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國內的時候,我們結婚後很長時間都住在單位的宿舍,一直為沒有一個像樣
的家而困擾。我們那個城市住房緊張的程度,幾乎到了突破人們耐受底線的程度,
每年單位分福利房時,總是一場戰爭。平常那麽溫文爾雅的女士先生們突然變得和
街攤小販一樣不顧形象大聲嘶嚷,哭鬧,上粗話,送禮,找路子各種手段無所不用
其極。可是房源有限,最後總是在一片牢騷怨憤中收場。那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
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無論它多小,多遠,條件多差,總是我安身立命,躲風避
雨的地方,總會有家的感覺。
幾年之後,妻子的單位終於給分了一間“夥單”。所謂“夥單”就是原來一整套的
單元房,分給幾家。三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到三家,兩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家;大
家共用衛生間,廚房和客廳。我們分的房交通比較方便,尚屬城市不太偏僻的地方,
但房子很老,是五十年代蘇聯建築的模式,一共三層,我們在一層。
本來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是件很高興的事,可當我去看過之後,真是五味雜陳,不
是滋味。那是棟很老的樓,門口堆放了很多自行車,單元入口處兩側,碼了兩個大
煤池子,裏麵都是蜂窩煤,樓裏是通了天然氣的,做飯都用氣;這蜂窩煤主要是冬
天用來取暖的。打開單元房門,裏麵是個小樓道,黑漆漆的一片,什麽也看不見。
好不容易找著電燈開關,打開燈更是讓人頭皮發麻。小樓道裏堆滿了東西,老房子
總有一股黴味散不出去,廚房裏有三個煤氣管道接口,中間那個空置的應該是我們
的。廚房裏已經滿滿騰騰。我真不知道我們應該在哪裏切菜做飯。
這是一個三居室的單元,如果一家住則相當的寬裕,現在要三家人住,我們的房子
是牆角陽麵的一間,對門陰麵那間住著一家三口。夫婦都是工廠工人,有一個兒子
已經上初中了。隔壁一家三口,孩子也十幾歲了,全家都在倒騰小買賣。我們夫婦
二人在研究所上班,這種居住條件孩子隻好繼續寄養在祖父母處。每天早晨我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稍作收拾,馬上騎車去上班。同事們覺得我上班真積極,其實我是趁
早上沒人去科裏洗漱。早點就在街上買點油條,豆漿;午飯在單位食堂;晚飯盡可
能在食堂或在外麵小飯館吃,實在沒辦法才回去開火。由於我們在家的時間少,用
廚房,廁所等公用設施的時間也相對少,與鄰裏之間相處的倒也融洽。妻子把那間
小屋收拾的幹淨利索,十分溫馨。
但這離我們心中的家相去太遠,我真受不了這麽多人住在這麽狹小的空間裏,尤其
夏天天氣很熱,大家穿的又比較少,也隻能把門關的嚴嚴實實的;房子不對流,電
扇使勁的吹,屋子裏還是悶悶的。別人家裏的大聲喧嘩,吵鬧聲聽的清清楚楚。一
到雨季,一樓返潮的厲害,到處都濕漉漉,粘唧唧的。冬天這老房子又不保暖,我
們又不會弄煤爐子,隻好買了電暖氣。可是用電量一大,就會蹩保險,也不敢多用。
凍得人晚上睡覺衣服都不敢脫。更要命的是,孩子不能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隻能周
末去爺爺奶奶那裏看孩子。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自己的單元房子,能
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能安安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能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
可是就憑我們的資曆,想得到更好的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我們夫婦都是平常百
姓家的子女,沒有什麽過硬的家庭背景,那些後門,特殊化之類的事情也都是絕緣
的。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優勢也許就是多讀了幾本書,多上了幾年學,看來這也
許是我們擺脫生存困境的唯一手段。於是我決定出國。當年出國成本其實是很小的,
隻是向外麵與自己相關的專業發求職信,若有人對你興趣,便可以出國了。經過一
年的努力,接到了歐洲著名大學的相關專業教授的邀請,去做訪問學者。於是我辭
去了工作,開啟了另一段嶄新的人生。幾個月後,我妻子和兒子的簽證也辦下來了,
我們全家終於可以團聚了。
在妻兒出國之前,我申請到大學的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那棟公寓樓是座落在半山
腰的一棟五層建築,周圍綠草如茵,樓前果樹環抱。公寓內家具,冰箱,爐灶一應
俱全,大落地窗一眼望去是如畫的美景。當妻子,兒子走進這間公寓時,一下子為
眼前的景象呆住了,片刻的寧靜之後是一陣發自內心的歡呼。妻兒那驚詫興奮的一
刻,在我心中徹底定了格,那幅圖畫永遠地刻在了我的心中。那一刻這種家的感覺
實在美好!
