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日近現代化曆程之比較談政治改革
(2004-07-07 21:38:39)
下一個
中國和日本在十九世紀中葉被西方的軍艦打開大門,兩國的近現代化曆程同樣從一百多年前與西方締結的不平等條約開始。但是日本幾十年後就擺脫了西方的枷鎖,彈丸小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努力從戊戌維新開始,富國強兵的夢想一百多年後還沒能完成,因為中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曆史久遠,一朝一夕難以撼動。
雖然中日的文化背景相似,但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前的中央集權程度很低,所以以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為目標的政治改革遇到的阻力很小,一舉成功。日本在簡短的革命後,就走上了踏踏實實的發展道路。日本大約在公元4—5世紀由大和朝廷完成了統一,到了7世紀中葉大化革新後才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但是公元12世紀末,源賴朝樹開始以幕府的形式把持朝政,天皇被架空,隻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1603年後,德川家族改革幕府,建立“幕藩體製”。以幕府將軍為首,下有諸侯(大名),其領地稱藩國,政治經濟軍事上皆具有相對獨立性,並最終形成260多藩分裂割據的局麵,天皇隻是傀儡。以大久保利通為首的維新派首先以“尊王攘夷”的口號用暴力推翻幕府,然後在建立天皇製的同時,著手“建立議會製度”,實行三權分立,官吏公選,並部分輪換。日本維新派的唯一障礙幕府在戰爭中被消滅了,所以維新得以順利地進行。日本維新派通過廢藩置縣,取消身份證,廢除特權,改革地稅,發展實業和近代教育,最終實現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開化,前後花了42年時間到1910年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次年簽訂新約,完全取得關稅自主權,日本從此走上近現代化的道路。
中國走向近現代化的道路卻艱難的多。從秦統一六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皇權專製製度在中國就根深蒂固了。統治者牢牢掌握著軍政大權,教育國民要忠於皇權。中國國民對中央集權和專製製度習以為常,迄今為止曆史上的每次暴力變革最終都慣性的返回到中央集權的專製製度。古代的農民起義和貴族反叛都清一色的回歸到新的專製王朝,這對於腦子裏隻有皇帝夢的古人是必然的,不能苛求。戊戌年結果也是類似,維新派沒有掌握兵權,光緒皇帝也沒有實權,麵對的困難不但是慈禧太後,更是根深蒂固的深入慈禧和絕大多數國民思想中的帝王專製思想。在中國蹣跚的近現代化道路上,首先是維新派的六君子被殺,孫中山先後經過了10次起義才推翻了清政府,袁世凱和張勳又先後複辟,後來蔣家王朝和毛氏時代其實都實行著與過去兩千年一脈相承的中央集權專製製度。一百一十年來,維新派、革命黨和共產黨抱著改革舊政權的目的掀起了無數的革命和戰鬥,可謂可歌可泣,英雄輩出。雖然每次改革或革命雖然都懷著建立“新中國”的理想,但是中國中央集權的專製曆史過於深厚,曆史慣性過於強大,變革的結果都偏離了最初的目標,回到了舊的體製。可見變革的先導和核心是國民的思想。
戊戌維新“富國強兵”的理想在今日的中國還沒能完全實現,中國依然是一個與秦帝國、清政府相似的中央集權的專製國家。但是曆史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成功的經濟改革使今日的中國日益走向現代化,國民也日益開化。現行政治製度已經逐漸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阻礙,類似腐敗的諸多社會負麵現象逐漸突顯,政治變革已經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相信不久的未來就會有徹底的政治變革,並且推動中國複興為世界強國。
21:03 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