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東方時事] 美國正在逼迫中歐俄亮出中東牌.

(2008-11-03 21:26:31) 下一個

敘利亞正式宣布與伊拉克斷交

【大馬士革消息】據媒體報道,為抗議駐伊拉克美軍侵犯敘利亞,敘利亞政府30日正式宣布,自即日起,斷絕與伊拉克的外交關係,停止兩國之間安全委員的工作,減少在兩國邊界地區的駐軍,並已將上述決定通知了伊拉克政府。阿拉伯新聞網評論說,敘政府的這一決定既表示對伊拉克政府的不滿,也是對駐伊拉克美軍入侵敘利亞做出的強烈回應。本月26日,駐伊拉克美軍4架武裝直升機進入敘利亞境內8公裏處,並對那裏的一座民宅發動了進攻,導致20多平民死傷。事件發生後,敘利亞強烈抗議美軍的侵略,並要求伊拉克和美國作出解釋。
報道說,30日,上萬名敘利亞民眾在首都大馬士革舉行示威遊行,參加遊行的有中學和大學的學生,也有工人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他們高舉寫著"美國是恐怖主義"、"美國要發動戰爭"等橫幅,憤怒抗議美軍的暴行和對敘主權的侵犯
另據BBC 報道,26日美軍入侵敘利亞事件發生後,敘政府已決定減少駐紮在與伊拉克邊界地區的部隊,敘利亞電視台30日還播放了敘邊防部隊撤離敘伊邊界地區的畫麵。報道指出,敘伊共同邊界有650多公裏,而美國一直指責敘政府對邊界地區監管不力,許多極端武裝分子從敘利亞進入伊拉克襲擊美軍。現在敘減少駐紮在敘伊邊界地區的部隊,這無疑是對駐伊拉克美軍的重大打擊。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敘利亞政府在這個時候宣布"與伊拉克斷絕外交關係,並中斷一切聯係",說明世界局勢已經接近一個"臨界點"。

●"亞歐峰會"散會之後、中東就"立刻"上演了一件"標誌性事件"

我們知道,影響空前、由北京主持的第7屆"亞歐峰會"散會之後、在許多與會首腦尚未離京之際,中東就"立刻"上演了一件"標誌性事件",其過程大體如下:

第一,10月26日,在中東方向,駐伊拉克美軍的4架武裝直升機入侵敘利亞領空,向敘伊邊境附近一處敘農場內的平民發動攻擊,造成8人死亡,1人受傷;
第二,10月26日,在中東方向,與敘利亞關係很近的伊朗立刻做出反應---伊朗革命衛隊領導人說,伊朗一直在向哈馬斯等組織提供武器。值得強調的是,這是伊朗官方第一次承認"直接武裝"中東地區的激進組織。

第三,10月27日,在中東方向, 阿拉伯國家聯盟也做出正式反應,並以阿盟的名言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首先譴責駐伊拉克美軍直升機越境射殺敘利亞平民的行為;其次將美軍此舉明文"定性"為"對敘利亞的侵略";聲明最後強調: 阿盟與敘利亞團結一致,支持敘利亞擁有自衛權以維護主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


第四,10月27日,作為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薩科齊公開要求"要對整個事件進行徹底調查",並聲稱"如果事件的確發生在敘利亞領土上,那麽我們重申各國領土完整需要得到尊重。"

第五,襲擊敘利亞境內目標的的美軍是從伊拉克出發的。事隔一日,也就是10月27日,伊拉克政府終於就此事表態,要點有三:一是伊方不希望駐伊美軍襲擊敘利亞目標事件使伊敘關係受到影響;二是伊方正在對事件進行調查,並尋求從美方獲取詳情,調查結果將通報給敘利亞;三是,伊拉克認為"這件事顯示了伊敘兩國在安全事務上進行合作的重要性,以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伊拉克政府的表態立刻招致敘利亞的強烈反應

第六,伊拉克政府的表態立刻招致敘利亞的強烈反應,除了指責伊拉克之外,敘利亞政府還立刻決定減少駐紮在與伊拉克邊界地區的部隊,稍後還通過敘利亞電視台播放了敘邊防部隊撤離敘伊邊界地區的畫麵。

●事隔一日,伊拉克再發聲明"譴責"美軍

第七,也就是在敘利亞決定自邊境撤軍、並表示"強烈不滿"之後,伊拉克政府終於10月28日再發聲明,加強語氣,聲明"對駐伊美軍空襲敘利亞並造成敘利亞平民傷亡事件表示譴責",並強調"伊拉克政府禁止美國利用伊領土襲擊周邊國家"。

