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來有“名人並稱”,如“李杜”,“楊州八怪”或“朱毛”等。出現在八十年代剛啟頁之際的一群中青年史學者,冒著風險去追尋那場戰爭的起源史實,還原值得當代人回憶的細節。他們並不都隸屬某個機構或組織,象浮葉一樣,隨各自的溪澗漂流,未必碰聚一處,但融匯在“抗美援朝”這個永恒奔騰的潮流中。他們就是八十年代時人稱“五子”。他們用青春鑄造文章,承前啟後而“沐手勒銘”。他們的文章有的曾經發表在《曆史研究》,《新華文摘》上,更多的是作為油印稿存放在憑團級幹部證才可入內閱讀的地方。
“五子”分布,北方有三人,嶺南有至少一人。沈誌華不屬於“五子”。他們至今或許早已銷聲匿跡,或許過著荷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但有一點應予肯定的是,這些無名者開過路,殉過道。今天阿法狗戰勝了人類代表李世石,但傳說中老者向少年傳授棋道的地方,能不受後人下馬,脫帽,致敬?
“短暫的蘇維埃,不朽的藝術。”說的是那一代人的情懷。“抗美援朝”之注定是個不會短暫的曆史題材,是因為它涉及一個不朽的人物 —— 毛澤東!如果回顧近代中國及東北亞曆史,應不難看到這樣一個循環現象:東北亞危,中國危;朝鮮族亂,中華民族亂。毛澤東似乎首先從曆史的角度,洞察出這個要害。“前後三十年”至今,證明了他的判斷與氣魄,是何等準確與宏偉!
我之所以向無名“五子”脫帽致敬,是因為他們開路與探索。從戰略層麵,他們試圖還原戰爭起因真相,追尋曆史的縱橫結構關係;憑著“用心一也”,寫出智慧深邃文字。盡管資源枯竭且工具簡陋,但他們率先寫出:“400輛坦克,向南衝破三八線”,以及“歸俘”與“遺骸”這樣石破天驚的文字。
我之所以向無名“五子”脫帽致敬,是因為他們殉道並歸隱。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承擔底氣,還要有“壯士一去不複還”的凜然正氣。沒有底氣及正氣,“殉道”就沒有價值;沒有底氣及正氣,“歸隱”就沒有承傳。“命途多舛,馮唐易老”也許就是他們凋零而不末落的寫照。
我之所以向無名“五子”脫帽致敬,是因為當今專家學者泛濫。“蛋炒飯”,“假王成”,以至用人體承受高溫燃燒的自然反應,用心求證邱少雲牲犧經過的不可能性,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人啊,你啥時候變得不象人!
我之所以向無名“五子”脫帽致敬,是因為我為故鄉祝福並感恩。沒有當年“最可愛的人”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中華民族在五十年代就變得愈加渺少而不可能象如今屹立於世界之巔峰。在國家安定發展與持續富強等前提下,“歸俘”與“遺骸”才能得以逐步妥善安置,這是國家和民族自信與文明的體現。
我之所以向無名“五子”脫帽致敬,是因為知戰才能止戰。和平的東北亞,是和平的中國的重要保障。朝鮮戰爭,始於三八線;抗美援朝,停於三八線。今天南海各島嶼建設的發展,印證了誌願軍的鮮血沒有白流,“最可愛的人”的勇氣和精神,能說沒有得到肯定及承傳?!
韓國歸還437具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