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萬點金麟] 國家戰略:中國崛起之全球戰略考量 (三)

(2008-10-25 22:42:02) 下一個

歐洲篇(俄羅斯除外)

  歐洲(除了俄羅斯以外,下無特殊說明就同意義),一個有著很多國家的世界相對發達地區。在這個地區裏,既有英國、法國、德國或者再加上意大利這樣能在世界範圍內發揮一定作用的國家,又有像類似盧森堡、安道爾、聖馬力諾這樣的幾乎不具備任何國際和地區影響的國家。因此,要在和歐洲的交往中獲得足夠的利益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在戰略上要聰明。

  作為一個離中國比較遙遠的地區,歐中之間關係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時期實際上是在一戰之前。那個時候,歐洲列強都瘋狂地想進入中國。的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進入了中國。首先是英國人的炮艦打開中國的國門。於是,中國在西方的威嚇聲中打開了自己閉鎖了幾百年的大門。接著,法國來了,德國來了,奧地利也來了。歐洲列強甚至達成了默契,在中國問題上門戶開放。歐洲人畢竟還是認識到了這樣一點,那就是中國太大,單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是無法有效控製的。可是,即使是所有的列強,他們一起努力也沒有能夠達到目標。他們之間的利益鬥爭決定了這一點。

  但是,一戰和二戰,歐洲成為了戰爭進行最激烈的地方。幾百年的物質積累下的財富被消耗怠盡。大英帝國的日不落之夢隻有一息尚存。法蘭西帝國不複當年拿破侖時期一統歐洲的雄心。德意誌帝國在兩次大戰的挫敗之後放棄了世界霸主的迷夢。意大利帝國根本就從來沒有擁有實現其羅馬帝國的實力。而奧匈帝國整個從世界政治版圖上消失了。於是,歐洲在其黃金時期過去之後都已經淪落為世界二流國家,而且幾乎可以說,歐洲之要不聯合不統一,歐洲就永遠不能抗衡美國。雖然有著唯一可以和美國抗衡的經濟體係,雖然有著看著似乎是歐洲最高權力機關的歐洲議會,雖然有這總數相當龐大的武裝力量。但歐洲終究是一個沒有整合的歐洲。因此,他們並不能從完全意義上起到抗衡美國的作用,更多的應該是成為世界政治三角的平衡者。

  盡管歐洲並不能和美國相提並論,但並不意味著歐洲的外交地位就不高。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聯合國裏麵的兩個否決權對於需要在現階段製衡美國的世界來說就相當地重要。畢竟,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德國和法國並沒有能夠阻止美國人武力打擊伊拉克,但他們做到了一點,讓很多中間立場的國家美國向伊拉克派出軍隊。這是對美國的國際威信的一個不小的打擊。經濟是歐洲一體化中進行最順利的。如果說,軍事上歐洲對美國沒有什麽牽製的話,那麽歐洲經濟在政治上對美國的牽製就絕對不小了。可以這麽看吧,歐洲整個就是一個經濟發達地區,而且和美國是經濟競爭關係。他們的經濟體係中競爭成分遠大於互補成分。 

  作為歐洲四強之一的英國,我們在收回香港之後與其沒有什麽核心利益衝突。英國是一個跟隨美國走的國家。美國在其外交中發揮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失去了美國這個盟友,英國幾乎將失去其在歐洲大陸上的影響。那是不是就是說我們要放棄英國呢?這當然絕對不可能。作為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英國自然也是我國對歐外交的一個重點了。我們隻要回顧一下二戰之後的曆史,就可以發現即使是美國也不能限製英國人的本位主義思想。不論是麥克唐娜還是丘吉爾,或者是撒切爾夫人抑或現在的不萊爾,他們都是以英國的國家利益為先導,並非完全按照美國的意思進行外交。在我們過多地把英國當作哈巴狗的時候,我們還應該看到現象下麵掩蓋的本質性的東西。