隨後的一年是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每到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們都會去臨近城市或
其他國家遊玩。美麗而古老的歐洲有太多迷人的景色和去處,那裏留下了我們終身
難忘的美好記憶。這時候,我真把這美麗的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家,我們全家團聚在
一起,再也不為擁擠的居住空間而煩惱,這種家的感覺至今難忘,盡管她是那麽短
暫!嚴峻的現實讓我們從夢幻般盲目的快感覺樂中迅速清醒過來,我們並不屬於這
裏!
本地的同事們也許是出於本能的關心,經常問的話就是“你們什麽時候走呀?”,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所能給出的答案隻能是一個不知可否的期限。而每年都要去市政
廳延身份的那一刻,提醒著我們是外國人,隻是這裏的一個過客。歐洲太古老,城
市人口的高密度使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對外來移民持排斥態度。在歐洲的中國學生最
後一般是三個去向,極少部分取得了居留身份,留在了歐洲;另一部分學成後回國;
最後一部分去了美洲。去美洲的一般是去美國或加拿大,去美國的一般是工作簽證,
去加拿大的一般都是直接移民。我對妻兒說:“我們去加拿大,那裏給我們身份,
有身份的地方才會有家的感覺”。
經過一年多的申請,我們終於取得了去加拿大的移民簽證。十幾年前的一個十月,
我們全家乘坐大陸公司的飛機,跨過大西洋來到這片新大陸,登陸多倫多。我們走
下飛機,呼吸著楓國深秋清爽的空氣,沐浴在藍天白雲之下,美麗的安大略湖畔,
高聳入雲的CN塔,腳下的大地是那麽的堅實,刹那間那種家的感覺油然升起。
十幾年加國的生活, 我們深愛這片土地,愛這座美麗的城市。我們有了自己舒適的
住宅;享受著藍天,白雲,綠地;再也不必為狹小的居住空間而煩惱,再也不必為
沒有長期居留身份而憂慮,這裏是我們的家。 縱觀這二十幾年從國內到國外的變遷,
是那份總想改變現狀的願望,尋找家的感覺,讓我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直到後來
我才知道,那份尋找家的感覺,是天上的父對他的孩子們的一份照看,他把那份對
子女的愛存在我們的心底,讓我們隨著那份尋家的感覺把我們帶到最好的地方。感
謝我們的天父, 我把這一點點幸福的榮耀也歸給天上的父。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johnnyqi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41675#sthash.826qMKFH.dpuf
從前在國內的時候,我們結婚後很長時間都住在單位的宿舍,一直為沒有一個像樣
的家而困擾。我們那個城市住房緊張的程度,幾乎到了突破人們耐受底線的程度,
每年單位分福利房時,總是一場戰爭。平常那麽溫文爾雅的女士先生們突然變得和
街攤小販一樣不顧形象大聲嘶嚷,哭鬧,上粗話,送禮,找路子各種手段無所不用
其極。可是房源有限,最後總是在一片牢騷怨憤中收場。那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
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無論它多小,多遠,條件多差,總是我安身立命,躲風避
雨的地方,總會有家的感覺。
幾年之後,妻子的單位終於給分了一間“夥單”。所謂“夥單”就是原來一整套的
單元房,分給幾家。三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到三家,兩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家;大
家共用衛生間,廚房和客廳。我們分的房交通比較方便,尚屬城市不太偏僻的地方,
但房子很老,是五十年代蘇聯建築的模式,一共三層,我們在一層。
本來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是件很高興的事,可當我去看過之後,真是五味雜陳,不
是滋味。那是棟很老的樓,門口堆放了很多自行車,單元入口處兩側,碼了兩個大