第八,也就是在今天,盡管伊拉克政府已經"譴責"了美軍的入侵行為,但似乎已經太晚,敘利亞正式宣布"與伊拉克斷絕外交關係,中斷一切聯係"。

第九,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法國代表歐盟要求"徹查整個事件"之外,與歐美一道角力中東的另外兩個大國--俄羅斯、特別是中國,則針對此事保持著"相對低調"。


我們注意到,與俄羅斯表示譴責,卻沒有後續動作相比,更讓人奇怪的是北京的態度,中國外交部隻是強調:我們反對損害別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有關方麵應妥善處理這一事件,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顯然,北京雖然沒有用"譴責"、卻明確表示了"反對"、但絕對沒有要求"徹查",在"中歐俄"反應迥異的背後,整個事件似乎"暗藏蹊蹺"。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來閱讀一則消息。




敘利亞將在與黎巴嫩東部接壤地區部署軍隊

【黎巴嫩消息】據黎巴嫩軍方30日稱,敘利亞將在敘黎邊境部署更多的軍隊,以阻止走私活動和禁止不法人員跨越兩國邊界。
黎巴嫩軍方稱,敘黎雙方的軍方高層已就敘利亞"近日將沿東部邊境"部署軍隊進行過討論,但並未透露敘軍此次在邊境地區的部隊部署規模。
本月15日,敘利亞外長穆阿利姆在大馬士革與到訪的黎巴嫩外長薩盧赫簽署了聯合聲明,宣布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但此前敘利亞於9月下旬在與黎巴嫩北部接壤的邊界地區部署了約1萬人的部隊,這一舉動引起了反敘的黎巴嫩議會多數派的質疑。



【時事點評】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就"敘黎建交"一事進行過討論,在我們看來,黎巴嫩之所以能與敘利亞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與美國因格魯吉亞一役慘敗,為了從歐盟手中"借到"北約這麵大旗、去維持格魯吉亞、特別是阿富汗局麵,而不得不對歐盟讓步有很大關係。

●敘利亞要的不是伊拉克、而是歐盟的"譴責"與"禁止"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伊拉克政府"前後態度"的轉變,當然可以視作是敘利亞施加壓力的結果。但是,盡管伊拉克改變態度發表聲明"譴責"美軍、且"禁止"美國利用伊領土襲擊周邊國家、最終仍然"沒有留住"敘伊外交關係的事實來看,敘利亞要的既不是"伊拉克的譴責"、也不是"伊拉克的禁止",而是致力於中東和平進程、旨在為地中海計劃掃除障礙之歐盟的"譴責"與"禁止"。


●美軍越境襲擊敘利亞、受威脅的首先就是歐盟的中東利益、地中海區域利益

然而,在"第一時間"就公開要求"徹查整個事件"的法國(歐盟),直至今天、都沒有對"美軍"發出"下文"。

搞清楚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觀察"中俄"始終保持低調,也就不難看出一點兒什麽了:顯然,美軍越境襲擊敘利亞、受威脅的首先就是"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受威脅的其次就是剛與黎巴嫩實現關係正常化之敘利亞的國家安全,受威脅的同樣還有讓華盛頓有些不高興的黎巴嫩。

由於法國(歐盟)在黎巴嫩主導著維和局麵,而黎巴嫩與敘利亞善長正常化,敘利亞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又是地中海計劃順利推進的前提條件,因此,受威脅的自然就是歐盟的中東利益、地中海區域利益;而地中海計劃的進展情況,又事關地中海沿岸巴爾幹半島的長遠穩定與經濟發展,從而最終決定了歐盟政治統一進程的快慢,歐元地位提升的快慢。

通過對上述傳導過程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美軍針對敘利亞的越境軍事襲擊行動,對"中歐俄"而言,首先襲擊的就是歐盟的切身利益;其次是試探俄羅斯在敘利亞方向的軍事反應,最後測試的是"中歐俄"在伊核問題上的"共同底線(不得對伊朗動武)"。


●"中歐俄"具體反應迥異也說明它們在中東和平問題上的分岐仍然如舊

而從法國(歐盟)要求"徹查"卻沒有譴責與反對,俄羅斯雖進行了譴責、中國雖表示反對,卻都沒有要求"徹查調查"、更沒有強烈反應的情況來看,有兩點需要區別:首先,"中歐俄"同時反應意味著"中歐俄"在"伊核問題共同底線"上仍然在保持一致;此外,"中歐俄"具體反應迥異也說明它們在中東和平問題上的分岐仍然如舊。

