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這座當年在二戰中幾乎夷為平地的曆史名城,她的今天如此精致而陽光,她的市民如此優雅而友善。隨處可見的各種紀念碑和雕像,點綴著一排排戰後修複的洛可可建築, 仿佛和著空氣中隱隱約約的肖邦音樂,行雲流水般地講述著不屈民族的苦難與堅韌。從曆代民族英雄,到我們熟知的哥白尼、肖邦、居裏夫人,當凝固的他們一個個站立在你的麵前,你全然感受到華沙人對真理和自由的追求與向往。
改朝換代後的波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很東歐,當年的波共總部現在成了銀行大廈和商場,看上去消費不錯,但全國失業率高達15%。說到經濟,出租司機雖然對前景看好,卻異口同聲地羨慕美國的底氣和中國的實力,還對我直呼“你們的資本主義”,讓我這個美國的中國人頓然不知自己這時是老美還是老中。
短短三天很快過去,惟留下美好的回憶。
(2014年9月攝於華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肖邦館外
15.
16.
17.
18.
19.
這些照片裏的華沙很美,但我覺得此類景觀在歐洲太普通(尤其是#3-13和#17-19的中世紀老城),似乎缺少些什麽。作為一個到此一遊的過客,我每到一地免不了走訪標誌性建築,以此作為了解當地曆史與文化的窗口。東歐的城市我十多年前倒是去過一些,曾經拍過柏林剩留的牆,邱吉爾和斯大林在波茨旦簽約劃分德國的Cecilenhof夏宮 ,德萊斯頓戰後修複的Zwinger博物館群, 還有布拉格那讓我留連忘返的查爾斯大橋。而華沙首屈一指的標誌性建築,是下麵這座斯大林在五十年代初贈送給波蘭的哥德式建築,據說他還派秘使去紐約的帝國大廈考察學習。斯大林去世後,在蘇聯一片反斯聲中樓名從斯大林宮改為華沙科學文化宮。
我好奇地問一出租司機,為什麽斯大林慷慨送波蘭這樣一個大禮,司機忿忿道:“還不是想讓我們永遠記住他,永遠提醒我們老大哥在監督我們。” 想想斯大林還真高瞻遠矚,半個多世紀過去,愛也罷,恨也罷,她仍高矗在那裏,至今仍是整個波蘭第一高樓。樓名易改,而曆史,總歸是曆史。
有個小插曲:從Marriott Hotel眺望對麵的文化宮,新舊華沙盡收眼底,但一圈問下來,整個旅館上下沒有一個房間的窗戶可以打開,隻能從我所住客房隔著玻璃往外拍。結果是將相機放在窗台上、人藏在窗台下長曝的,否則腳架和人在玻璃上都有反光。
20A.
20B.
1940年由納粹德國建立的華沙猶太人區Jewish Ghetto,是另一個必訪之地。二戰時華沙的三分之一是猶太人,其中的90%,或整整三百萬猶太人喪身於納粹集中營。當年華沙人在戰後化15年以上的時間修複街道、重建家園,而留在心靈上的創傷,又需多少年、多少代才能慢慢愈合?
21. Warsaw Ghetto Heroes' monuments
合上華沙這本沉甸甸的曆史書,閉上眼睛聽一曲悠揚的肖邦。
琴聲滴落處,眼前浮現出滿街繽紛的鮮花,在初秋透明的陽光下爛漫著。
我的近期歐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