煤池子,裏麵都是蜂窩煤,樓裏是通了天然氣的,做飯都用氣;這蜂窩煤主要是冬
天用來取暖的。打開單元房門,裏麵是個小樓道,黑漆漆的一片,什麽也看不見。
好不容易找著電燈開關,打開燈更是讓人頭皮發麻。小樓道裏堆滿了東西,老房子
總有一股黴味散不出去,廚房裏有三個煤氣管道接口,中間那個空置的應該是我們
的。廚房裏已經滿滿騰騰。我真不知道我們應該在哪裏切菜做飯。
這是一個三居室的單元,如果一家住則相當的寬裕,現在要三家人住,我們的房子
是牆角陽麵的一間,對門陰麵那間住著一家三口。夫婦都是工廠工人,有一個兒子
已經上初中了。隔壁一家三口,孩子也十幾歲了,全家都在倒騰小買賣。我們夫婦
二人在研究所上班,這種居住條件孩子隻好繼續寄養在祖父母處。每天早晨我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稍作收拾,馬上騎車去上班。同事們覺得我上班真積極,其實我是趁
早上沒人去科裏洗漱。早點就在街上買點油條,豆漿;午飯在單位食堂;晚飯盡可
能在食堂或在外麵小飯館吃,實在沒辦法才回去開火。由於我們在家的時間少,用
廚房,廁所等公用設施的時間也相對少,與鄰裏之間相處的倒也融洽。妻子把那間
小屋收拾的幹淨利索,十分溫馨。
但這離我們心中的家相去太遠,我真受不了這麽多人住在這麽狹小的空間裏,尤其
夏天天氣很熱,大家穿的又比較少,也隻能把門關的嚴嚴實實的;房子不對流,電
扇使勁的吹,屋子裏還是悶悶的。別人家裏的大聲喧嘩,吵鬧聲聽的清清楚楚。一
到雨季,一樓返潮的厲害,到處都濕漉漉,粘唧唧的。冬天這老房子又不保暖,我
們又不會弄煤爐子,隻好買了電暖氣。可是用電量一大,就會蹩保險,也不敢多用。
凍得人晚上睡覺衣服都不敢脫。更要命的是,孩子不能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隻能周
末去爺爺奶奶那裏看孩子。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自己的單元房子,能
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能安安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能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
可是就憑我們的資曆,想得到更好的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我們夫婦都是平常百
姓家的子女,沒有什麽過硬的家庭背景,那些後門,特殊化之類的事情也都是絕緣
的。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優勢也許就是多讀了幾本書,多上了幾年學,看來這也
許是我們擺脫生存困境的唯一手段。於是我決定出國。當年出國成本其實是很小的,
隻是向外麵與自己相關的專業發求職信,若有人對你興趣,便可以出國了。經過一
年的努力,接到了歐洲著名大學的相關專業教授的邀請,去做訪問學者。於是我辭
去了工作,開啟了另一段嶄新的人生。幾個月後,我妻子和兒子的簽證也辦下來了,
我們全家終於可以團聚了。
在妻兒出國之前,我申請到大學的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那棟公寓樓是座落在半山
腰的一棟五層建築,周圍綠草如茵,樓前果樹環抱。公寓內家具,冰箱,爐灶一應
俱全,大落地窗一眼望去是如畫的美景。當妻子,兒子走進這間公寓時,一下子為
眼前的景象呆住了,片刻的寧靜之後是一陣發自內心的歡呼。妻兒那驚詫興奮的一
刻,在我心中徹底定了格,那幅圖畫永遠地刻在了我的心中。那一刻這種家的感覺
實在美好!
隨後的一年是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每到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們都會去臨近城市或
其他國家遊玩。美麗而古老的歐洲有太多迷人的景色和去處,那裏留下了我們終身
難忘的美好記憶。這時候,我真把這美麗的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家,我們全家團聚在
一起,再也不為擁擠的居住空間而煩惱,這種家的感覺至今難忘,盡管她是那麽短
暫!嚴峻的現實讓我們從夢幻般盲目的快感覺樂中迅速清醒過來,我們並不屬於這
裏!
