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樂園

“等一朵花開,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
正文

推薦:《唐駁虎:在和平背後,是舉起的上膛的槍》

(2017-08-28 17:48:21) 下一個

 

http://inews.ifeng.com/51788418/news.shtml?&back

 

唐駁虎:在和平背後,是舉起的上膛的槍

2017-08-28 22:51 鳳凰網綜合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唐駁虎

持續兩個多月的洞朗事件終告一段落。有人會問,不是說很難指望印軍主動撤退麽?

印度軍隊當然不是無來由自動撤退的,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今晚就首次透露,中國軍隊對此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強化邊界管控,前推作戰部署,加強針對性訓練,有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

其實,若是真心關注中印局勢的人,大多已經在微信等網絡平台上看到過,眾多大型武器裝備,沿著青藏鐵路、青藏公路向前開進的視頻照片,這其中包括了遠程火箭炮、中程防空導彈、輪式步戰車,長長的重裝備軍列轟隆隆駛過,一眼望不到頭,蔚為大觀。

而最給力的,其實還是來自於軍方媒體的無意間披露:

火箭軍梯隊,東風導彈上高原,說明還不止於一列。

而官方媒體還多次披露了西藏軍區乃至西部戰區部隊的坦克、火炮、遠火重裝備在海拔4000、甚至5000米高原地區開展實彈演訓的詳細報道。

在這又一場沒打響的中印衝突背後,是大軍壓上,是前推的作戰部署,是上膛瞄準待發的槍。這是印軍撤退的決定性因素。而背後的許多真相細節,可能還需要十幾年、幾十年才能對外披露。

其實,筆者上係列文章的末尾,就簡要介紹過了整整三十年前,1987年同樣的夏天,另一場未曾打響的中印之戰。

而實際上,那場鬥爭,規模、聲勢和持續時間也都更大得多。

 

【再憶30年前,亮劍才有基本的安寧】

1987年對峙的根本背景,其實在於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法案,將大部分為侵占中國藏南領土的“阿魯納恰爾特區”升格為“邦”。

而在此之前的1986年夏天,中印兩國軍隊就已在藏南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附近的山間、叢林,也就是桑多洛河穀地區,展開了蠶食與反蠶食的鬥爭。

1986年10月,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訪華;1987年3月國務卿舒爾茨訪華,中國向美國通報了情況,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親自對美方指出,如果印軍繼續蠶食,中國將不得不“教訓”一下印度。

克裏希納斯瓦米·桑塔吉

印度軍隊不僅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反而在新任陸軍參謀長、鷹派將領克裏希納斯瓦米·桑塔吉上將的指揮下,下達了代號為“獵隼行動”的命令,調集大軍揮兵藏南。

當時印度軍隊已經獲得不少蘇聯軍事裝備,桑塔吉自認為印軍已同1962年時完全不同。現在印軍不僅熟悉地形,而且裝備有大量的運輸機和作戰直升機,可提供給養、支持地麵攻擊。

印軍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在逐漸走下坡路,”“同亞洲鄰國對比已不如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目前在西藏地區的“兵力不足”,“機動困難”,“作戰物資就地補給困難”,“空中威脅能力微不足道”;而印軍當時在中印、中錫邊境地區的兵力、火力和空中力量均“占有較大優勢”。

 

 

【以弱戰強,的確是1987年的中國軍隊】

在當時的雙方技術裝備對比的確如此,像印度空軍早已裝備蘇聯的米格-23戰鬥機,而能與之相對應的中國殲-8II戰機才剛試飛不久,要到1990年才能裝備部隊,數量也相當有限。

當時中國隻能調集少量殲-7(米格-21)戰機進駐拉薩機場,擔任西藏地區的防空作戰任務。

按照桑塔吉的設想,如果中國軍隊像1962年那樣發起反擊,印軍就可以利用新式裝備“圍殲”以輕裝步兵發起進攻的中國軍隊。

他甚至計劃一旦戰爭爆發,印軍可先發製人進攻,消滅前調的中國軍隊,然後進入中國西藏縱深作戰,將戰線推進至雅魯藏布江一線。

印度軍隊還認為,中國軍隊在南方的中越邊境老山、法卡山、者陰山輪戰還未結束,無法抽調兵力支援中印方向。

作戰計劃涉及印度陸軍12個師,5個印度空軍中隊(相當於團)進駐阿薩姆和北孟加拉的機場。步兵戰車和裝甲部隊也出現在了錫金東北部。

桑塔吉不無得意地宣稱,印軍的調動顯示了印軍巨大的進攻實力,可以使北京認清形勢。

但他們的算盤根本打錯了。為了防止印軍進一步蠶食中國領土,中國軍隊克服重重困難,把部隊派上了實控線中方一側。

到1987年初,西方媒體認為北京的語調已經同1962年時類似,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預言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不久即將爆發。