  英國人首先在蘇伊士運河問題上就沒有跟從美國人的意思,聯合了法國和以色列共同對埃及進行幹涉性打擊。最後還在美國人的威嚇下無奈收場。而丘吉爾的確對美國人懷有比較深厚的感情。畢竟,在他任首相期間,是美國人挽救了帝國。可是,他在後來的越南問題上也沒有賣美國人的麵子,即使是艾森豪威爾這位前歐洲盟軍總司令也沒有能夠改變丘吉爾。因為在丘吉爾看來,介入越南既沒有實質上的好處,反而有很多看得見的壞處。接著就是撒切爾夫人,她並沒有像美國需要的那樣在歐洲問題上讓美國解脫,反而按照國家戰略的需要繼續拉住美國更多的軍隊在歐洲。至於說不萊爾,他的表現我們大家都看得到,他雖然在伊拉克戰爭上跟著美國人走了,但在外交上卻沒有唯美國馬首是瞻,反而搶在美國人的前頭率先彌合了和老歐洲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分歧。

  看了英國的一貫表象,大家應該可以想到。英國在自身無力保障歐洲均勢的情況下隻有借助美國的力量來實現歐洲大陸的均勢。那麽,當另外的力量也能幫助他平衡歐洲關係的時候,他也將和那股力量搞好關係。他雖然和美國是同種文化積澱,但同種的文化積澱並不能保證他們之間沒有矛盾。這就和伊拉克與科威特一樣。同種文化之意味著更多的交流,但利益永遠是國家考慮戰略決策的第一要素。雖然我們的國家現在在歐洲平衡上還不能起到更多的作用,但是在不久以後,相信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我們能夠在歐洲的穩定上也發揮應有的作用。

  這裏必須說明的是,我們絕對不能靠軍事力量去平衡歐洲,除非是世界大戰。君不見美國也大多使用經濟力量去執行其歐洲戰略。歐洲各國普遍自主意識較強,美國能夠在歐洲的土地上實現駐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是二戰的結果,而美國本身又和歐洲國家在文化上相似。英國,作為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強調的就是一種海洋的暢通。他不僅僅上要求大西洋的暢通,他也要求西太平洋的暢通。因而,我們的海軍力量的發展又可以間接對和英國之間的關係做出貢獻。正因為英國外交的特點,所以他是不太可能選擇跟隨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對抗的。同時,在可預見的未來,英國也不可能成和中國有什麽太緊密的關係,能保持現階段的關係也就算不錯的了。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唯一擁有安理會否決權的國家,因此,其在歐洲外交中的地位也是相當不錯的。法國自黎塞留時期之後一直奉行實力外交,也從此占據著歐陸的統治地位。拿破侖時期的法國更是在歐洲曆史上書寫了一次傳奇般的征服曆史。可是,法國的歐陸一號強國的地位在拿破侖三世在位期間出現了動搖。不僅僅是因為拿破侖三世的無能,更重要的是普魯士出了個天才――俾斯麥!於是,靠著拿破侖三世所犯的一係列錯誤,普魯士擊敗了了丹麥、奧地利之後實力迅速上升,終於開始要進行最後的統一了。當普法戰爭打響之後,決定歐洲霸主的戰爭也就開始了。德國人笑到了最後,色當一役,法皇被俘,從此法國也就喪失了歐陸老大的地位。法國人從此麵對著一個人口比自己多,並且很快將在工業上超越法國的德國。法國人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了一種偏執的優越感的延續。但即使一戰二戰德國都輸掉了還是沒有能夠改變德法力量對比。

  於是,法國就成為了我們對歐洲的突破口之一。首先,法國人偏執的優越感要求法國人不盲從與任意的大國,於是,法國對美國也就沒有盲從的傾向。在一些問題上更是不時和美國發生碰撞。我們當然也不能遵循冷戰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更何況法國和美國還不是敵人。但我們可以利用法國人的優越感,把法國當作歐洲的主要外交對象。法國人雖然存在著虛幻的優越感,但他怎麽還是能夠認清世界力量對比的。所以,法國有必要引入新的力量支持以實現其自身一定程度上對美國製衡的要求。這樣,雙方就可以實現互利合作。法國的一些軍事技術在世界上還是比較先進的,我們也獲得了不少來自法國方麵的有關軍事技術上的幫助。同時,中國和法國搞好關係還可以對德中關係形成一定的促進。德法競爭最終是可以幫助中國在對歐洲的外交上獲得一定的積分的。

