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溪筆談

原是寂寞中的陳情,如鳥兒啼鳴,以求友聲。
正文

外遇斯坦福(二十四)長壽之道

(2013-06-19 10:36:45) 下一個


長壽之道

長壽是一門學問,而斯坦福新開的一門課“長壽之道”,真真把長壽當作一門課來上,倒是挺新鮮,於是我好奇地去旁聽,不知是因為新課的緣故,還是因為是早上九點上課,偌大的階梯教室,隻零星散坐了二、三十個學生而已。

課程提綱發下來,說的是今日社會由於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激增,由此帶來了一係列社會、經濟、醫藥、保險,以及工作、家庭方麵的問題,當然更重要的也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延長壽命了。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門課的教法,課程主講的教授有兩個,完全來自於不同的領域,一位是心理學係的LC教授,一是神經學的TR教授,但他們除了講授自己的本行(心理學教授主講認知與情緒隨年齡的變化,而神經學教授主講生物老化的理論),主要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就象一場節目的主持人,其它課題都邀請專家演講,這又有點象專家門診了。比如關於未來科技對延長壽命的影響,就有曾任克林頓政府科技顧問的羅切斯特大學的光學工程教授DM主講。光是看著那一行來頭極大的專家名單就足以讓人心動了,我雖從不是什麽追星之族,但做學問者無不以知曉當今社會最尖端的理論與科研為第一要務,能夠與第一流的學者對話無疑對自己的認識有很大的益處,我不知道他們憑什麽請來這些一流學者給斯坦福的本科生上課,是課題經費,還是憑著斯坦福的名頭,或是教授私下的交情,又或者把他們統一掛名於斯坦福新成立的長壽中心?不論怎樣,作為一個受益者,我既來之則安之。

開宗明義,先介紹二十世紀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人平均壽命的延長,從世紀初(1900年)的43歲到世紀末(2000年)的77歲,幾乎延長了一倍。高於65歲老年人也從占人口的百分之四到占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假如我們以十歲為一段,將人口數目從出生壘到百歲,你就會發現二十世紀初的金字塔形一變而成了今日的近長方形。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人口數目的變化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如今美國政府欲向社會安全保險開刀,就是這一變化的表現,當然這一變化不是一夕之間,而是百年的積累,其深遠的影響,此刻還未必人人皆知,但隨著歲月的推移,將漸漸浮出水麵。

教授問了一個關於年齡的很有意思的問題,問題是這樣的“倘若你可以選擇,什麽樣的年齡是最好的?”這當然難不倒斯坦福的才子才女們,大多數選擇現在,這二十左右的斯坦福大學時期應當是他們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吧?隻有其中的一個學生的話,真正打動我的心。他說:“我選擇三、四歲。因為隻有那時候,你會經曆最純粹的感情,看看我的侄子侄女,他們那種快樂和悲傷都是那麽地真誠,為一筒冰淇淋而雀躍,為媽媽的訓斥而哭泣,成年以後的情緒就要複雜多了。”

沒有一個學生選擇老年的,盡管人們把老年稱為金色的歲月。其實我倒願意選擇老年,但是有條件的,身體健康,家庭和睦,這時雖然已漸漸老去,但脫離了工作的負擔和孩子的煩惱,又有精力和金錢真正享受人生,豈不更好?這堂課的作業就是要大家想象一下自己一百歲時的理想生活。斯坦福的每一門課都有自己的網站,學生們注冊後即可憑ID進入課程網站交作業,極為方便。我想等到我一百歲時,也許所有的大學都成了網上大學,老師和學生都能坐在家裏上課、討論、交作業該多好,那我也不用退休了。

這門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醫藥科技對壽命的影響。斯坦福醫學中心的外科醫生TA同時又是一個材料工程博士,他的專題就是設計產品幫助人體功能,比如老年人常見的關節炎,他設計的合金膝蓋骨能夠成功移植到人身上,並延續十五到二十年,這讓我想到了我的房東艾倫,今年七十二歲,如果不是人造胯骨和膝蓋,她隻能躺在床上,也許早死了,而現在她卻能天天到YMCA遊泳鍛煉!醫生兼工程師信奉的是愛因斯坦的格言“製造物品應盡量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