當時的外媒報道寫到,“所有最近從西藏來的遊客都報告說,在毗鄰印度的西藏邊境上,中國的軍事活動十分繁忙。大批部隊被派往那裏,稱之為“部隊替換行動”。

外媒還報道稱,中國已經從後方的成都軍區和蘭州軍區調集了20000部隊。到四月初,已將8個師調入西藏東部。

而處在鬥爭最前線的,是西藏軍區(老十八軍)的一個剛剛改編不久的老牌山地步兵旅,以及邊防團營等部隊,約6000人。

 

 

【874演習,艱苦的前線軍事行動】

應當說,西方媒體的消息還是很靈通的。

1987年4月,為了中印邊防鬥爭和外交策略的需要,西藏軍區派出一個山地步兵旅,前出藏南一線,舉行了一次名為帶戰術背景的代號為“87.4”的軍事演習。說是演習,其實就是臨戰準備。

由於自然條件的原因,演習地域的環境異常艱苦,在高差1200米,坡度30度,路窄林深道滑的高山上紮營,後勤人員每人背負幾十斤的補給艱難執行勤務。沒有青菜、主副食缺乏,整天就是罐頭、海帶、粉條、幹菜。

更要命的是正逢藏南的雨季,幾乎天天都會下雨,天天有霧,出門離不開雨靴,離不開雨衣,離不開拐杖,也離不開防蚊帽。衣服、鞋子從來沒幹過。遍地沼澤,床下流水。其惡劣程度簡直令人難以想象。

參戰部隊過了近三個多月的野外生活,全體官兵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吃大苦耐大勞,團結一致艱苦奮鬥頑強拚搏,戰勝了重重困難圓滿完成了預定行動任務。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為了保障完成設點、建點任務,及時組織了大批人員、運力、搶修道路,背送物資,給部隊以有力的支援。據外媒報道稱,當時藏區支前民工的補貼高達300元人民幣(當時的300元)。

【中國軍隊實際上獲得前出戰果】

“87·4”演習是解放軍邊防部隊自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作戰後,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這次演習或者軍事行動,實際上擴大了中國對中印邊境東段部分爭議地區的有效控製。

參戰的西藏軍區山地步兵旅克服重重困難,堅決執行命令,前出至克節朗河北岸的廣大地區,堅守此前一年控製的桑多洛河穀的旺東地區,又新完成了拉丁拉、旺登、杜讓尚、踏瓜登、克乃寧一共五個點的設點任務。

印度方麵,則使用剛從蘇聯獲得的米-26直升機,將山步第五旅空運到了達旺附近的吉米塘(Zimithaung),隨後一路行軍穿過哈東山口,進入克節朗河南岸。

為向前線運送補給,中國也抓緊難得的晴天,動用了剛剛從美國購得的黑鷹直升機。

雙方沿克節郎河、桑多洛河形成新的實際控製線,實際控製線從克節郎河折向兼則馬尼,再向東通過旺東與麥克馬洪線相接。為與1959年實際控製線相區別,這條線又被稱為1987年實際控製線。

最後,中國軍隊實現了對麥線以南部分地區的有效控製,以及在克節朗、朗久地區增設新的邊防點的勝利。

據披露,印度軍隊也曾兩次想調集一個師兵力,來“清除”中國軍隊這一個前出的山地步兵旅,但最終均未敢輕舉妄動。

 

 

【最終還是虛張聲勢的印方退了】

其實那時候,無論是越南、印度或者南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蘇博弈。那時的蘇聯又已經處於最後的快速戰略收縮期。當時的美蘇兩個大國都在密切地注視著局勢的發展。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於1987年5月訪美時,再度公開發言表態,盡管中國要求和平解決問題,但如果印度堅持在邊界沿線進行侵略性刺探,中國將不得不作出反應。

蘇聯戈爾巴喬夫不支持印度開戰,美國甚至向中國及時通報前線印軍部署、調動的衛星情報,對中國軍隊的應對起到積極作用。

在戰爭準備的同時,中國和印度之間外交折衝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毓真表示,如果印度從中印邊境撤軍,就可以使那裏的緊張局勢得以緩和。

