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天地

由於工作關係,接觸到很多老照片。老照片之所以老,因為它是曆史的載體,它記載著曆史的真實,依照老照片我們尋摸到曆史的脈搏,探摸到青
正文

20萬邁, 我和車的故事

(2015-12-04 21:07:49) 下一個
我的2000 年的SUBARU OUTBACK昨天終於過了20萬邁,廣為流傳的日本車耐用的神話,沒想到竟然在自己身上應驗了。
興奮之餘,回憶起這麽多年和車有關的故事,終於有了拿起筆的動力,
可以寫些自己的經曆和大家分享。如有雷同,純屬偶然。
 
雖然出國前就已經擁有了一輛真正屬於自己的自行車,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太熟悉了就會失去興趣,免談也罷。既然講車的故事,最起碼也得和機器沾邊兒。所以開篇,聊聊我在日本騎摩托車送報紙的經曆。
 
97年,俺也洋插隊到了日本。估計一邊打工一邊上學是大部分和我一樣的留學生們在日本留學生活的共同經曆。剛到日本,和很多人一樣,沒錢、 沒親戚、 沒朋友, 有的隻是對於這個陌生國度的好奇與不安。在日本上學,要交學費,還需要生活費,日本的生活費又高,隻能勤工儉學,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可是工作和學習是不能同時進行的。不太影響學習的工作隻有送報。
日本社會的某些地方和中國國內很相像。找工作也要靠關係,熟人介紹。剛到日本,人生地不熟。也沒有朋友。看著學校裏的前輩刷盤子洗碗,累的上課無精打采的樣子。心裏是又著急,又害怕。太累了,怕耽誤學業,再有刷盤子洗碗也實在學不到什麽東西。終於有一天,在學校食堂吃中飯的時候有幸認識了一位姓楊的先輩,他比我高一個年級,東北黑龍江人。人很爽朗,交談中得知他也是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早晨給朝日新聞送報紙。提供住宿,給交學費,而且還可以自由使用送報紙的摩托車作為交通工具。俺一聽就有些心動,於是客套話講了一大堆,無非如有可能請一定幫忙介紹之類的。不過送報紙一定要考摩托車駕照。我答應他,一定趕緊把駕照拿到手。
不過,俺和楊前輩隻是一麵之緣,過後估計也就沒了下文,所以俺也沒有放在心上。直到8月底的一天,聽班裏的同學說楊先輩有事找我,讓我趕緊和他聯係。(那個時候手機還不是很普及)心裏想可能八成是介紹工作的事情有了眉目。心裏一陣激動。果然讓俺猜對了,從九月份開始報店有一個空缺,楊先輩把我介紹給了老板。三天後,老板要麵試。他向老板給俺打了保票,說已經拿到駕照了。沒辦法,隻好趕鴨子上架,臨時抱佛腳。試一把。
說起摩托車駕照,俺有必要向大家說明一下日本摩托車駕照的分類,分為原付50cc以下,限定二輪125cc以下,中型二輪400cc以下,大型二輪400cc以上,四種。50cc的叫做“原付”,算是“助力車”的級別,以那種小踏板摩托為典型。很多上班的公司職員用它來代替自行車,從家裏到車站的這一段距離用它來解決,公 司地點近一些的就幹脆騎著上班。還有送報紙、送外賣之類的也有很多用的是50cc的小摩托來走街串巷。中學生們也是這類小摩托的消費群,經常見到中學生 騎著50cc的小踏板滿街竄。我要考取的就屬於原付。

125cc為止的摩托車在摩托車駕照上的級別叫做“限定”,也就是說,持有這種執照,最大隻能開125cc的摩托,學這種駕照的人幾乎都是女孩子,尤其是 那種體格孱弱的“柴禾妞”們,屬於大排量的摩托倒了都扶不起來的主兒。在日本想拿摩托車駕照,老師第一件事兒就是把一輛摩托放倒讓你扶起來,倒了都扶不起 來,你還想拿執照啊?後來學車的時候,在駕駛學校親眼見過一日本柴禾妞使出吃奶的勁兒來扶起一輛倒下的400cc的摩托,真難為那丫頭了。
250cc這個線是有無車檢的分界線,250cc以下的二輪摩托都沒有車檢,隻需要繳很便宜的車輛稅和保險就可以了,所以有很多精品車卡著250cc這個排量。追求時髦個性的年輕人也有很多人喜歡這個級別的車,因為沒有車檢,就可以放開手去隨心所欲的改裝了。
到400cc為止算是“中型”車,這也是在駕駛執照上限製的,持有“中型”摩托執照的人能開的最大排量是400cc,由於“中型”執照是大多數,所以四大廠家在這個級別上的競爭非常激烈,400cc這個排量的好車也數不勝數。

