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akaaaa] 從二戰的起源看金融危機與戰爭的關係.

(2008-10-28 00:34:33) 下一個
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模式的必然發展後果,目前的西方金融危機本質上西方國家已經無法解除,除非使用兩個模式:一、重新製造出一個更大的泡沫來替代已經破滅的金融泡沫,二、通過戰爭刺激社會擺脫危機。而由於製造出更大泡沫在短期內已經不可能,西方經濟已經沒有任何題材能夠支持一個更大的泡沫,因此我們有理由擔心西方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會通過戰爭來挽救西方低迷的社會經濟次序,這一切都不是杞人憂天,我們隻要知道上一個全球性的西方金融危機是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得到解除的,就足以擔心當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可能通過戰爭刺激經濟和社會的潛在前景,因為戰爭才是最有效的解除危機的手段,而要理解戰爭與金融危機的關係,最經典的案例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被看成是新舊世界秩序對抗的一場戰爭。當今世界同樣麵臨著勢態改變的問題;國際社會不可能永遠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秩序上運行,但如何改變現行的國際秩序,但又避免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類似悲劇,始終是當今國際社會尚未尋找到答案的最重大國際問題,成長和發展中的中國,現階段同樣被這個問題困擾。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全球各當年主要參戰國家都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曆史上這個偉大的事件,我們現今生活的世界基本秩序,始終是由二次世界大戰直接締造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就是各參戰國用自己的軍事力量、直接在戰場上對抗、以期實現自己的戰爭目的和改變戰前勢態,目前中國麵臨的人民幣匯率問題、能源供應問題、全球市場問題、戰爭與和平問題,都是如何改變現有世界格局而又能夠保持和平的問題,這些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尖銳地提出過。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爆發:在歐洲是因為德國的貨幣製度、生產擴張以及相應的軍事擴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英法為核心的戰勝國排除了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影響,主導製定了歐洲戰後體係《凡爾塞條約》,該條約徹底毀壞了德國的經濟和貨幣製度,德國經曆了曆史上罕見的惡性通貨膨脹,緊接著而來的從美國爆發的全球金融衰退,使德國在1930年進入經濟危機的穀底。
    
    據記載,當時德國依賴政府救濟的人共1750萬人,而當時德國有效的勞動也僅為3000餘萬,約1500萬人德國人無法吃飽,德國普通民眾中三分之二的人已經對資本主義,也就是由美英法操縱的國際貨幣和貿易製度,以及歐洲現狀有仇視心理。正是在這種大前提下,希特勒以代表著另一種選擇的"國家社會主義",通過德國的民主選舉製度而獲得統治德國的權利。
    
    迄今為止所有的曆史書籍都講述了德國如何一步步走向戰爭,但並沒有說清是什麽德國行為才真正損害了當時英美法的核心利益,已至於最終它們下定決心和德國發生了戰爭。事實上在歐洲使英美法下最後決心與德國對抗的、並不是德國的領土和新秩序擴張,而是德國放棄了英美法主導的黃金本位貨幣體係、開始實施的以實物經濟貨幣製度,既德國已經在貿易和貨幣領域接近顛覆當時的資本主義體係。
    
    按照當時的黃金本位的國際貨幣體係,美、英、法三國掌握著全球貿易體係所需要的黃金貨幣儲備,而一次大戰的戰敗國德國幾乎完全沒有儲備,因此如果要服從當時的國際貨幣體係,德國就必須服從英美法三國,而將自己的國民經濟建立在借貸和出口之上,而當時的國際市場已經完全失調,因此在當時條件下德國無法重新繁榮。
    
    所以希特勒上台之後,決定:一、拒絕接受國外的借款,以生產和物資作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是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二、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獲得輸入品,必要時並輔助輸出;三、停止所謂"外匯的自由"即準許在貨幣方麵實行賭博性質的買賣,並依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一國移到另一國;四、當有了生產的人力和物資時,就發行相應的本國貨幣,而不向國外借債,也就是德國自己控製貨貨創造的權利。
    
    而當時掌握全球主要黃金儲備的英法美等國際金融國家的生命,就是寄托在向經濟困難的國家放債營利的行為之上,所以希特勒的實物貨幣創新政策簡直是切斷了它的生命線,如果是德國獲得成功,則其它國家勢必都會起而仿效。若是所有缺乏黃金的國家,都紛紛實行以貨易貨的辦法,則不僅無人借款了,而且黃金也就喪失了它的效力,則當時的國際金融主導國家將麵臨破產的危險。
    
