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溪筆談

原是寂寞中的陳情,如鳥兒啼鳴,以求友聲。
正文

新年快樂:來自一位心理學家的祝福

(2014-01-01 10:06:39) 下一個

新年快樂:來自一位心理學家的祝福

 

今天收到很多“新年快樂”的祝福,自己也送出許多,以至於在說這句套話時,不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閑下來一會兒,看著窗外的銀白世界無聲地飄著雪花,品著雙層玻璃杯中的雪菊,不由問自己:我新年快樂嗎?

快樂首先是一種氣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快樂閾限”,大多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天生多情善感的人的快樂閾限值較高,很難高興起來;而有些人的快樂閾限值很低,更容易得到滿足。而且同一件人和事或景色對不同快樂閾限的人引發的感覺也是不同的,就比如窗外的雪花,有些人看到的是嚴冬的肅殺,有的人看到的是溫馨的浪漫。當然有時也有共性,同一外界刺激能引發大多數人快樂的感覺,但由於各人閾限值得不同,快樂的程度也不同,比如收到一件自己期盼很久的禮物,大多數人都會感到快樂,但有些人淺淺一笑,很快心情又回到快樂閾限的基線;而有些人可能大喜過望,情緒久久處在High的狀態;當然也有樂極生悲的,但願不要象“範進中舉”那樣喜極而癲噢!

倘若說快樂閾限大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這是不是意味著快樂是人力不可為的呢?心理學家大致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人力有限,環境影響較小;代表人物是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他的“Treadmill Theory”認為快樂閾限是天生的,環境的刺激隻能水漲船高,比如跑跑步機,一開始跑半小時,就到達閾限的基線,從而達到鍛煉的效果;可漸漸地要跑40分鍾、50分鍾、甚至更長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快樂永遠是傻驢眼前吊著的那根胡蘿卜,小狗不停追逐的自己的尾巴,人類與慾望鬥爭的難以企及的感覺。

太悲觀了!我個人更傾向於另一派心理學家的“活動理論”:雖然每個人的快樂閾限不同,但經常做讓自己快樂的事能增加快樂的體驗,從而感覺更快樂。就象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腳步,聞一聞花的香氣,每一個人首先要明白什麽樣的人和事能讓自己高興,然後在新的一年裏,多做讓自己快樂的事,少做讓自己不快樂的事,多親近讓你快樂的人,少搭理讓你不快樂的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新年快樂!這就是來自一位心理學家對你的祝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virus88 回複 悄悄話 "多做讓自己快樂的事,少做讓自己不快樂的事,多親近讓你快樂的人,少搭理讓你不快樂的人", good point, but should follow the moral value.
Be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ay3530 回複 悄悄話 新年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