400cc以上的算是“大型”,在沒有摩托執照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一步就取得大型摩托的執照的,必須先取得400cc為上限的“中型”執照,然後再去取得大 型摩托執照。很明顯,政府通過對摩托車執照的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控製安全因素,兩個輪子的摩托的危險性不言而喻,隻有通過嚴格的分級和訓練考核才可以避免過多的“馬路殺手”。
好了,言歸正傳。考取駕照隻有三天時間,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無論如何也要完成。不能枉費楊前輩的一片苦心。考駕照的過程是有驚無險,還算順利。隻有筆試,通過後有半天教習。最後如願以償拿到。隻是當天在參加考試的高中生群裏,隻有我這麽一個大齡青年,頗有一些羊群出駱駝的味道。
 
當然老板麵試無非就是走走過場,有了楊先輩的推薦,基本上就很靠譜了。我就進入這家朝日新聞販賣店裏做奨學生,開始了我送報的“生涯”。

所謂“奨學生”就是和特定的報社訂契約,在其下屬的販賣店裏長期送報。其特點是由販賣店免費提供住宿,除了毎月由販賣店支給的工資(9萬6千日圓)外,還有朝日新聞社,朝日奨學會毎半年支給的奨學金(30萬),這些奨學金可以用來支付學費,從収入上來講,如按毎小時來平均計算的話,比在餐館裏打工要高一些。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是不出極為意外的事情下,沒有被輕易解雇的危險,工作比較穏定。

報紙販賣店的一天是從淩晨2點半左右開始的。印刷好的報紙由專門的運送卡車送到店裏,每天早上大家輪流值班來接報紙。這恐怕是最討厭的工作之一,因為你必須比平時早起床半個小時左右。獎學生們晚上10點才睡覺,早上3點“爬”起來已夠累的了,再提前半個小時,簡直就是剛合眼又該起床了。

淩晨2點30分,追魂奪命的鬧鍾鈴聲把我從沉睡中叫醒。我躺在黑暗中,根本動彈不得,已經清醒的意識裏滿是絕望。刺耳的鈴聲足足響了1分鍾,更襯托出外麵的一片死寂。還好一個鬧鍾就把我搞定了。有個哥們兒更誇張,床頭有五個鬧鍾,每天要和五隻鬧鍾搏鬥的樣子想想估計還是很搞笑的。

2分鍾後,我從床上掙紮著爬起來,心裏萬念俱灰。一個一天隻睡了不到5小時的人,在淩晨2點起床的那一刻,對人生的態度不會太積極,太樂觀,沒有自殺傾向已經謝天謝地了。

自從做了奨學生,我的人生目標變得單純明確: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

有朝一日,我要是當了老板,一定天天睡到自然醒。

可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我的老板已經是老板了,為什麽每天3點多的送報時他老能來。

大家到店以後就是將頭一天準備好的廣告夾在每一份報紙的中間。廣告紙的數量每天的出入很大,星期日到星期四,平均一天大約有二十幾張。但到了星期五,星期六要有三四十張,有時甚至五六十種。所以說,每天的報紙好送不好送除去天氣的因素之外主要取決於廣告紙的數量。夾廣告需要三四十分鍾左右。然後把報紙裝進車筐,就出去送報紙了。

一年之中1月1日早上的廣告最多,再加上報社出的新年特別的追加版麵,至少也要有200頁左右,重有1公斤,與其說是送報紙,倒不如說送雜誌。

送報能練就一身騎摩托車的好功夫,我所在的店,在東京郊外,隻能用摩托車送報,一般情況下,報紙一車是裝不完的,大多是送完一車以後,回到店裏再裝一次,有時甚至需要途中回店兩三次。

報紙一般在前筐裏裝一部分,後麵架子上裝大部分。為了減少回店的次數,盡量多裝一些。前麵筐裏擺成塔字型,很高,高的都快看不到前麵的路。想一想在前筐裏裝上十幾公斤重,高一米多的東西後,騎上時的滋味兒。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搖搖晃晃的開出去了。