●中東和平進程問題的實質與國際金融體製改革問題非常類似


值得強調的是,中東和平進程問題的實質與國際金融體製改革問題非常類似,也是歐盟乘美國的中東政策陷入全麵被動之機,欲借助"中俄"的力量,既通過推進地中海計劃實現歐元逐步蠶食美元的構想、還通過中東和平計劃與美國分享"中東話語權"的目的,最後,還要做到"歐美"聯手、讓"西方"繼續維持中東話語權這一步,是魚與熊掌都要,一個都不能少。


●"兩手空空"到北京參加亞歐峰會的歐盟,"目前"是不可能得到"中俄"的一致支持

如果將這一分岐具體到地中海計劃、更或者是科索沃問題上,那麽,可以這樣說,由於歐盟的國際金融改革方案得不到"中俄"的一致認同,因此,"兩手空空"參加亞歐峰會的歐盟,在中東和平問題上,特別是在國際金融體製改革方案問題上,如果不徹底端正態度,放棄那種"魚與熊掌一個都不能少"的幻想,那麽,不論是在科索沃問題上、還是在地中海問題上,"目前"是不可能得到"中俄"的一致支持的。


●我們不要忘記了這麽幾點


值得強調的是,與中國不同的是,俄羅斯的立場比較複雜:一方麵,在迫使歐盟拿出一份充分考慮"中俄"等南方國家金融話語權"改革方案"的問題上,中俄高度一致,但在拿到這一方案、並付諸實施之前,在"是否支持"地中海計劃的問題上,特別是在"如何支持"地中海計劃的問題上,中俄的立場會有些許差異。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要忘記了這麽幾點:

第一,俄羅斯不僅將南流項目戰略性嵌入了歐盟的地中海計劃,還指望著以此為基礎,全麵構造"俄歐新關係框架",顯然,除了歐盟的之外,地中海計劃中還閃爍著俄羅斯的"經濟利益與政治抱負"。

第二,經過格魯吉亞一役,歐盟與俄羅斯在科索沃獨立與南澳塞梯、阿布哈茲獨立問題上有個"相互背書"的問題,因此,隻要歐盟"不實質性地"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是俄羅斯的紅線),那麽,俄羅斯就"不會反對"地中海計劃。

第三,石油、天然氣豐富、且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地中海國家--利比亞,對地中海計劃的成敗、快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美俄"又通過各自的渠道對利比亞有著重要影響力,因此,利比亞對地中海計劃的最終態度取決於"中俄美"中的"大多數意見",因此,在俄羅斯"不會反對"、但美國"不會支持"地中海計劃的大前提下,中國是"不反對"、還是"不支持"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北京"不會公開反對"但文章可以落在"不支持"的層麵


鑒於"第一"及"第二"點事實,特別是考慮到"南北撕裂"仍須"三邊撕裂"做戰略掩護的需要,東方評論員認為,北京是"不會公開反對"與大中東計劃爭鋒相對、又鑲嵌有俄羅斯長遠利益之地中海計劃的,但文章可以落在"不支持"的層麵。

所謂"不支持",是為了敦促歐盟拿出"實際的東西"換取"相應的中國支持",也是為了迫使歐盟拿出"歐盟的不反對"換取"中國的不反對"。


●對中國而言,目前急需的"歐盟不反對"是......


對中國而言,目前急需的"歐盟不反對"是有關那條"(中東)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能源管線"的一些因素。因此,所謂的"歐盟不反對",實際上就是歐盟的中亞、南亞政策, 實際上就是要在阿富汗政策、巴基斯坦政策上與美國保持足夠的距離。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一再強調,對中國而言,目前的重中之重就是盡快打通那條"已經談論得太久"的"(中東)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能源管線",從而橫向截斷"北約"計劃中的"裏海-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能源管線"路線圖,最終通過將印度徹底掛上"巴基斯坦能源走廊"的方式,實現兩個戰略意圖:

