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康秀峰] 金融危機還是財富轉移?

(2008-11-03 21:00:29) 下一個

金融危機還是財富轉移?

康秀峰

金融危機實是大資本家的"危機",是財富上的騙與被騙的一種轉移結束後的社會活動。危機產生的原因,表現為具體操作上鼓勵炒作、投機所形成。

回顧:1637年鬱金香狂熱,當鬱金香依舊在地裏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大泡。

1720年,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一股票,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1907年銀行危機;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投資金融理念的文章。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
  1929年大崩潰:1922-1929年,美國空前的繁榮和巨額報酬讓不少美國人卷入到華爾街狂熱的投機活動中,股票市場急劇升溫,最終導致股災,引發了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

 

我們細觀2006年以來的經濟活動也一目了然。

當前,原本竭嘶底裏的繁榮經濟中的巨大財富怎麽一下子從人間"蒸發"了?不!這些真正的巨大財富---又稱為遊資、散戶為主的錢(全來自普通人即喜投夢想機發財的人)全到了這些稅收人和房地產商;券商;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掌握市場信息者的口袋。這就是物資不滅的表現力。

 

現在發生的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是如此!

金融危機發生後, 各國政府推出新刺激經濟方案、亞歐金融峰會、股市暴跌、救房救市-----,已成為熱門辭匯。

為什麽美國的次貸危機讓ZF那麽恐慌?了解X國的外匯在那是關健,據披露;目前中X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是--3700多億美元美國兩房債券,5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2000億美元中投控製,3000多億美元短期債務,分文不值的2000多億美國次級債,2000多億美元現金或歐元資產,共計1.8萬多億美元。

這就是說X國的外匯絕大部分在美國。還有其它國家的呢?

美國的次是貸危機即華爾街金融危機,應是美國華爾街大資本家的問題,而非美國國家的"危機"。美國"兩房"地產資本家也決不是沒賺錢,他們空手套白狼賺了大筆財富。他們讓外國的財富完成了向美國少數人集中轉移的過程。在此情況下,破產是上策,"危機"發生了。試想,盛產中國某些人所頂禮膜拜的經濟大師的美國,他們的經濟大師為何不知此"危機"的預防?此"危機"又為何不讓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手"去解決?

還有,能說這不是陽謀?通過將房貸複雜化,政治家、銀行家、資本家和普通民眾可以各取所需。政治家可以在電視上向選民說,你的房子越來越值錢,你按揭的條件越來越寬鬆;銀行家獲得了監管當局默許高倍杠杆率和花樣翻新的金融創新,資本家又可上市融資大發橫財,這才是真正的政治。這才是真正的政治經濟學!

不是陽謀,那麽華爾街金融危機與中國何幹?即使是美國國家的"危機",也不關中國的事,又試問自己的大多數民入不敷出,美國會來救中國的人民嗎?我國人民的收入是美國的百分之幾?中國老百姓生活寬鬆嗎?

這次拚命炒作的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倒閉的隻是美國的私人銀行,失去飯碗的亦為在倒閉的銀行中工作的極少數人,這幾個人失業,可以領取可觀的失業金依然過很充沛的生活。美國的經濟並不是房地產經濟,也不是賣地、樓、股市經濟,更不是服裝玩具打火機皮革鞋帽出口經濟,它是一種軍事化的經濟。美國是一個真國家,靠工業、技術、農業,而不靠倒買倒賣房子。是一個真正大國的現代化軍事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如果美國國家真發生"危機"時,發動戰爭解決危機也就順理成章了。在美國國家真發生"危機"之前,會去淡化金融危機的嚴重性,成為"主流經濟學家 "和"主流財經媒體"的一大任務。

 

我們總有不少人易上當受騙,也喜歡上當受騙,另外喜歡就事論事,不從深度去思考,故而形成了自欺欺人的沃土。

 

經過三十年(實際不到)中國多年的經濟"高"增長,中國應很富裕了。在07年還在說已成為世上除美之外的第二經濟大國的中國,此聲音仍在耳邊回響,及大量的這類報道依然在網上未逝。至今,十月二十六日電 xx銀行行長今天說"當前我國總體經濟形勢是好的,而且我國金融機構實力普遍增強,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提高,市場流動性總體上還比較充裕,金融體係也是穩健和安全的,能夠有效抵禦外部衝擊"。我們應相信此"大好"形勢,故而,在此形勢大好下,從政治上考慮,我們也不要去救華爾街才對。讓美國垮掉我們應高興!這真是千載難逢之機會,這利於我統一台灣,失去這個村,不會有另一個廟。

問題是;

這個國家經濟形勢真的大好?既然這個國家經濟形勢大好,又何必動用一切力量方法救市?比如;對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免征收個人所得稅,財政部千億規模減稅方案獲批,首次購房契稅下調,政府批準近2000億的救市計劃,宣布:啟動融資融券業務,房價下跌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全國18個城市聯手救房市,央行降息,中央放權允許地方發債,政府購樓保房價, ----。可謂從行到言一切手段都用了。目的實在很明顯,就是要百姓再掏空口袋去炒股,炒房,買房,房價再高也買房,一家有幾套房更好,全民買房,全民炒股更好!這就是擴大內需,保持經濟高增長的高招!