這送報紙的摩托車是大名鼎鼎的牙馬哈。它有和普通的原付不太一樣,有三個前進擋,一個空檔。沒有離合。平時有專人負責保養,我隻管加油。騎了兩年半,摔了無數次,也沒壞過。至於車技嘛,到店門口之前永遠是從三擋直接換到一擋,不用腳刹,飄移入庫。

夕刊(晚報)是從下午三點半開始,因為沒有廣告,報紙又輕,五點左右就完了。

訂朝日新聞的朝刊和夕刊(晚報)的話,一個月的報錢是3925日元,對日本人的収入來說雖不是很貴,但有些客人擺的架子要比上帝還大,去収報紙錢時,客人傲慢地說:“訂了你們這麽長時間報紙,也不說送點小禮品過來,服務可真夠差的。”更有甚者,偶爾比平時晚送到20分鍾,就把電話打到店裏,上來就是斥責臭罵;同樣,假如把報紙沒有完全塞入信箱,有一部分露在外邊,或者是把報紙放入信箱時沒注意掉在客人院子裏,都有可能遭遇客人的批評。

我們店要求在早上6:30分之前將朝刊送完,送完朝刊後,在店裏吃早飯,吃完早飯回宿舍再睡一個小時的回籠覺。這個回籠覺醒來可不容易,8點時另一個鬧鍾鈴聲響了,一邊詛咒著,一邊不情願地起床去上學。白天這段時間店裏有專門的人值班,接電話後把沒有送到的報紙再送給讀者。這種情況叫不著,它的有無直接關係到年底老板給的獎金的多少,所以大家都盡可能避免發生。

還有做整理廣告工作;這些廣告是由不同的廣告公司在早晨送到店裏的。為了將這些各種各樣的廣告夾在第二天朝刊中送到讀者手裏。先由機器處理,這種專門機器可以一下子處理21張廣告紙,由機器將其中的一種廣告紙從當中一折,於此同時,其他20種廣告紙一齊從機器裏被整理出來,正好被夾在折好的廣告紙當中。假如到店裏的廣告紙有三四十種的話,就需要處理兩次,這就需要至少一個上午的時間。這些廣告看起來隻不過是送報時順便提供的服務,可這恰恰是每個報店最主要的營利來源。單單是送報的話,報店老板是不會有什麽利潤的。

另外從季節來講,3,4,5月份是送報的“黃金時期”,天氣不冷不熱。進入6月便是梅雨季節,天天下小雨,衣服沒有幹的時候。由於是穿著雨衣送報紙,外麵下大雨,衣服裏下小雨,很是難受。還有下雨天時為了不讓雨將報紙淋濕,報紙裝上車後,外麵用大的塑料袋給套上,送的時候,一份一份地從裏麵拿出來。如客人要求的話還得再套上小塑料袋,投入客人的信箱。這樣所用的時間要比平時多出三十多分鐘。過了梅雨就是盛夏,送完報紙後,都是大汗淋漓。最好的季節是秋天,可是時間很短。

東京的冬天比北京溫暖,。而且幾乎不下雨,雖然早晨有點冷,但送上二三十家以後,身體漸漸變暖,倒也沒什麽,可是整個冬季最怕的就是遇上大雪。騎著裝有幾十公斤報紙的摩托車在積雪中是很難騎得動的。所用的時間也就比平時多出一倍左右。

収報紙錢的工資單給,大約3萬左右。但是在月底收回80%時老板獎勵給5千日圓,第2個月10日前收回100%時,老板再獎勵給5千日圓。一般日本人獎學生不願意去収報紙錢,因為他們不缺那點錢,他們隻想要休息,好去玩兒。所以收報費的活兒,基本上都被我們中國留學生們包了。

由於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好,所以我對於金錢的欲望特別強,隻要給錢,多幹點活沒有關係。収報紙錢收回100%是很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有一次,我隻差一戶就是100%,可是怎麽也找不到那個讀者,那個讀者總不在家,白天不在,晚上也不在,最後氣急了,有一天早上送報紙的時候看到門外的電表轉的飛快,有門兒肯定在家。於是按了半天門鈴,終於讓我給逼出來了。沒等我廢話,直接掏錢。以後也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經曆。估計是學乖了,不想三更半夜被騷擾吧。

做一個新聞報紙獎學生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使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完成學業。送報紙的經曆帶給自己很多,最重要是學會了堅持與忍耐。在國外生活,夢想、目標才是堅持你走下去的唯一動力。再後來進學、畢業、就職 一切就順理成章了。有時提夢想太大,我們來不及立刻實現,那麽我們可以不同階段製定不同的短期目標,逐步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心態決定一切。記住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要學會調整心態,有良好的心態,人生就會有方向,人隻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失去自己。慢慢來,一切都會有的,可以是麵包也可以是狗不理包子。隻要我們不忘初心,選擇正確的方式,堅持下去!