第一,是將印度作為一個積極的安全因素,而不是消極的安全因素、徹底整合進中國、或者上合的安全戰略中。

第二,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能源管線"橫向截斷"裏海-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能源管線"路線圖,戰略意義在於徹底打掉、美國、歐盟、或者北約維持阿富汗存在的信心,徹底打掉"阿富汗經濟"依附歐美、或者西方的信心,迫使駐軍阿富汗的歐美、或者北約軍隊、甚至包括阿富汗政府、阿富汗各階層,即便為了過好每一天,也不得不"分別"與中俄、或者環伺阿富汗的上合、甚至阿富汗各類武裝組織進行更實質性地合作,從而不斷撐寬"歐美"、或者北約裂縫。


●印度主動赴伊談開工問題的"源動力"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最新消息是,盡管美國的無人機又開始用導彈襲擊巴基斯坦邊境部落地區,印度境內恐怖炸彈也是此起彼伏,但是,也許是因為"華盛頓金融峰會"已經日近,印度外長仍然準備訪問伊朗,據說要談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能源管線"的開工問題。

在我們看來,對印度而言,拿"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能源管線"的開工問題做籌碼、去參加"華盛頓全球金融峰會"討論分權問題當然是一個顯見的動機,但是,隨著歐美金融危機(目前,仍然是歐美金融危機,不應該視為全球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深化,歐盟在阿富汗的"不作為"被迫日甚一日,歐美在北約內部的矛盾則進一步顯化:亞歐峰會後,法國"建立歐盟獨立軍事係統"的建議甚至得到了美國鐵杆盟友英國國防大臣的公開附合,所有這些,令"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能源管線"橫向截斷"裏海-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能源管線"的可能性,遠大於後者"縱向截斷"前者的可能性,我們認為,這恐怕才是促使急需能源的印度、主動赴伊談開工問題的"源動力"。


●歐盟在阿富汗"對美國的不作為",僅僅應該看作是"前提條件"

值得強調的是,歐盟在阿富汗"對美國的不作為",不應該視為中國支持地中海計劃的最重要的根據,而僅僅應該看作是"前提條件"。中國、或者俄羅斯、甚至包括印度在內的南方國家,眼下最需要的是歐盟"盡快"拿出一份充分考慮到南方國家利益的"全球金融權力分置方案",從而為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盡快"共同行動、以"共同阻止"這場歐美金融危機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盡可能地減少全球經濟損失而創造"前提條件"。

可問題是,陷在金融危機中心的美國、歐盟,都在各懷鬼胎,在不同層麵"耍無賴":作為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在對歐盟耍無賴:其根據是:目前仍然局限在歐美的金融危機一旦失控,歐盟的損失與美國也一樣慘重,因此,目前最好的做法,仍然是歐盟支持美國,以維持美元本位製,在美國的領導下,"歐美"繼續聯手,再加上日本,作為一個整體,利用"北方國家"手上仍然握有的金融霸權、經濟霸權,向"南方國家"轉嫁危機。

到目前為止,作為此次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目前這場金融危機仍然局限在歐美金融體係之內),也作為美元本位製的最主要競爭者,歐盟的分岐僅在於"是否維持美元本位製",而在利用"北方國家"手上仍然握有的金融霸權、經濟霸權,向"南方國家"轉嫁危機的層麵上,歐美保持有高度共識。

因此,欲逼美國交出金融霸權的歐盟,也在對中國等南方國家耍無賴:其"最生動的道理"就是"大家同坐一條破船、生死沉浮在一起",從而要求中國、中東等"南方國家"掏銀子,歐盟幻想著通過簡單回歸"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方式,由"西方"作為一個整體,發揮全球金融領導作用,從而更加方便、合法地調度"南方國家"手中的儲蓄,去化解"歐美自己的金融危機"。


●歐美都不要臉,較美國更加地不要臉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個問題上,英國首相布朗所說的、要中國等國家拿出巨資,交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以國際貨幣基金去援助諸多的東歐國家,就是赤裸裸的體現。

由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一樣,都是歐美一手掌控的國際金融組織,投票權大部集中在歐美手中,都是歐美說了算,因此,比較"歐美"的兩種算盤,我們不難感受到這麽一點:歐美都不要臉,且歐盟還能不顧廉恥地說出來,因此較美國更加地不要臉。

不過,在我們看來,歐盟之所以會口不擇言地要"中國等南方國家將錢交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拯救所謂的東歐困難國家",除了不要臉之外,恐怕也是因為這場"歐美金融危機"快到了失控的邊緣。

●中俄亮牌

因此,對中國等南方國家而言,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萬不得已、就撇開"西方金融結算體係"繼續運行經濟的前期準備工作。

