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在1936年7月,由西康行政督察專員為動員西康各界民眾捐款購買飛機發出的訓令;康定城中及西康省康屬地區各縣民眾捐款購飛機的活動一直持續到1940年,據1940年4月的《西康新聞》,在15日、16日兩天連續刊登“西康省中國兒童號飛機捐籌募款數目表”,公布了西康省民眾捐款購飛機的結果。
這是一份西康省要為前線將士征集軍衣的計劃,發往西康省康屬各縣執行。
時間是民國27年,即1838年7月5日,康定縣政府縣長杜履謙發出“訓令”的內容如下:“查7月7日為瀘溝橋抗戰周年紀念日,經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電請行政院特令各省市、鎮:特定是日為抗戰建國紀念日。是日全體民眾均應向抗戰陣亡將士及死難國民舉行公祭,並舉行無名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正午12時,聞中山台鳴炮,警察籌備處擊鍾,本城全市民,無論室內室外,一律脫帽立正默哀五分鍾。禁止屠宰,素食一日。此令”。
今天對這份“訓令”有必要說明的是,一、當時所謂的“中山台”在西康省政府院內,在平時是作為升旗的地方;二,所說無名英雄紀念碑當時修在何處待考,極有可能這裏說要去奠基的這座紀念碑就是抗戰勝利後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除了對市民的“訓令”,對康定城中各寺廟也發出“訓令”,其令內容為“令:峨巴寺、撒家寺、奕龔寺、杜渣寺、宋喇嘛、大教場奪吉紮寺、南無寺、彌勒院、清真寺、聖喻廟:查7月7日(舊曆6月初10日),為抗戰建國紀念日,除舉行公祭陣亡將士及殉難國民,合行令仰遵照。於是日集合全體誦經超度,虔誠祈禱是為至要。此令”。
而在事實上,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不僅是康定地區的寺院,而在西康省康屬部份所有的寺廟除紛紛舉辦法會,誦經超度在抗戰中陣亡的將士外,還舉行送鬼儀式,以期用神力驅逐日本惡魔,對於凝聚人心一致抗日發揮了作用。
動員民眾的工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這是“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西康分會成立宣言”,雖然宣言表達的是西康各族婦女堅持抗戰直到取得勝利的信心,實際上說出的是西康各民族民眾抗戰到底的決心;
這是一份“戰時節約運動守則”;和在當時大街小巷都可見到的抗日宣傳的材料。
西康省各族人民抗戰的呼聲傳到了全國,1938年7月12日,《新華日報》刊登出《康藏民眾代表慰勞前線將士書》;到了8月,又在《蒙藏月刊》上刊登出“康藏民眾抗敵赴難宣傳團為抗日救國告西陲同胞”公開信,到9月,再次在《蒙藏月刊》了登出《康藏民眾抗敵赴難宣傳團募集救國金銀首飾宣言》。
西康各族青年踴躍報名參軍上前線。當時還在成都讀書的康定青年學生周光均、馬道榮等,還有在康定的“西康省立邊疆師範”讀書的格朗、孫精忠、李國青等十多名學生都投筆從戎,報名參加了“青年遠征軍。還有西康省巴塘等縣的南誌堅、張力辛、範誌強、胡崇稷、楊忠學、韓振華、薜平西、李生永等也加入“青年遠征軍”,遠征緬甸,奔赴前線,慷慨赴難。
而在西康後方,社會各界和當時的政府也把優待抗屬作為大事來做,
這一份有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簽名的檔案所反映的內容是:各級學校應對抗日陣亡將士遺族優先收錄,以示優待。
這兩份檔案反映的是:西康省社會服務處發給康定縣的函,和康定縣的複函,內容為落實對抗戰家屬、出征家屬的優待糧食或代金的問題;
這張是一位抗屬收到了“優待抗屬證明書”留下的收據;
由於共所周知的原因,現在這座紀念碑現已不存在,通過這遺存的檔案材料,可以想象出那座碑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