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說故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正文

關於《學界精英》背景的答疑帖

(2013-11-19 07:19:24) 下一個

咱的《學界精英》第一卷《風華正茂》共約八十幾章,說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事,沒有經曆過那個時代的書友們,可能對那時的一些時代背景不甚了解,咱盡量還原那時的情景,也因此被提出一些質疑,對於這樣的問題,咱很歡迎,希望能更真實地再現那個時代。現將部分書友的問題和咱的解答羅列如下:

 

29章寫道:秦媛給了鄭毅燮100斤糧票,以及為了支持鄭毅燮上大學,鄭毅燮的母親去別人家做保姆。

美國嚴教授的兩點疑問:

1) 糧票100斤當時很難搞到,一個人的定量也就在每月28斤左右,不吃不喝要三個多月才能攢夠。糧票取消在93年。

答:關於糧票,當時,剛出生的嬰兒至學齡前兒童一個月15斤,小學生一個月25斤,中學生和大學生一個月32斤,有工作的成人一個月28斤。單說秦媛上大學時一頓飯不超過二兩,一個月18斤足夠了。小的時候吃的更少,單中小學階段,她一個人就可結餘1500斤糧票。她的父母,每頓也隻吃二三兩,家裏結餘糧票幾千斤不成問題。要不然,秦媛看見鄭毅燮一頓吃一盆飯怎麽傻了呢?(我記得糧票取消的時候,我家裏有幾千斤糧票都作廢了。)

 

當時比較慘的是,城市裏,家中有比較能吃的男孩子中學畢業沒有工作,每個月的糧票一下就從32斤減少到25斤,真的就不夠吃;還有就是農村人是按人頭分口糧的,他們沒有糧票,因此,在城裏是待不下去的,當時在商店裏買點心、餅幹都是要糧票的,油條、包子、饅頭這些早點也都是要糧票的,不要糧票的反倒是飯店裏賣的米飯,一兩一毛錢,當時咱所在的城市普通大米一斤一毛二分錢,最好的大米一斤一毛四分九。

像鄭毅燮這種從農村考進大學的,家中沒有多餘的糧票,一個月32斤糧的確不夠吃。而當時大學裏,很多女同學每個月糧票用不完,會有小販到女生宿舍兜售煮好的茶葉蛋,襪子、圍巾、發卡等小東西,可以用糧票換。

 

2) 供不起上大學的描述似有不當。大陸開始收學費當在96,97年。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八十年代,那時不用交學費,還有生活補貼,分甲乙丙等,用不著老人供養。

答:大學助學金,當時一等助學金是17元左右,二等助學金是15元左右,三等是12元左右,對於鄭毅燮這樣能吃的,夠飯費就不錯了,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書籍、回家車費都需要自己掏錢。鄭毅燮的母親在當地縣城給人家當保姆一個月也就隻能掙10-20元,剛好補貼這些費用。

 

59-60章寫道:張偉江患急性闌尾炎,需要動手術,因為一下子交不上500元押金,醫院不辦住院手續。

喜歡大自然書友提出:

這是說的哪個年代的事?在吃飯要糧票的年代,看病是不要錢的,公費醫療。我上大學的時候就發過急性闌尾炎,到醫院看急診,住院根本不要押金也不要錢。那是80年代。那時工資很低,一般家庭拿不出200元,更別說500元了。

答:咱經曆的80年代,公費醫療也是要錢的,隻不過一般由病人所在單位向醫院交支票結賬,自費就更是要交押金才能住院。您那時看急診不要押金也不要錢,據咱估計,是醫院相信您的大學不會賴賬,就先給您看了(一般情況是這樣),不是真不要錢吧。至於咱小說中的收費員一定要收500元押金才辦手續,是因為剛被扣了獎金,氣不順,才一定要按原則照章辦事,這才會有吵架發生。那時工資低是事實,不過,張同學父母都在大學工作,父親還是係裏的支部書記,收入在大學中屬於偏上,家中就倆孩子,女兒也工作了,500元一下子拿不出,200元還是有的。不知咱的解釋還通嗎?

 

咱在這兒,再次感謝兩位的認真,真心的!同時希望書友們繼續跟咱較真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