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吉夫·甘地(尼赫魯外孫)也並不希望鷹派分子真的挑起一場同中國的全麵戰爭。從地緣政治和後勤方麵考慮,無論勝負,同中國開戰都是得不償失的。

1987年6月14日,印度外長蒂瓦裏在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特別會議後順訪中國。

蒂瓦裏外長向中國國務院代總理萬裏轉達了印度政府和拉吉夫-甘地總理的口信:印度希望雙方消除過去的誤解和懷疑,重建和恢複兩國友好關係。

萬裏回應表示,中印兩國麵臨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同任務,沒有任何理由不睦鄰友好。

6月底,印度開始撤軍。到7月中下旬,中國軍隊也決定主力部隊回撤。各部隊班師回營,回到駐地過了一個或者補過了一個八一建軍節,隆重慶祝建軍60周年。

曆時近一年,舉世矚目的中印邊界對峙暫告一段落,中國軍隊圓滿地完成了設點、建點任務,有力的配合了政治、外交鬥爭,為解決邊界問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88年12月19日上午8時,拉吉夫·甘地和夫人索尼婭及隨行的政府要員乘印度航空公司747專機,在濃厚的霧霾中抵達北京

【能戰方能能和,讓曆史告訴未來】

在鹵莽的邊境軍事試探遭到了挫折後,印度政府重又務實起來。

一年後的1988年12月19-23日,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和夫人索尼婭訪問中國,這是自1960年周恩來最後一次訪問印度後,兩國間34年來的首次高層訪問。

中方給予了高規格接待,軍委主席鄧小平、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共中央總書記先後會見。李鵬總理與拉吉夫·甘地舉行大小範圍會談各一次。

當時的媒體報道寫道,在人民大會堂圍繞著世界各地的電視攝影機,記錄了兩個亞洲巨人之間的關係開創了一個戲劇性的新篇章。

一轉眼,就30年過去了,當年的熱血青年現都年過半百,歲月的年輪早已刻滿麵龐,無情的冰霜已爬上頭頂;當年新生的嬰兒都已成家立業,風華正茂,成長為社會中堅,而國際形勢和世界版圖更是發生了滄桑巨變。

拉吉夫·甘地和夫人索尼婭參觀長城,拉吉夫於1991年5月被斯裏蘭卡泰米爾武裝女自殺炸彈炸死,意大利裔遺孀索尼婭執掌或幕後執掌國大黨大權至今。

但正如30年前中央慰問電最後所指出的那樣,“中印邊境問題是曆史遺留下來的,情況十分複雜。加強邊境穩定,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希望你們戒驕戒躁、再接再勵,為鞏固祖國的西南邊防繼續努力奮鬥。”

中印兩個亞洲大國乃至未來的世界大國的邊界問題,從1950年算起,解決時間極有可能是以幾十年甚至百年為單位的。但很多經驗與教訓,都能由曆史所告訴未來。

《讓曆史告訴未來》,正是當年大軍班師回營之際,為慶祝建軍60周年,由中央電視台軍事部、解放軍出版社、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解放軍藝術學院以及中央電視台駐軍隊的十二個記者站聯合推出的十二集電視紀錄片。

它於1987年7月27日至8月6日在中央電視台每晚一集連續播放,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奪得了當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和中國電視獎特等獎,成為了中國紀錄片史上的一座裏程碑,也是整整一代觀眾的深切記憶。

這部紀錄片的解說詞文筆凝重、深沉而又富於激情,非常有感染力。筆者也願將此片的最後抄錄於下,以饗今天的讀者。

男:當今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並非平安無事。兩個超級大國擁有的核彈頭,加在一起已足以使地球毀滅十幾次。這並不是聳人聽聞的奇談,而是很可能發生在某個早晨或者某個黃昏的現實。

女:中國軍人的使命,正是阻止這樣的災難降臨。

......

男:在此,我謹向全世界提醒一句:

從我們這一代起,

中國軍人決不再給任何國度的軍人提供立功授勳的機會......

女:所有用方塊字寫下的曆史,都將永遠銘記那些在昨天倒下的英雄,永遠銘記人民軍隊經曆的坷坎和光榮。

男:在她六十歲生日的今天,她獻給共和國母親的是一首和平、自由、獨立、尊嚴的歌,是一首連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長歌。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唐駁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