    德國新貨幣政策,尤其是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因為它是世界上黃金的主要供給者,而且它的大量工業生產製度使其必須輸出產品的一部分來避免失業的危機。此外,又因為希特勒對於猶太人采取野蠻的虐待政策,所以得罪了美國猶太籍的金融界巨子。當希特勒做了德國總理還不過六個月,紐約的金融資本巨頭就開始向他挑戰了。他們主張向納粹主義展開"聖戰",呼籲對於德國的貨物、商船和勞務都采取經濟上的遏製政策。美國的國務卿赫爾也依照1934年的貿易協定法案,堅持主張美國的國外貿易絕不能因為外匯管製、政府專賣和易貨製度而受到任何的損害。     在1933年到1936年之間,希特勒已經使德國的失業人數由600萬人減到100萬人,繁榮與複興的程度,簡直使英國人感到害怕。據說在1936年,丘吉爾也正像1907年的巴福爾一樣,他曾經告訴美國的將軍們說:"德國已經變得太強了,我們必須把它擊碎。"
    
    由於到了1937年9月間,美國陷入其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其發展的速度也是非常驚人。10月19日,證券市場完全崩潰了,到了11月間,據調查全部失業人數已達1100萬之多,另外還有部分失業人數550萬。對於這種困難的國內情況,必須要設法分散人民的注意力,尤其是總統大選又已經迫在眉睫了。在10月5日,羅斯福總統發表其著名的"隔離演講詞"(Quarantine Speech)。他痛斥現有歐洲由德國和俄國實施的恐怖性統治,認為人類文明的基礎受到嚴重的威脅,並且呼籲美國人不要幻想以為美國可以幸免,西半球可以不受到攻擊。
    
    所以當我們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原因時,必須明白:它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首先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爭奪引發了衝突,兩種不同經濟製度之間的鬥爭是無所謂是非善惡的,而隻是關乎生存的價值。資本主義為了維持其優勢而戰,而希特勒為了其易貨製度而戰,在善惡上來說是沒有什麽高下之分的,對於他們而言,這都是存亡之所係,這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體係貿易競爭工業革命的後果。
    
    希特勒盡管實施了有效的實物貨幣製度,推動了德國工業和經濟的複興,並通過在歐洲的擴張創造了市場,但其構想中的經濟體係尚未完全實施就卷進了全麵戰爭,否則我們倒真有可能看見一種以實物創造為核心、而不是以利潤和金融為核心的現代經濟生產體係。但無論如何,德國最後會走向創造全新的貨幣體係,因為實物經濟最終需要有現代社會最純粹、最有效、抽象的價值符號貨幣來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戰勝國美國的國家貨幣美元出任了這種全球經濟必須的公共品。
    
    所以真正觸動了當時英美世界秩序觀念,以至於英美必須為之一戰的,是當時希特勒德國所代表的法西斯歐洲乃至全球秩序,而這個秩序中最直接打擊了當時美英法各國的、是德國富有高度競爭力的新經濟秩序,而這個秩序的核心,又在於德國完全拋棄了當時西方大國英美法主導的國際貨幣秩序,以及德國對歐洲市場的軍事和政治雙重控製,因此德國和英美的矛盾已經無法通過市場機製解決,戰爭因此成為唯一的衝突解決方案。
    
    二、亞洲戰場:市場壟斷是日本對華戰爭的根源,而石油禁運是日美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與二次大戰前德國企圖壟斷歐洲大陸市場並重組歐洲的邊界和種族一樣,在亞洲,日本成為當時企圖重組亞洲市場和力量格局的挑戰者,其不間斷的擴張首先損害的是日本周邊國家朝鮮和中國;由於共同挑戰當時世界秩序的需求,在整個19世紀成為日本外交重心的日英和日美同盟開始破裂,日本轉向與第一世界大戰的敵國德國尋求同盟。這一切都導致日本不可避免地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發生全麵的衝突。而在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歸根到底,是走上帝國主義道路後的日本對市場和資源的需求所推動的。
    