本地的同事們也許是出於本能的關心,經常問的話就是“你們什麽時候走呀?”,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所能給出的答案隻能是一個不知可否的期限。而每年都要去市政
廳延身份的那一刻,提醒著我們是外國人,隻是這裏的一個過客。歐洲太古老,城
市人口的高密度使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對外來移民持排斥態度。在歐洲的中國學生最
後一般是三個去向,極少部分取得了居留身份,留在了歐洲;另一部分學成後回國;
最後一部分去了美洲。去美洲的一般是去美國或加拿大,去美國的一般是工作簽證,
去加拿大的一般都是直接移民。我對妻兒說:“我們去加拿大,那裏給我們身份,
有身份的地方才會有家的感覺”。
經過一年多的申請,我們終於取得了去加拿大的移民簽證。十幾年前的一個十月,
我們全家乘坐大陸公司的飛機,跨過大西洋來到這片新大陸,登陸多倫多。我們走
下飛機,呼吸著楓國深秋清爽的空氣,沐浴在藍天白雲之下,美麗的安大略湖畔,
高聳入雲的CN塔,腳下的大地是那麽的堅實,刹那間那種家的感覺油然升起。
十幾年加國的生活, 我們深愛這片土地,愛這座美麗的城市。我們有了自己舒適的
住宅;享受著藍天,白雲,綠地;再也不必為狹小的居住空間而煩惱,再也不必為
沒有長期居留身份而憂慮,這裏是我們的家。 縱觀這二十幾年從國內到國外的變遷,
是那份總想改變現狀的願望,尋找家的感覺,讓我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直到後來
我才知道,那份尋找家的感覺,是天上的父對他的孩子們的一份照看,他把那份對
子女的愛存在我們的心底,讓我們隨著那份尋家的感覺把我們帶到最好的地方。感
謝我們的天父, 我把這一點點幸福的榮耀也歸給天上的父。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johnnyqi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41675#sthash.826qMKFH.dpuf
從前在國內的時候,我們結婚後很長時間都住在單位的宿舍,一直為沒有一個像樣
的家而困擾。我們那個城市住房緊張的程度,幾乎到了突破人們耐受底線的程度,
每年單位分福利房時,總是一場戰爭。平常那麽溫文爾雅的女士先生們突然變得和
街攤小販一樣不顧形象大聲嘶嚷,哭鬧,上粗話,送禮,找路子各種手段無所不用
其極。可是房源有限,最後總是在一片牢騷怨憤中收場。那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
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無論它多小,多遠,條件多差,總是我安身立命,躲風避
雨的地方,總會有家的感覺。
幾年之後,妻子的單位終於給分了一間“夥單”。所謂“夥單”就是原來一整套的
單元房,分給幾家。三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到三家,兩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家;大
家共用衛生間,廚房和客廳。我們分的房交通比較方便,尚屬城市不太偏僻的地方,
但房子很老,是五十年代蘇聯建築的模式,一共三層,我們在一層。
本來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是件很高興的事,可當我去看過之後,真是五味雜陳,不
是滋味。那是棟很老的樓,門口堆放了很多自行車,單元入口處兩側,碼了兩個大
煤池子,裏麵都是蜂窩煤,樓裏是通了天然氣的,做飯都用氣;這蜂窩煤主要是冬
天用來取暖的。打開單元房門,裏麵是個小樓道,黑漆漆的一片,什麽也看不見。
好不容易找著電燈開關,打開燈更是讓人頭皮發麻。小樓道裏堆滿了東西,老房子
總有一股黴味散不出去,廚房裏有三個煤氣管道接口,中間那個空置的應該是我們
的。廚房裏已經滿滿騰騰。我真不知道我們應該在哪裏切菜做飯。
