎著家庭的發展(弟弟語)。 所以打算專門開這個文章,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 作為父母,我才算剛剛幼兒園水平,道路很長。

一 出身篇

從哪裏寫起呢? 就從我們自己在原生家庭裏受到的教育說起吧。我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父母還比較開明,沒有明顯的重男輕女,反正就算家裏經濟條件不好,舉債也把我們姐妹三都供了出來上大學或者大專,直至都能自謀生路。 反倒是父母最疼愛的弟弟,由於不愛學習,初中畢業就不願意上學,在工廠上了幾年班,又跑到上海打了一年工,回來就去中專讀了三年,又讀了在職本科,光榮的去了中專學校做老師。家裏爸爸工作,媽媽原先在農村種地,後來我們姐妹考上大學後,媽媽就把農村的地退了,在家裏操持家務,等姐姐弟弟們的孩子出生後,就幫忙各家帶孩子。總之家境極其一般甚至可以說艱難,能在這樣的條件下讓我們都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不得不說父母親的教育很有一套,他們自己也以身作則地給我們演示了如何在持之以恒地堅持和勤勞工作中,改善生活,改善自己的命運,一家人健健康康地生活和發展。

父母現在老了,非常知足。整天樂嗬嗬的。老兩口自己住,不用看誰的眼色,有自己的生活規律。退休工資用不完,常常說比較以前沒有錢的日子,現在真是太幸福了。他們也不浪費,媽媽自己還種菜,一有空就去侍弄她的那些菜瓜豆,姐姐弟弟們在國內,媽媽種的菜就夠他們幾家吃的,純有機蔬菜,吃著放心。媽媽是種菜能手,經她侍弄的菜高產又好看,還沒有農藥殺蟲劑什麽的。吃不完還要拿到菜市場去賣,買過她菜的人都回頭再找她買菜。話說回來,媽媽雖然隻受過小學教育,但是人非常聰明, 會總結經驗教訓,也非常能吃苦耐勞。說實話,有時候我很好奇她的經驗和閱曆都從哪裏來的。媽媽以前在農村還被推選會生產隊長,後來家裏孩子多才推了不幹了。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以前在農村種水稻,新的水稻品種,媽媽第一年種的有些密,結果有病蟲害,倒伏,收成不好。第二年她果斷在一個田裏試著種的稀稀的,別人都說她種的太稀了,收成不好,她也不辯解,照舊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結果不出她所料,那年種的稀的水稻豐收,其他田裏的水稻欠收,而村子上其他人的水稻都不如我們家水稻的成色和產量。到了第三年,鄰居還是一如既往地種地,媽媽把所有的田都種的稀稀的,並且建議鄰居們都種稀點,但是沒有人聽她的。結果我們家每年的水稻收成都不錯,這些水稻後來在媽媽不種地以後4年我們一大家子人才吃完。

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放養,但是重要的事情會抓的嚴。印象中,媽媽沒有打過我們什麽,但是我們都很聽話,不會和父母頂嘴,也很能體諒父母養我們四個小孩的艱辛,一家人很是和睦。 弟弟在青春期比較叛逆,經常不回家, 在外麵和一些小青年混,媽媽和姐姐在那段時間裏麵幾乎天天跟他後麵跑, 找到了也不打罵,隻是和顏悅色地勸回家。後來到工廠上班,媽媽和姐姐才鬆了口氣。 再後來弟弟和親戚去外麵打工, 一年回來,完全變了個人,一下子成熟穩重起來,媽媽終於可以放下心來。再後來弟弟就結婚生子,弟妹在家裏很是鬧了一段時間,嫌東嫌西,和媽媽吵架,嫌家裏條件不好。後來爸爸媽媽讚助他們買了房子,讓他們搬了出去住,才算消停了。媽媽現在經常講,他們現在都這麽大了,我們不用管了。其實之前的那些年,媽媽被他們煩的可不輕,但是媽媽和爸爸也都舉重若輕的處理好這些矛盾, 生氣歸生氣,但也沒有建議他們離婚等等(盡管當初他們結婚時爸爸媽媽都強烈反對,但是成了家,有了孩子,媽媽和爸爸還是堅持了一個宗旨:勸和不勸離)。所以現在弟弟、弟妹還是很尊重爸爸媽媽。我那侄子才有個完整的家。