  關於德國,想說的並不是很多,因為對其的戰略和對法國的戰略是相對類似的。主要就是加強和德國的技術往來,畢竟,德國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德國的這個地位是不會發生決定性改變的。同時,加強和德國的關係可以牽製法國,並一定程度上見解影響英國。對於中國市場的競爭必然是很激烈的,我們也不要太以外了。可以這樣說吧,中德關係和中法關係同是中國對歐關係的第一級。當然,意大利要也注意,他是我國未來平衡歐洲政治的重要棋子。至於歐洲其他國家並沒有什麽特別的重要地位,我們可以為獲得一些國家在某些方麵的優勢技術而展開一些針對性的外交,但並沒有必要在這方麵花太多的工夫。主要是采取經濟上的合作,加深經貿往來,加大他們對中國的依賴,並最終將這種效果又體現在政治上。畢竟,國家不論大小,都是一票。外交上的支持相當重要的。 

  總體來說,整個歐洲對中國沒有什麽野心,也沒有能觸動中國的實力。雙方的交往都控製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層麵。我們對歐戰略的核心在於要維持英法德三國的戰略平衡。而一旦由於三個方麵的均勢被打破,則意大利的地位將上升,並成為外交的一個重點方向。這是相當關鍵的方向。隻有歐洲穩定了,世界才可能穩定。畢竟,歐洲本身作為幾大力量的交匯點本身情況就比較複雜。而兩次大戰也都是從歐洲開始的。和歐洲搞好關係在近期看來可以獲得經濟和技術上的好處,從中期來看可以獲得和美國較量的一定資本,而從遠期來看又是應付俄羅斯崛起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歐洲也並非不希望中國強大一點,達到製衡美國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提升歐洲地位的作用。對於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我們必須審慎支持,因為事情並非很明朗。最終歸結起來,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互利互惠的戰略合作,最終參與到世界力量大格局的平衡中來。

 

  朝鮮半島篇

  朝鮮半島,這是中國東北方向的大門。中國曆史上的夙敵日本每一次要入侵中國,其首先步驟是控製朝鮮半島。因為失去了朝鮮半島作為其進攻中國的基地,日本這樣一個海洋國家是沒有希望在陸地上和一個曆史悠久的大陸國家抗衡的。也就是說,朝鮮半島始終被日本人認為是侵略中國的橋頭堡。位於中國的東北方向,和俄羅斯接壤,又與日本隔海相望,加上美國勢力的介入,最終導致了朝鮮半島作為世界實力流的一個重要交匯點。實力的交匯點最終體現國家分裂。朝鮮和韓國變成了同民族的兩個國家,共同參加朝鮮半島的力量角逐,使得朝鮮半島地區的國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現在看來,朝鮮半島兩個國家的總體態勢是以韓國居於主導地位。首先,朝鮮在經濟上麵對韓國居於絕對的劣勢。雖然朝鮮由於過於封閉,我們並不能知道其國內生產總值的真實數目,但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至少是朝鮮的十倍。特別是朝鮮,基本上就沒有什麽對外經濟往來,而韓國卻是全球的一個貿易大國。在造船行業,韓國在全球居於特殊重要的地位。由於各個國家和朝鮮經濟上的往來不多,而且朝鮮本身的外交政策過於咄咄逼人,造成朝鮮在世界的政治地位比較低。韓國卻以經濟為先導,通過經濟聯係,把握住國家交往的利益主線,最終取得了較好的國際地位。即使是在眾人最看好朝鮮的陸軍實力上,我也不對朝鮮抱很大的希望。

  雖然朝鮮軍隊員額超過一百萬,但現代戰爭並不是靠兩倍的數量優勢就能夠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我們要注意到,現代軍隊發展方向已經由以前的數量密集型轉變為質量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僅僅靠數量來支撐的軍隊在現代化戰爭中是效能低下的。當然,不能否認朝鮮半島的特殊性,那就是兩個國家的戰略縱深都不大。可是,朝鮮的對手並不是一支戰鬥力低下的部隊。不論是從裝備水平還是從訓練水平上來看,韓國都是要領先於朝鮮的。再加上朝鮮明顯國家實力透支,在戰爭年代的潛力更是要遠遠小於韓國。而韓國的人口幾乎是朝鮮的兩倍,這就更決定了半島本身力量的不對稱性。