由於在2000年的春天很幸運拿到了文部省,送報生涯也隨之結束了。直到來美國幾年後偶然的一天看到院子前麵有一輛皮卡車經過,從駕駛室唰飛出一份本地的報紙,不偏不正正好落在我家的車庫前麵。想起以前自己在東京那些送報紙的日子,不由得從心底發出一陣感歎,還是美帝國主義的送報紙舒服,也太TM的高大上了。兩年半的大好時光我TM都幹了些什麽?

未完待續,つづ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leonardo2025 回複 悄悄話 影像天地 發表評論於 2015-12-05 06:42:07

回複Blue.Crab的評論:
是的,自己已經離開日本十年了,現在日本什麽樣子,不敢妄加評論。以以前的體會,總感覺在技術上而言日本人還是在吃老本,還是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時期的那幫老家夥們在苦苦支撐。
===============================================================================
就機械而言,現在大家都在吃老本。因為沒有什麽提升空間了,該優化的都優化了。剩下就是拚所謂的電子設備了。克斯繁雜的電子很多時候會給車的耐用性帶來隱患。其實這幾年真正一直吃老本不求上進的是德國車!
leonardo2025 回複 悄悄話 建築遊戲 發表評論於 2015-12-05 06:51:04

我的別克Rendezous 28萬公裏了還在跑
====================================================
28萬公裏相當於16,17萬邁。對於美國車算是不錯了。
影像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zhige’的評論:
上個月剛剛通過尾氣排放檢查,所以理論上還可以開兩年。雖然這車小毛病比較多,可還比較皮實,從來沒有把我扔到半路上。有些漏油,但不嚴重。和人一樣,上了年紀總歸會有些病痛。上個星期換後刹車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重大隱患,後麵的兩個減震彈簧不知什麽時候斷掉了,從斷裂處可以看出不是最近發生的,應該屬於金屬疲勞的範疇。已經買了零件,準備下個星期換上。我這個人比較念舊,準備等它自然死吧。
影像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7grizzly’的評論:
估計加拿大送報紙應該和美國一樣開車吧?可以想象雨雪天也還是相當危險。
zhige 回複 悄悄話 想知道你的“20萬邁”準備留著還是處理掉?我的車(另一種日本車)正接近這個目標。之後處理掉吧,覺得還好使,能開;繼續開吧,還真怕什麽時候在想不到的地方給你罷工。
建築遊戲 回複 悄悄話 我的別克Rendezous 28萬公裏了還在跑
7grizzly 回複 悄悄話 > 雖然早晨有點冷,但送上二三十家以後,身體漸漸變暖,倒也沒什麽, 可是整個冬季最怕的就是遇上大雪。
Shake-hands. Reminds me of my paperboy days in freezing Canada 12 years ago ;-)))
影像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lue.Crab的評論:
是的,自己已經離開日本十年了,現在日本什麽樣子,不敢妄加評論。以以前的體會,總感覺在技術上而言日本人還是在吃老本,還是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時期的那幫老家夥們在苦苦支撐。
影像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appybal的評論:
剛來美國的時候就買了這車,已經十年了,買的時候已經六萬邁了,感覺還比較皮實,當然小毛病也比較多,都是正常磨損消耗,具體的以後發博再講。下雪多的地方,車再好沒有用,要裝雪胎才行。
happybob 回複 悄悄話 每天兩點半起來送報真是很辛苦。不過你給我糾正了腦子裏一個長期的錯誤:我一直以為Subaru是北歐產的適合雪地用車,這個概念是剛來美時一個一個學長告訴我的,他的老板剛買了這種車。期待下文。
Blue.Crab 回複 悄悄話 你離開日本後這些年, 日本製造業自己摧毀了許多以前的輝煌神話。 不僅缺乏創新, 而且以次充好也層出不窮。 和以前相比, 感覺日本人的和敬業精神少了些, 人浮於事相互推諉多了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