最讓我吃驚的內容就是我們延長壽命的可能性。以往我的知識是人的最高壽命大約在一百二十歲左右,這是人類的極限,不可突破,但隨著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這一極限是否可以突破呢?聽一聽斯坦福生物係基因工程的教授SK是怎麽說的吧。他引用了Ben
Frankin的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是確定的,除了死亡和交稅”(But 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人類的壽命並沒有極限,至於肉體器官當然可以損壞,但也可以被修複,甚至用人工的替換。當今生物學實驗證實複製細胞的酶每複製一次便短一節,在實驗中的壽命大約是50次。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無法改變這一基因過程,比方說在實驗室內老鼠的壽命已被成倍增長,教授表示我們現在需要擔心的倒是人的壽命增長的後果,而不是人的壽命是否可能被增長,因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他打了一個比方,說現在市麵上的車引擎壽命大約五到十年,這並不等於說工程師無法造出壽命長達二、三十年的引擎,而是不需要這樣做,因為它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試想假如車子都那樣經久耐用,誰還買新車呢?同樣教授認為現今的醫學技術應當可以讓人活到200歲以上,但人類真要尋求不死嗎?真正不死的是人的基因鏈。

說起最讓我沮喪的大約是關於政府政策方麵的。據斯坦福健康政策中心的主任AG指出每年美國投入國民總產值GDP很大一部分用於醫療費用,可為什麽美國用在醫療健康上的錢是全世界最多,但效果卻不如很多歐洲國家呢?因為美國的醫療費用是最高的,一個心髒手術就要幾萬塊錢,除了人造心髒的費用外,還要加上診斷費、手術費、術後保健費等等。許多藥品生產價並不昂貴,可在美國使用便要翻上十幾、二十倍,除了醫院的原因,一些藥物商為了營銷無限加價也是問題。要減少赤字,無非開源節流,開源就要減少其它方麵的費用,這就需要降低醫療費用,但這也是背後有藥物商支持的政客所不願看到的。無論在現有的政策上作任何改動,都是一個“難”字。

這門課對我最有激勵作用的當然是通過鍛煉身體延緩老化了,盡管這聽起來象是老生常談了。斯坦福運動生理實驗室主任,退伍老兵健康中心副主任AF告訴我們從1950年到2000年這50年之間成人鍛煉的百分點一直在25%左右,沒有任何增長,而肥胖的人數卻在不停爬升。盡管我們知道節食會導致脂肪同時也是肌肉的減少,而隻有鍛煉身體才能減少脂肪而增加肌肉(通過鍛煉身體減少一磅,其中就有0.25磅減在腰圍上喲),盡管我們知道一天鍛煉30分鍾,一周3到5天就能使我們健康受益,但我們就是做不到!隨著年齡增長,老化加快,最明顯體現在速度和肌肉上,比如遊泳大約在70歲左右,速度明顯下降,但在任何年齡,鍛煉身體都不會太遲,都能減緩老化,比如一項實驗對60歲到72歲之間的男性進行為期十二個星期的肌肉訓練,結果他們的肌肉都增長了30%!

當然“惡習難改”,好逸惡勞的本性非一朝一夕就可改去,尤其是生活多方麵都很便利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願意躺在“習慣”這一舒適的“躺椅”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麽心理學家在這方麵的建議是什麽呢?心理學家LC教授多少有些悲觀,她認為隻有改變環境才能改變人,惡習一但養成幾乎沒有可能改變。生物學家TR教授則認為應該從小時候就教育好的習慣,他還引用他自身的經曆,比如從小就聽父母說“Don't litter”(禁止亂扔垃圾!),電視上也是“Don't litter”,而現在的美國比以前不是更幹淨了嗎?近二十年就連心髒病也有所下降,這很難說不與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那我們為什麽不能對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灌輸健康飲食和鍛煉身體的長壽之道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