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為貴
(2005-04-29 22:46:16)
下一個
抗日戰爭結束六十年後,民間反日浪潮再次風起雲湧,雖然事件的部分起因是為了曆史而清算舊帳,但是事件的本質卻是兩國在新世紀爭奪東亞霸權的第一次較量。廣而言之,這也是膨脹的中國作為新生力量和以日本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政治領域發生的一次激烈摩擦。這次摩擦的結果自然是中國憑借政治優勢挫敗了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的企圖,日本嚐到了忤逆中國的惡果。此後十間,兩國在政治領域的交鋒可能越演越烈。然而長遠來看,中國對日本應該“和為貴”,將日本拉入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政治陣營。有了日本的協助,中國才能雄距東亞,奠定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基礎。
中國的反日浪潮是中日在新世紀的爭奪東亞霸權的第一次交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曆史上的戰爭自然是兩國關係的傷口。近代中日的多次戰爭,都是日本爭奪亞洲霸權的野蠻行徑。中國在過去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劣勢。在抗戰結束後,兩國被冷戰兩大陣營隔開,各務內政。今天日本已是如日中天,中國正在蒸蒸日上,兩國再次逐鹿亞洲霸權。中國從開始就在政治層麵占了上風。反日浪潮起自民間自發抵製日本爭取常任理事國的網絡簽名活動,中國政府靜觀其變。日本政府最初采取強硬立場,不但對民間呼聲置若罔聞,而且還以曆史教科書、釣魚島主權和東海采油權事件來火上澆油。以至於中國各地一連三周爆發大規模抗議遊行,事態急劇惡化。中日關係成為國際焦點,輿論多數抨擊日本政府對曆史的不負責任態度。美俄也借機推阻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至此,日本政府才意識到事態嚴重影響到入常的機會,開始態度趨軟,希望緩和中日關係。小泉於22日在雅加達再次為曆史道歉。中國政府能進能退,遊刃有餘,掌握著安理會的否決權,借助民意的支持,巧妙的煽動了反日浪潮將日本入常的夢想衝的無影無蹤。在若幹年內,中國都將是安理會在亞洲唯一的常任理事國。
目前的反日浪潮逐漸平息了,但是中日今後的摩擦卻會日益增多。中國作為新生力量希望突破老牌發達國家的圍堵,打破現在的單極政治格局,成為全球霸權國家,全球政治力量都要重新整合。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也隨著社會環境的寬鬆而日益增長,國家外交政策受到這種影響對日本基本上采取強硬立場。日本膨脹的政治野心覬覦的是影響全球的政治強國地位。日本是第一島鏈的核心環節,為美國的戰略同盟,對中國起著重要的圍堵作用。日本的這一角色使其成為中國的天然對手。同時,日本在成為經濟強國以後,國內希望成為政治大國的呼聲漸高。右翼勢力聞風而動,否定美化侵略史,激起亞洲鄰國的憤慨。中日兩國地緣接近,政治上激烈競爭區域盟主地位,今後的摩擦會因此逐漸增多。進入新世紀後,釣魚島主權、中國潛艦、二戰遺留芥子彈,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和曆史教科書等等一係列事件,都不斷惡化兩國的緊張關係,事件不分大小都可能升級為嚴重的外交事件。未來十年間,中日的競爭態勢不會改變,也難分高下,中日摩擦隻會逐漸增多。
中日關係從長遠來看應該和為貴。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雖然中日之間百年交惡,但是中日友好的曆史更是源遠流長,中國也沒有能力為了複仇而徹底滅亡這個國家。既然如此,那就要將日本化敵為友,為己所用。政治上,中國複興的目標是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中國需要吸引一批盟友,從而擴大自己的勢力。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有這樣一個敵人夜夜伏在枕邊怎能安眠。中國若將其拉攏到自己陣營,則是如虎添翼。軍事上,如果日本化敵為友,第一島鏈就可以從包圍圈變為海防屏障,中國的戰略縱深將極大改善。文化上,中日同文同種,都秉持儒家文化。這種文化人種方麵的親和力比單純的政治利益更加牢靠。中日攜手則會使儒家文化成為東亞核心,對歐洲文明在全球的文化主導地位形成挑戰。
二戰的曆史已經證明,中日交戰為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中日交善,才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所以,中國的目前的反日浪潮,過猶不及,恰到好處就好。
22:27 0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