    自日本19世紀下半旬先於中國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後,對於龐大市場的需求就使它集軍事力量和經濟擴張為一體,努力擠入自1840年以來已經為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所分割的中國市場,在此過程中,日本先後壟斷了被其割讓的台灣、獨占的山東和其勢力漸大的東北,同時又向已經被英美壟斷的長江流域擴張。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通過直接使用軍事力量和軍事壓力逐步完成的,以至於實際上日本侵華戰爭從一次大戰結束後侵占中國山東就已經啟動,而日本在中國的侵略和擴張,除與中國民族主義相對抗,而直接創造了後來中國民族主義和社會政治的基礎架構外,也直接觸犯了英美在華的利益。
    
    自從1931年以來,日美兩國之間的磨擦就日益加劇,在那一年,出於為其日益增加的人口尋找一個容納的地區以及為其工業獲得原料供應的動機,日本吞並了中國的東北地區,建立了一個"滿洲國",並建立一個傀儡政府來保護其經濟利益。這個高壓手段的行為,使當時美國胡佛總統的國務卿史汀生大感不滿,遂宣布了美國的不承認政策,此外,他又指控日本違反了1928年所簽訂的《白裏安-凱洛格非戰公約》(Briand-Kellog Pact)。但事實上在1929年,蘇聯也曾攻擊中國,而成為破壞這個公約的第一個國家。
    
    當時美國政治家們又特別強調美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並且也獲得了一部分工商界人士的支持。他們認為美國若不能獲得新市場,則其資本主義製度即將崩潰,而中國擁有4億人民,將來是一個最有希望的主顧,對於美國經濟製度的延續是具有必要性的。國務卿史汀生也曾力勸胡佛總統,對日本實行製裁和禁運的措施,但胡佛卻不肯聽他的話,美國尚未決定與日本直接對抗。    而美國新總統羅斯福的態度卻與他的前任完全不同,誠如他自己所說的,他對中國具有極深的同情心,因為其妻子的祖先曾經與中國做過生意。他不僅支持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而且自從他上台之後,他就開始增強美國艦隊的實力,使其達到1921年華盛頓協定所規定的限度,而事實上日本的艦隊早已達到了所規定的限度。1934年年底,即協約簽訂的兩年之後,日本宣布退出華盛頓協定,不再接受該約的限製,日美兩國在太平洋海軍間的衝突已經開始預備了。
    
    當1937年6月間中日戰爭正式爆發時,羅斯福總統即開始計劃用英美聯合封鎖切斷日本貿易的手段來迫使日本屈服。1938年1月間,他派了一個秘密使節團,到倫敦去商討這個問題。1939年3月間,英國外長哈裏法克斯勳爵向羅斯福建議:為了使對日本的心理壓力增到最大限度,美國的艦隊應集中在太平洋之內。一年之後,在1940年4月間,羅斯福不顧海軍當局的勸告,命令把原以加利福尼亞海岸為基地的太平洋艦隊移駐到夏威夷。
    
    當此之時,財政部長摩根索在史汀生和某些工商界人士的強力支援之下,也主張抵製日貨,並禁止美國石油輸入日本。這個運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941年6月中旬,所有一切載運石油的船隻都禁止從美國東岸開往西岸,摩根索和史汀生又力主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來打擊日本的貿易。因為確知禁運即足以把日本引入戰爭,於是7月25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凍結日本人在美國的一切資金,英荷兩國也立即宣布凍結;31日,他又禁止飛機燃料和裝備輸入日本。這無異是說美國已經正式向日本宣布經濟戰爭。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
    
    戰後出版的一些曆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隻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禦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5日召開的最後一次禦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後一分鍾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
    
    由於美國割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線,所以使得日本法西斯狗急跳牆,孤注一擲,采用偷襲的下流手段,發動了這場喪心病狂的報複,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重創。日本發動直接針對英美的太平洋戰爭的最直接戰略目的,就是打破英美對其實施的原油禁運,取得東南亞的石油戰略資源,由於日本的主要兵力始終陷入中國大陸戰場,日本除了在戰爭初期利用先發製人的優勢取得一些軍事勝利後,很快失去了戰爭主動權,最終在亞洲數個戰場上、其中包括始終是最大的中國戰場上,完全失敗而輸掉了19世紀以來不斷擴張而獲得的各種外部有利局勢,最終被打回日本本土,成為真正的戰爭輸家。
    
