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清朝末年引進西方軍隊的同時, 連同西式軍樂隊一起引入, 各部隊紛紛成立以管樂為主的軍樂隊, 海軍也是一樣. 但與陸軍不同的是, 海軍樂隊還必須 隨艦出海, 訪問國外各港口進行外交禮儀活動, 而受限於艦艇的大小與搭載人數的限製, 艦上軍樂隊員不可能隻負責演奏還必須兼任其他工作. 由於早年中國海軍艦艇 噸位太小, 不像海軍強國能在艦上常駐軍樂隊, 隻能在有任務時臨時派駐.....
穿著舊式水師製服的清朝西方式軍樂隊, 銅管樂器佔的比例似乎超過一般標準.
清朝洋槍隊的鼓號樂隊.
袁世凱右武衛軍的軍樂隊與儀仗隊.
袁世凱新軍的軍樂隊與儀仗隊.
清朝舊式軍隊的西式鼓號樂隊.
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1891年在北京為中國海關建立的第一支銅管樂隊.
演習校場上的清朝新建陸軍樂隊, 當時的軍樂隊還有配劍.
北洋新建陸軍樂隊, 卷揹在身上的是比大喇叭(Susaphone)小一點的中低音號, 傳統歐洲式軍樂隊很少使用Susaphone.
1902年八國聯軍向清廷移交京榆鐵路管理權典禮上清軍的西式軍樂隊及儀仗隊.
清朝湖北新軍的儀仗隊與樂隊.
民初滇軍的軍樂隊, 編製相對簡單.
德國駐青島的海軍陸戰隊軍樂隊及步兵在街上遊行.
美國駐天津步兵第十五團的軍樂隊在天津街頭遊行. 每個團都擁有自己的軍樂隊在現代是比較難以想像的. 步兵第十五團是在中國最資深的美軍部隊, 馬歇爾與史迪威都在本團任職過.
美國駐天津陸軍步兵第十五團軍樂隊通過領事館前檢閱.
美國亞洲艦隊在上海跑馬場閱兵, 領頭的是美軍標準的5x5編製樂隊, 注意其使用的是低音號(Tuba)而不是美國軍樂隊常用的蘇莎號(Susaphone).
英國上海駐軍軍樂隊在跑馬地旁遊行.
美國駐上海陸戰隊第四團軍樂隊1941年11月28日在上海街頭舉行離滬告別遊行, 9天之後日本偷襲珍珠港.
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問台灣, 在基隆碼頭奉迎門前27人編製的日本海軍軍樂隊.
迎接裕仁皇太子訪問台灣的日本海軍軍樂隊, 可見是小禮服短上衣型式配短劍.
1924年日本軍艦冬天自威海衛出港, 艦上的樂隊在早晨寒風中於後甲板演奏.
1917年日本聯合艦隊旗艦"長門"上的第一艦隊軍樂隊, 正為艦長進早餐演奏音樂, 這是英國海軍的傳統, 也是艦長的特權.
日本海軍艦艇上的樂隊在後甲板天篷下演奏, 樂隊中有低音管(Bassoon)的編製, 想來頗為考究. 當時已是太平洋戰爭期間, 服裝換為熱帶的卡其短褲軍裝, 原來漂亮的深藍軍服不見了.
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天津, 1945年10月1日接受華北地區日軍投降, 圖為受降典禮中的美國陸戰隊軍樂隊, 這是一支9x8列隊的龐大軍樂隊.
"重慶"艦接收時後甲板主砲前的軍樂隊.
50年代初期蔣介石視察海軍官校檢閱學生部隊, 司令台側為海軍軍樂隊.
解放軍很早就有軍樂隊組織, 圖中是由菲律賓華僑組成的新四軍軍樂隊.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天安門閱兵的解放軍聯合樂隊, 指揮是羅浪, 當時演奏的是解放軍進行曲, 如何讓從未有過閱兵分列式經驗的解放軍聽音樂走步伐是一大挑戰.
1950年閱兵軍樂隊通過天安門.
台灣國慶閱兵海軍樂隊, 走是國民黨軍樂隊最常見的7x7隊型, 六支Susaphone與中音號等交錯分別在最外側兩行. 前方上校軍官是海軍官校參閱部隊指揮官胡嘉恆, 他在1965年八六海戰以海軍巡二艦隊少將司令身份隨"劍門"艦沉沒而亡.末年引進西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