這是一個三居室的單元,如果一家住則相當的寬裕,現在要三家人住,我們的房子
是牆角陽麵的一間,對門陰麵那間住著一家三口。夫婦都是工廠工人,有一個兒子
已經上初中了。隔壁一家三口,孩子也十幾歲了,全家都在倒騰小買賣。我們夫婦
二人在研究所上班,這種居住條件孩子隻好繼續寄養在祖父母處。每天早晨我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稍作收拾,馬上騎車去上班。同事們覺得我上班真積極,其實我是趁
早上沒人去科裏洗漱。早點就在街上買點油條,豆漿;午飯在單位食堂;晚飯盡可
能在食堂或在外麵小飯館吃,實在沒辦法才回去開火。由於我們在家的時間少,用
廚房,廁所等公用設施的時間也相對少,與鄰裏之間相處的倒也融洽。妻子把那間
小屋收拾的幹淨利索,十分溫馨。
但這離我們心中的家相去太遠,我真受不了這麽多人住在這麽狹小的空間裏,尤其
夏天天氣很熱,大家穿的又比較少,也隻能把門關的嚴嚴實實的;房子不對流,電
扇使勁的吹,屋子裏還是悶悶的。別人家裏的大聲喧嘩,吵鬧聲聽的清清楚楚。一
到雨季,一樓返潮的厲害,到處都濕漉漉,粘唧唧的。冬天這老房子又不保暖,我
們又不會弄煤爐子,隻好買了電暖氣。可是用電量一大,就會蹩保險,也不敢多用。
凍得人晚上睡覺衣服都不敢脫。更要命的是,孩子不能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隻能周
末去爺爺奶奶那裏看孩子。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自己的單元房子,能
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能安安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能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
可是就憑我們的資曆,想得到更好的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我們夫婦都是平常百
姓家的子女,沒有什麽過硬的家庭背景,那些後門,特殊化之類的事情也都是絕緣
的。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優勢也許就是多讀了幾本書,多上了幾年學,看來這也
許是我們擺脫生存困境的唯一手段。於是我決定出國。當年出國成本其實是很小的,
隻是向外麵與自己相關的專業發求職信,若有人對你興趣,便可以出國了。經過一
年的努力,接到了歐洲著名大學的相關專業教授的邀請,去做訪問學者。於是我辭
去了工作,開啟了另一段嶄新的人生。幾個月後,我妻子和兒子的簽證也辦下來了,
我們全家終於可以團聚了。
在妻兒出國之前,我申請到大學的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那棟公寓樓是座落在半山
腰的一棟五層建築,周圍綠草如茵,樓前果樹環抱。公寓內家具,冰箱,爐灶一應
俱全,大落地窗一眼望去是如畫的美景。當妻子,兒子走進這間公寓時,一下子為
眼前的景象呆住了,片刻的寧靜之後是一陣發自內心的歡呼。妻兒那驚詫興奮的一
刻,在我心中徹底定了格,那幅圖畫永遠地刻在了我的心中。那一刻這種家的感覺
實在美好!
隨後的一年是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每到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們都會去臨近城市或
其他國家遊玩。美麗而古老的歐洲有太多迷人的景色和去處,那裏留下了我們終身
難忘的美好記憶。這時候,我真把這美麗的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家,我們全家團聚在
一起,再也不為擁擠的居住空間而煩惱,這種家的感覺至今難忘,盡管她是那麽短
暫!嚴峻的現實讓我們從夢幻般盲目的快感覺樂中迅速清醒過來,我們並不屬於這
裏!