至於如何做好自己的事?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如我們當時所指出的那樣,溫家寶總理此次訪問俄羅斯在接見中國使館的全體人員時所發表的"重要經濟講話",根本就是在"亮牌",俄羅斯總理建議"中俄貿易采用人民幣、或者盧布結算"、而中國也表示"願意考慮",也是在"亮牌",至於俄羅斯方麵宣布俄羅斯銀行考慮在中國香港上市(這相當於俄羅斯在考慮"金融向東看"),而中國誌俄羅斯簽定一筆250億美元長期石油供貨協議(這相當於中國在考慮"發現"俄羅斯"遠期石油定價"的可能性),這更是在"亮牌",僅就後者而言,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俄羅斯支持中國形成另一個國際結算中心,中國支持俄羅斯形成另一個國際能源定價中心的"可能性"已經"若隱若現"。


●上合將以一個整體去應對可能失控的、並全球化的"歐美金融危機"


在這一前景下,我們再去關注在此次上合會議期間,上合決定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中俄石油管道相關協議、中哈能源擴大相關協議,特別是中國計劃投資2萬億進行鐵路建設(相當部分是西部聯通中亞國家的鐵路),上合組織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的相關協議,也就不難設想,在"中俄"主導的上合、已經在規劃"內部各個層麵的經濟整合"、以一個整體去應對可能失控的、並全球化的"歐美金融危機"了。


●"上合"為歐盟的經濟提供另一條出路,那就是歐亞經濟的全麵整合


值得強調的是,結合中國正在力促的中國與東盟的區域合作,印度外長願意赴伊朗談"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管線"的開工問題,特別是,結合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自85年來,即將對莫斯科進行第二次訪問,並準備與俄羅斯談雙方合作鋪設將利比亞的能源輸往歐盟的管線問題,談俄羅斯在利比亞建立軍事基地,從而為這一合作項目提供軍事保護的問題,我們也不難看出,"中俄"在聯手夯實"上合經濟合作"之餘,也在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盡力地既為整個歐亞大陸構建"另一條出路",也是為歐盟的經濟提供另一條出路,那就是歐亞經濟的全麵整合。


●歐亞大陸"可以選擇"將美國經濟撇在一邊,如果美國繼續抗拒交出"美元本位製"的話


顯然,不論是從中國正在奮力鋪設的鐵路,還是俄羅斯加緊計劃的油路,我們都不難看出,歐亞經濟整合可以"相當程度地繞開"美國海軍掌控的海洋。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架式"當然是個姿態,它應該有兩層意思:

第一,是歐亞大陸"可以選擇"將美國經濟撇在一邊,如果美國繼續抗拒交出"美元本位製"的話。如果歐盟願意與"中俄印"等南方經濟體共同製定遊戲規則的話,那麽,歐亞大陸是可以實現金融、能源、生產等各個環節的深度整合的;


●萬不得已,在結算問題上另起爐灶是可能的


第二,如果"歐美"仍然不願意與"中俄印"等南方經濟體共同製定遊戲規則的話,那麽,在這場歐美金融危機中,你"歐美"相互之間能玩多久就玩多久,現行國際結算體係死了就死了,大家就都不用好了。有條件的,比如象既有資源、又有人口,還有龐大核武庫的"上合",在金融結算模式上,也不妨另起爐灶,或者幹脆回到"商品的原始社會",大搞易貨貿易,特別是能源、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貿易。值得強調的是,在"歐美經濟"也在大搞"社會主義運動"的今天,在起碼在理論上,在結算問題上另起爐灶是可能的。


我們認為,手上有絕對軍事實力的,幅員也足夠廣闊的"中俄",依托上合組織,再加上東盟國家,隨著經濟環境的惡化,期間伺機將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西亞的伊朗、東北亞的朝鮮、韓國、甚至必定被"三邊撕裂"擠得無路可走的日本吸收進來,再拉上同屬"南方"、也必被擠壓的非洲、拉美國家,一樣可以將經濟玩下去。盡管這樣玩會非常困難,但總比某些人"玩死了"要好得多!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再去審視美軍越境襲擊敘利亞,也就不難看出,在歐盟麵對金融危機的衝擊,內部正針對在國際金融體製改革問題選擇何去何從爭論不休的關鍵時刻,美國人用的辦法是以"擠"為主、以"威脅"為主,而"中俄"則采用了"給另一條路"的"拉"的方式。

至於歐盟何去何從?是在11月7日的歐盟峰會上做出結論,還是拖到11月15日,或者更晚再做選擇?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