 

這裏引出的疑問是房價到底是跌了嗎還是沒跌或小部分大城市微跌?真相是隻小部分大城市微跌。微跌又為何如此興師動眾來聯手救房市?想此前房價達到工薪層一生也買不起一套房時,一月收入買不起立腳之地時並沒人來說房價太高了,反而說:百姓可承受,房價不高,經濟高速平穩------鼓勵過度消費、刺激提前消費。如今才過去幾個月,小部分大城市房價微跌就如此興師動眾來聯手救"房市",可見百姓是不值什麽。這可解析為何不見了為人民服務了。救"房市,股市",是因二市是該國的經濟支柱產業。均為私人企業家(資本家)的投機性經濟。發展房地產業又是該國的首位支柱產業,樓市大落、房價大跌,必然導致房地產投資大幅下降,進而拖累地價賣不高,房地產業稅銀減少,建築、建材、設計裝潢、金融保險等行業,造成經濟萎縮、稅收減少,GDP下降。所以房價隻能升千萬不能降的深奧在此!另允許地方發債,其實各地政府早就發行債券了,例如通過控股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通過掌握的地方銀行發行基金或者債券,通過公路、橋梁等項目發行建設債券,甚至募集資金(亂集資)等等不一而足。為何國務院允許地方發行債券?因單地方政府負債很嚴重據報說有一萬多億。去年國家財政收入5萬多億,怎負債如此?

其實,國家的收入、投資,各級政府推動經濟的重要力量來自於城市經營,說白了,投資來源主要是賣地。政績也靠它。為保證後續投入,保證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走高,將是唯一選擇。這是救房市的深層次原因。也是批複2萬億元鐵路投資原因政府加大對鐵路基礎建設的投資,實際上一是擴大了相關上市公司的外部需求,二是以此來紓緩相關工廠的企業家(資本家)的收入減少的壓力。二萬多億帶動的內需在此。當然也讓部民工有短工可打。因而,如此救房救市擴大消費等一切手段,真正受益的隻是一些工商業的老板、工程承包商和房地產投機商。

國家主導重大項目的投資建設,確實能夠拉高GDP,但這不是真消費。真消費,無非兩個途徑,要麽是外國人來消費,要麽是中國人來消費。

 

中國人來消費由此引出的問題;老百姓手上還有多少錢來炒股、買房、旅遊消費?喜投機的人手上的錢大多在股、房二市套牢了,在等出逃的機會,不投機的人你再怎麽哄也不去上當。還有,收入沒增加一分(去年起沒加工資),在高水平的物價位下已難消費了。老百姓身上已枯萎如柴,存在銀行的鈔票絕大部分不是老百姓的錢。不信可查公布即一清二楚。

 

一個人隻有在解決了基本生計問題後,才會去考慮更大的買房計劃。這樣才能真正拉動內需。民眾手裏沒錢,拉動內需隻是個空話。

"華爾街金融危機"致我們如何拉動內需,國家已經放出風聲,明年中國糧食的收購價將在今年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二是10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報道並指出,未來通貨膨脹形勢有可能出現交替和反複

這個國家從來不說通貨膨脹,那怕豬肉從5元一斤漲到15元一斤,房價從每平米700元(中小市)漲到3千元每平米時也沒說有通貨膨脹,現通貨膨脹,熟悉經濟的人都明白,隻要糧價有風吹草動,物價將聞風而動。故09年人民可能麵臨更大的通脹帶來的困難!

所以,說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不如說是這個國家的經濟"危機",還有信任危機。百姓的經濟危機才是真。

 

金融危機又何時會真演變為經濟危機才是關注的重點!!!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一個循環周期性中的必然產物。隻有通過這種危機,才能擴大財富的積累,才能又創造新的財富的積累。

國主義的曆史表明,經濟危機的化解是通過戰爭手段達到。曆來如此。

所以,我們不要忘了在階級社會中,在當今倡導個人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的財富爭奪的社會中,在資源日漸枯竭的時代,戰爭會悄然臨近。千萬不要讓你的和平共處和諧世界遮住了雙眼。和平共處,和諧世界,幸福的天國隻存在曆史的空白頁上。在中國和諧社會也隻短暫存在於毛澤東時代三麵紅旗後二十來年裏。小心危機變為戰爭,這才是我們應睜大雙眼-----。

康秀峰 2008.1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