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死亡和學問 之 1. 旅行
友人調侃我說,無所事事的時候,該研究點兒哲學。這話也不錯,那就來研究點兒哲學吧。
有些人喜歡一輩子在路上,有的人雖然身體宅在某一個固定的地方,但是內心卻永遠居無定所。所以,有的人是用身體旅行,有的人是用心靈旅行。說起旅行,大多數人都有很良好的感受。哈佛大學專門開設了有關幸福的課程,其中有一條說,幸福很多時候,不關乎金錢,而關乎你的經曆。而最明智的獲得幸福的方法,就是用金錢去買經曆。旅行顯然就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
我喜歡旅行,因為我喜歡在路上的感覺,而且我就是那種內心從來都居無定所的人。關於旅行,我做過很多傻事。過去總聽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似乎這個旅行其實是跟學問分不開的。知識和旅行就像是知與行的關係。似乎你若是不知,也就不懂如何行起,你若行了而還不知,似乎更加糟糕,一無所得不說,還浪費了生命錢財。過去計劃去旅行時,我總想著要去研究一下當地的地方誌,多了解些風土人情,各個風景名勝最好爛熟於心。通讀幾篇旅行攻略,恨不得每時每刻都有一個規定和計劃,準時準點地趕赴每一處景點。在每一處到過的地方都影像留戀,似乎這樣就完滿地做成了某事。
但即使是這樣做了,我仍舊不覺得快樂。那些所謂的研究並不是我的興趣所在,那些枯燥的時刻表和各種風景名勝的照片並沒有讓我覺得有趣或者安逸。反倒是有時候並沒有任何計劃的隨性的出發,沒有目的的到達,會有些意想不到的經曆和樂趣。有了這樣的經驗以後,我們基本上就很少再往人多的地方去了。再有名的景致,看起來其實和照片上也差不太多,或者還不如照片上有情趣。人山人海地擁擠過去,內心總有些惶惶然,懷疑自己這麽做有什麽意義。而那些人們都不去的地方:比如有一次旅行的路上,偏僻的草徑有一幢無名廢棄的小塔,石階全部被青苔淹沒,攀爬上去還頗費些氣力。坐在藤蔓錯雜的塔頂,四周青草如織,綠蔭似蓋,靜謐異常。斑駁的石牆像是沉默的時間,刹那有我與天地共老的感受。也許,就在那個瞬間,我們能找到本來的自己,也許我們去旅行,就是在一路上尋找本來的自己。忘記既定的時間和空間,忘記我們應該是誰,在我們什麽都不是的界定中,才能找到最真的自己。
旅行無需刻意,無需有目的。快樂固然是重要的,隨性更是快樂的根本。不必一定要去記錄下什麽,那些經曆和感受已經被身體和我們的靈識銘記。旅行不是炫耀,而是一種忘記,騰挪出來的空隙就可以存放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想起。
接待過世界各國華人遊客,五花八門,我最喜歡您這樣的客人。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獨辟蹊徑式旅行。我相信隨著華人逐漸趨向理性和獨特體驗,旅遊市場也將發生根本改變------個性化、隨意、深入和自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