爸爸是文革前大學生,專業是臨床醫學。之後分配工作到離家很遠的地方上班,體諒媽媽和奶奶在家種地辛苦,把兩個姐姐和弟弟都帶在身邊,姐姐們上學,弟弟就帶在醫院。也是很辛苦。我沒有到上學年齡,也可能比較乖,就和媽媽奶奶在農村,獨享了幾年媽媽和奶奶的疼愛和關注。當時爸爸和小叔會帶一些點心給奶奶,奶奶舍不得吃,都進了我的肚子。後來我在農村上一年級,那些點心是我上學的動力,現在回想起來在農村上學的那一年都是滿滿的開心。 爸爸非常認真負責,也很好學。在單位裏麵是技術方麵的專家。對我們幾個小孩的學習非常上心。他自己的生活很有規律,晚上九點半準時入睡,早上五點半起床做早飯給我們吃。保證我們上學精力充沛,尤其是冬天早晨,吃得暖暖的上學,一上午都能集中精力學習。 印象中上小學,有一次我到一個同學家約她一起上學,看她在自己做早飯,做的早飯又熱,我都擔心會遲到,她也是吃的匆匆忙忙,我們差點遲到,而她的爸爸媽媽在床上睡覺,不管她的這些匆忙。當時我就體會到自己爸爸媽媽對我們的學習的支持和付出的辛苦。唯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父母付出的辛苦。這些事情,爸爸媽媽從來不會說,從來也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考多少分什麽的,用爸爸媽媽的話說,我們盡我們所能為你們提供學習的必要條件,學不好就是你們自己的事情了。好在我們幾個都還算比較有良心,都考上學校,在90年代那個通過高考還是可以改變個人命運的歲月裏,父母親還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讓自己的子女都順利的改變了生活道路和軌跡。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也沒有落到下崗失業的境遇,各安天命,家境平順,小富既安。用媽媽的話說,如果現在你們誰家日子過不好,那我和你爸爸也就沒有這麽舒心了。所幸你們現在家家都還過得去,我們就享福嘍。父母一生為子女貢獻的這種精神,是我們作為子女的福分,我們也要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給我們的子女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能夠順利發展。

如果縱觀這四十年左右我們家的變遷,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資(金錢,時間)是有回報的。我們同時在一個村子上的小夥伴,由於父母要求回家幫忙務農,做飯,帶弟弟妹妹,或者因為看不到希望而中途輟學,現在都過的不是非常好。有些抓住一些機會發了財的,也是整天惴惴不安,沒有目標,不知未來在哪裏。或者家庭不和睦,病痛纏身,幸福指數不高。

二、子女教育篇

我也是經常會考慮些有關人生的問題,比如境遇、成功、名利、機會等等。但是看的越多,越覺得這是非常大的課題,不是容易解決的。自己尚還在苦苦掙紮。隻是模糊朦朧中覺得有些事情是比較重要。

(1)讀書和寫作。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死讀書,是要學以致用,用眼下自媒體行話表達:讀書是‘輸入’,而表達出來,為別人提供信息,娛樂或心靈慰藉,即為‘輸出’。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說出別人說不出的話,怎樣獲得讀者的信任。 一個會使用語言的人,一個能夠準確掌握大量詞匯的人, 就有能力說出別人說不出來的話。 這樣的能力,會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掌握很多的主動權。這個表達,就是寫作。寫作是一個能給人帶來愉悅的習慣和愛好,要在家庭中推廣和發揚。

(2)健身和養生。不能怕吃苦。也不能不養生。用農村鄰居評價我們家的話說“他們家茶飯均勻, 孩子個個都長的水色好”。茶飯均勻,就是三餐準時,營養均衡,不暴飲暴食,也不大魚大肉。父母都是勤勞之人,不怕吃苦,不怕辛勞。不會日睡三竿不起。農村的冬天無所事事,別人都是賭博、打牌、睡大覺度日。媽媽總是會利用這些時間給我們做鞋,織毛衣,做鹹菜、臘肉,從來舍不得大白天在家蒙頭睡大覺,總會要把家裏安排的有條不紊。關於養生,堅信食補和鍛煉是最好的藥,從不追求保健營養品。不迷信,不偏執。思想開放,頭腦靈活,關注各種新聞,並從中學習不少新鮮事物,及時跟進。爸爸退休後,更是每天堅持鍛煉身體,步行兩個多小時,每天不間斷,身體是越來越好,原來的將軍肚也瘦削下去。

(3)心胸開闊,樂觀向上。父母都是能吃虧,與人為善之人。與親戚朋友都友善,寧可自己吃點虧,也不想占別人的便宜,所以親戚關係、鄰裏關係都很融洽。也不會對別人指手畫腳,評頭論足。看破卻不說破,對後輩多鼓勵為主,讓這些後輩既佩服又敬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