本地的同事們也許是出於本能的關心,經常問的話就是“你們什麽時候走呀?”,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所能給出的答案隻能是一個不知可否的期限。而每年都要去市政
廳延身份的那一刻,提醒著我們是外國人,隻是這裏的一個過客。歐洲太古老,城
市人口的高密度使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對外來移民持排斥態度。在歐洲的中國學生最
後一般是三個去向,極少部分取得了居留身份,留在了歐洲;另一部分學成後回國;
最後一部分去了美洲。去美洲的一般是去美國或加拿大,去美國的一般是工作簽證,
去加拿大的一般都是直接移民。我對妻兒說:“我們去加拿大,那裏給我們身份,
有身份的地方才會有家的感覺”。
經過一年多的申請,我們終於取得了去加拿大的移民簽證。十幾年前的一個十月,
我們全家乘坐大陸公司的飛機,跨過大西洋來到這片新大陸,登陸多倫多。我們走
下飛機,呼吸著楓國深秋清爽的空氣,沐浴在藍天白雲之下,美麗的安大略湖畔,
高聳入雲的CN塔,腳下的大地是那麽的堅實,刹那間那種家的感覺油然升起。
十幾年加國的生活, 我們深愛這片土地,愛這座美麗的城市。我們有了自己舒適的
住宅;享受著藍天,白雲,綠地;再也不必為狹小的居住空間而煩惱,再也不必為
沒有長期居留身份而憂慮,這裏是我們的家。 縱觀這二十幾年從國內到國外的變遷,
是那份總想改變現狀的願望,尋找家的感覺,讓我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直到後來
我才知道,那份尋找家的感覺,是天上的父對他的孩子們的一份照看,他把那份對
子女的愛存在我們的心底,讓我們隨著那份尋家的感覺把我們帶到最好的地方。感
謝我們的天父, 我把這一點點幸福的榮耀也歸給天上的父。
從前在國內的時候,我們結婚後很長時間都住在單位的宿舍,一直為沒有一個像樣
的家而困擾。我們那個城市住房緊張的程度,幾乎到了突破人們耐受底線的程度,
每年單位分福利房時,總是一場戰爭。平常那麽溫文爾雅的女士先生們突然變得和
街攤小販一樣不顧形象大聲嘶嚷,哭鬧,上粗話,送禮,找路子各種手段無所不用
其極。可是房源有限,最後總是在一片牢騷怨憤中收場。那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
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無論它多小,多遠,條件多差,總是我安身立命,躲風避
雨的地方,總會有家的感覺。
幾年之後,妻子的單位終於給分了一間“夥單”。所謂“夥單”就是原來一整套的
單元房,分給幾家。三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到三家,兩居室的單元房分給兩家;大
家共用衛生間,廚房和客廳。我們分的房交通比較方便,尚屬城市不太偏僻的地方,
但房子很老,是五十年代蘇聯建築的模式,一共三層,我們在一層。
本來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是件很高興的事,可當我去看過之後,真是五味雜陳,不
是滋味。那是棟很老的樓,門口堆放了很多自行車,單元入口處兩側,碼了兩個大
煤池子,裏麵都是蜂窩煤,樓裏是通了天然氣的,做飯都用氣;這蜂窩煤主要是冬
天用來取暖的。打開單元房門,裏麵是個小樓道,黑漆漆的一片,什麽也看不見。
好不容易找著電燈開關,打開燈更是讓人頭皮發麻。小樓道裏堆滿了東西,老房子
總有一股黴味散不出去,廚房裏有三個煤氣管道接口,中間那個空置的應該是我們
的。廚房裏已經滿滿騰騰。我真不知道我們應該在哪裏切菜做飯。
這是一個三居室的單元,如果一家住則相當的寬裕,現在要三家人住,我們的房子
是牆角陽麵的一間,對門陰麵那間住著一家三口。夫婦都是工廠工人,有一個兒子
已經上初中了。隔壁一家三口,孩子也十幾歲了,全家都在倒騰小買賣。我們夫婦
二人在研究所上班,這種居住條件孩子隻好繼續寄養在祖父母處。每天早晨我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稍作收拾,馬上騎車去上班。同事們覺得我上班真積極,其實我是趁
早上沒人去科裏洗漱。早點就在街上買點油條,豆漿;午飯在單位食堂;晚飯盡可
能在食堂或在外麵小飯館吃,實在沒辦法才回去開火。由於我們在家的時間少,用
廚房,廁所等公用設施的時間也相對少,與鄰裏之間相處的倒也融洽。妻子把那間
小屋收拾的幹淨利索,十分溫馨。
但這離我們心中的家相去太遠,我真受不了這麽多人住在這麽狹小的空間裏,尤其
夏天天氣很熱,大家穿的又比較少,也隻能把門關的嚴嚴實實的;房子不對流,電
扇使勁的吹,屋子裏還是悶悶的。別人家裏的大聲喧嘩,吵鬧聲聽的清清楚楚。一
到雨季,一樓返潮的厲害,到處都濕漉漉,粘唧唧的。冬天這老房子又不保暖,我
們又不會弄煤爐子,隻好買了電暖氣。可是用電量一大,就會蹩保險,也不敢多用。