    但與德國不同,對戰後日本的重組和改造是由美國獨自負責的,而缺乏曆史觀念和慘痛戰爭感受的美國人,在製造有利的戰後亞洲秩序服務自己的全球霸權的需求推動下,未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皇國軍國加現代工業的擴張性體係。因此戰爭結束後,盡管日本已經停止對外軍事擴張,但在經濟上掠奪性擴張全球市場的活動始終未停,並最終在二十世紀後期對美國造成了直接威脅,以至於美國要通過加強對日本的軍事同盟和製訂"廣場協議"消除日本競爭力的雙重戰略,來維護美國在全球體係的地位。美國在戰後對日關係上,一切從自己的國家私利出發,有意保留日本的右翼和日本的戰爭潛力,以及未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其它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害國的權益的作法,都是現階段亞洲局勢緊張的直接根源。
    
    三、撫今追昔:中國如何避免衝突和戰爭?
    
    現階段中國外部的台灣問題、中日問題、貿易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知識產權問題、等等,無一不是成長中的中國與現有國際秩序的衝突,現有國際秩序在很多層麵上直接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而國際秩序的各主要受益者和維護者,始終以各自的國家利益而不是人類共同利益和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出發點,所以中國與外部現有秩序的衝突是清晰可見的激烈的。
    
    中國現階段和外部世界的矛盾是結構性的,世界體係並未按中國人的構想和努力發生全麵有利於中國的變動,盡管從長周期來說,我們堅信中國曆史和中國人的智慧、能引導人類社會走出自數百年前開始的西方主導下的當今全球體係,但至少在現階段我們必須在這個體係內生存和發展。而這個體係經常對中國的發展顯示出一種極端的不友好。
    而中國能否平安渡過完成現代化因此立於不敗之地之前的高危險階段, 最終在21世紀完成中國人百年的強國夢,實現中國本來就應該擁有的光輝未來,取決於幾個從現在開始就要把握住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為中國創造一個百年和平;從1840年到今年,中國最長的和平時期是改革開放後中越邊境戰爭結束後的1984年至今,僅20來年的真正和平建設已經使中國發展到了目前的狀況,如果能為中國創造出一個百年和平,至少是50年的和平,中國將成為人類曆史上不可撼動的和平平衡力量,而任何一場大規模類似於中國在過去的20世紀中遭遇的內外戰爭,都會中止中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宏偉事業。
    
    二、解決中國經濟進行全球生產要素配置的問題;這其中包括資源、原材料、成品、科學技術和勞動力資源在全球市場條件下進行配置,如果沒有一個超越今天中國國界的對中國友好的全球市場,中國的現代化將會遇到資源匱乏的瓶頸,而進行全球市場資源配置,強大的全球性武裝力量和全球性貨幣都是基礎設施,中國有國防現代化的目標,但尚未有貨幣製度重大建設的目標。
    
    三、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公平、民主的生產和分配模式;也就是中國的社會發展模式。這樣一個體係的建立,從難度和強度來說絲毫不低於中國在20世紀已經完成的國家基本結構建設,這其中要涉及到的是生產製度、分配製度、知識積累和創新的模式,以及如何處理經濟可持續發展等一係列的製度。從最客觀的戰略視角來看,中國已經選定了走與美國和歐洲都不同的社會發展道路,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
    
    其實在當代國家這個龐大的壓抑普通公民、但又為現代生活所必須的必要之惡製度結構中,根本沒有什麽國內外戰略之分;所謂的國內問題都有其國際的表現形式,而外部問題又會引起內部問題的發生,中國現階段所麵臨的內外巨大戰略挑戰,其實歸根到底都是現代性和現代化的問題, 是中國尚未完成現代化之前的巨痛。而所有的現階段中國內外問題隻有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持續發展自己的力量,就是鄧小平所說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老一輩革命家盡管沒研究過現代對策論,但都從戰爭中學會了把握絕對製勝之道。
    
    所以麵對複雜國內國際局勢,中國唯一的必勝之路,就是在不斷的中國自身發展和自我完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全球領導地位和實力,除此之外,21世紀的中國別無任何出路;中國的曆史傳統、人口規模、國土規模和發展後的力量和責任,都要求中國承擔這個無法推卸的責任,而當今中國,無論是從社會結構、文明倫理,還是國家力量,尤其是宏觀思想能力,都還沒有為此而做好準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