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天地

由於工作關係,接觸到很多老照片。老照片之所以老,因為它是曆史的載體,它記載著曆史的真實,依照老照片我們尋摸到曆史的脈搏,探摸到青
正文

抗日影像-大後方的社會萬象-中國的西點軍校

(2016-01-04 19:16:26) 下一個

全麵抗戰開始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政府各軍機關也隨即向重慶、武漢、長沙遷移。國營及私營工礦企業、高校等也開始向後方轉移,從此西南各省成為中國堅持抗戰的大本營。在這場大遷徙中,許多麵孔被記錄的影像定格,有商人、醫生、工程師、教師、學生、自由職業者、工人,有千裏跋涉的逃難人群、國營工礦企業的生產勞作、中央軍校學生的操練演習、與當地軍民互動的美國軍人……

1937年底,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大撤退,黃埔軍校南京校本部也緊急撤離西遷。 11月初,黃埔軍校南京本校第13期入伍生於廬山舉行升學典禮後,稱為第13期學生第1總隊。會同錄取不久的第14、第15期兩期入伍生,經過幾個月的行軍,途經江西、湖南、湖北,進入四川,到達銅梁安居鎮,行程計有2000餘公裏。軍校在銅梁整訓將近1年,在校學生編為第13期第1總隊、第14期第1、第2總隊和第15期第1總隊。在銅梁,1938年9月第13期第1總隊學生畢業,11月第14期第1總隊學生畢業,1939年9月第14期第2總隊學生畢業。由於此時處於戰爭時期,在校教育很難正規化,特別是學生員額萎縮,軍校撤銷了學生總隊。國民黨政府遷移重慶後,軍校曾有選校址在重慶的動議,但最終因為此時的重慶人滿為患,軍政機關太多,軍校這麽多師生,實在難以找到一塊安身辦學的地皮,隻能另外選擇地方。
  1939年初,軍校由銅梁遷至成都市區,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並入本校(3月,改設第3分校於江西瑞金)。成都本校在成都分校的基礎上,擴編政治部,增設軍官教育隊,恢複原高等教育班,加設了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軍事教育趨於完善。校址的調整:將原成都分校北校場舊址改為校本部,學生總隊則分駐西校場、南校場、皇城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宮等地。校務委員作了調整:除原有人選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潛、白崇禧、鄧錫侯、龍雲、餘漢謀、陳誠、張治中等8人。

軍校自遷成都後,先後進行了一些比較大的行政機構調整和人事調整。將原撤銷的學生總隊分別又在第16、第17、第18等期重新建立。1943年,教育長陳繼承調走,由陸軍大學教育長萬耀煌繼任。1944年春,軍校曾代訓兩期青年遠征軍教導團學生。1945年秋,又撤銷總隊製,軍校為方便管理,按照各總隊地址分為4個督練區,各設督練官1人,負責轉達校部命令及教學事宜。不久,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軍隊裁員。各分校相繼合並裁減,所有在校學生依肄業時間分別結束或轉入各兵科學校,並選送一些優秀者進成都本校,前後達3000餘人。
1946年元旦,軍校由南京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確定培養對象是國民黨基層幹部。2月,以第20期學生為各兵科普及教育實驗區,開始試行各兵科的綜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長萬耀煌調往湖北,由關麟徵繼任教育長,關是黃埔一期生,在東征中負傷後仍英勇奮戰,共產黨人主辦的《中國軍人》雜誌曾為此事賦詩稱讚過,關因此傷而很快出名,後青雲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軍校校長一直由蔣介石兼任,此後,由關麟徵繼任校長,並恢複總隊製。1949年9月7日,關麟徵調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20日,黃埔一期生張耀明繼任校長。

黃埔軍校西遷四川,一直到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敗退大陸,校址再沒有離川,曆時長達12年。除短訓班外,有兩期學生畢業於四川銅梁,10期學生畢業於成都。至此,黃埔軍校結束了在大陸的曆史,成都時期則是其最後一頁。

下麵的這組照片拍攝於1944年。

成都黃埔軍校正門

教育長萬耀煌將軍

炮兵科訓練歸來,旁邊是成都老城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錦江河畔 回複 悄悄話 第一張是在成都軍區稱三洞門,文革中炸了修成毛像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