凍得人晚上睡覺衣服都不敢脫。更要命的是,孩子不能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隻能周
末去爺爺奶奶那裏看孩子。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自己的單元房子,能
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能安安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能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
可是就憑我們的資曆,想得到更好的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我們夫婦都是平常百
姓家的子女,沒有什麽過硬的家庭背景,那些後門,特殊化之類的事情也都是絕緣
的。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優勢也許就是多讀了幾本書,多上了幾年學,看來這也
許是我們擺脫生存困境的唯一手段。於是我決定出國。當年出國成本其實是很小的,
隻是向外麵與自己相關的專業發求職信,若有人對你興趣,便可以出國了。經過一
年的努力,接到了歐洲著名大學的相關專業教授的邀請,去做訪問學者。於是我辭
去了工作,開啟了另一段嶄新的人生。幾個月後,我妻子和兒子的簽證也辦下來了,
我們全家終於可以團聚了。
在妻兒出國之前,我申請到大學的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那棟公寓樓是座落在半山
腰的一棟五層建築,周圍綠草如茵,樓前果樹環抱。公寓內家具,冰箱,爐灶一應
俱全,大落地窗一眼望去是如畫的美景。當妻子,兒子走進這間公寓時,一下子為
眼前的景象呆住了,片刻的寧靜之後是一陣發自內心的歡呼。妻兒那驚詫興奮的一
刻,在我心中徹底定了格,那幅圖畫永遠地刻在了我的心中。那一刻這種家的感覺
實在美好!
隨後的一年是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每到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們都會去臨近城市或
其他國家遊玩。美麗而古老的歐洲有太多迷人的景色和去處,那裏留下了我們終身
難忘的美好記憶。這時候,我真把這美麗的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家,我們全家團聚在
一起,再也不為擁擠的居住空間而煩惱,這種家的感覺至今難忘,盡管她是那麽短
暫!嚴峻的現實讓我們從夢幻般盲目的快感覺樂中迅速清醒過來,我們並不屬於這
裏!
本地的同事們也許是出於本能的關心,經常問的話就是“你們什麽時候走呀?”,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所能給出的答案隻能是一個不知可否的期限。而每年都要去市政
廳延身份的那一刻,提醒著我們是外國人,隻是這裏的一個過客。歐洲太古老,城
市人口的高密度使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對外來移民持排斥態度。在歐洲的中國學生最
後一般是三個去向,極少部分取得了居留身份,留在了歐洲;另一部分學成後回國;
最後一部分去了美洲。去美洲的一般是去美國或加拿大,去美國的一般是工作簽證,
去加拿大的一般都是直接移民。我對妻兒說:“我們去加拿大,那裏給我們身份,
有身份的地方才會有家的感覺”。
經過一年多的申請,我們終於取得了去加拿大的移民簽證。十幾年前的一個十月,
我們全家乘坐大陸公司的飛機,跨過大西洋來到這片新大陸,登陸多倫多。我們走
下飛機,呼吸著楓國深秋清爽的空氣,沐浴在藍天白雲之下,美麗的安大略湖畔,
高聳入雲的CN塔,腳下的大地是那麽的堅實,刹那間那種家的感覺油然升起。
十幾年加國的生活, 我們深愛這片土地,愛這座美麗的城市。我們有了自己舒適的
住宅;享受著藍天,白雲,綠地;再也不必為狹小的居住空間而煩惱,再也不必為
沒有長期居留身份而憂慮,這裏是我們的家。 縱觀這二十幾年從國內到國外的變遷,
是那份總想改變現狀的願望,尋找家的感覺,讓我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直到後來
我才知道,那份尋找家的感覺,是天上的父對他的孩子們的一份照看,他把那份對
子女的愛存在我們的心底,讓我們隨著那份尋家的感覺把我們帶到最好的地方。感
謝我們的天父, 我把這一點點幸福的榮耀也歸給天上的父。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johnnyqi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41675#sthash.826qMKFH.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