  相對於朝鮮半島內部的不對稱性,整個朝鮮半島卻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雖然小的衝突時有發生,但卻沒有演化成大規模的戰爭。而這主要就在於中國、美國、俄羅斯(蘇聯)以及日本四國對於朝鮮半島兩國之間力量的製衡。相對於半島上的兩個國家,這四個國家的實力是高出一籌的。於是,現在對於朝鮮半島形勢走向起決定性作用的國家就不是半島上的兩個國家,而是在朝鮮半島上有重大利益的四個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國家了。正是這四個國家,從整體實力的均衡的角度出發壓製了朝鮮半島的一些小問題,也就扼殺了爆發大衝突的火苗。

  其實,朝鮮半島以前並沒有今天這麽混亂。直到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朝鮮不論和中國關係怎麽樣,都隻不過是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附庸。因為不論是在中國的哪個曆史時期,隻要有政治上的決心,中國可以以全國之力剿滅掉朝鮮。於是,朝鮮從來也沒有在地緣政治上發揮過什麽大的作用。真正有心入侵朝鮮的就隻有日本。畢竟,日本是個不願意屈居人下的國家,他的大陸侵略政策的核心就是要擊敗中國。正像我在上文中所說的那樣,日本除了首先占領朝鮮之外沒有別的什麽辦法可以和中國在亞洲大陸上進行較量。而不論是大化改新之後的日本發動的幹涉朝鮮的戰爭還是豐臣秀吉統治下的日本在明萬曆年間對朝鮮的侵略,最終都在中國的幹預下以失敗告終。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沒有徹底讓日本人死心,反而變本加厲,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略朝鮮的戰爭。終於,中國的衰弱給了日本機會,甲午戰爭之後,朝鮮半島正式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隨後,朝鮮半島就變成了日本人的廉價勞動力來源和資源供應基地,更被日本那些大陸主義者視為日後侵略中國的前進基地。可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失敗,朝鮮半島變成了被解放的土地。本來,這是朝鮮半島人民實現國家的大好機會。可是,兩個超級大國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輕率地把朝鮮半島從北緯38度線劃分,北邊為蘇占區,南邊為美占區。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灌輸進了朝鮮半島人民的心中。最終,38線以北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38線南邊出現了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在蘇聯的暗中慫恿下,1950年,北朝鮮向南朝鮮發動了所謂的統一戰爭。本來,沒有幹涉的話,朝鮮半島可能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經實現了統一。可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和朝鮮半島對於美國的象征意義促使美國做出了幹涉朝鮮半島內戰的決定。於是,戰線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當美國人打到了鴨綠江畔的時候,中國的生存受到了威脅,不得以,剛剛從內戰中解脫出來的新中國又開始了其建國後的第一次戰爭。戰線在中國介入之後又由北向南。但當美國人緩過神來之後,中國和美國殺得勢均力敵。最終,戰線基本上穩定在了38線附近。經過兩年多的打打談談,最後,也就是幾乎在戰爭開始的地方,戰爭結束了。從此,朝鮮半島的分裂就一支沒有結束。到了今天,朝鮮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複雜的國際問題,需要靠六方會談來探討了。

  作為今天生活著的我們,不該再對那場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戰爭指手畫腳了,我們也沒有資格指手畫腳了。戰爭打了,朝鮮戰爭和了,抗美援朝贏了。我們保住了我國東北的大門,保住了國家安全所需要的緩衝的區,使我們國家沒有直接麵對美國人的威脅。那場戰爭打出了中國的國威,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更打出了中國人的士氣。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可以說,當年的戰爭換來的國家安全方麵的長遠意義是要遠遠大於我國在戰爭中的付出的。曆史沒有假設,我們應該把抗沒援朝當作國家的榮耀,而不是對利弊得失的過多糾纏。

  同樣,今天我們麵臨的形勢並不比當年好多少。雖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綜合國力持續增長,我國的可動用力量增加了。可是,我們絕對沒有樂觀的理由,隨著前蘇聯的解體,美國把自己的主要對手鎖定在中國身上。不管我們想不想稱霸,反正美國人的邏輯就是不準你有實力,因為你有實力就威脅到他的地位了。而日本也在以其經濟實力為後盾,試圖阻礙中國經濟之發展,那朝鮮也是一個最好的場所。俄羅斯當然現在還沒有構成主要威脅。但是這並不能排除俄羅斯以後和我國爭奪朝鮮半島主導權的可能。

  至少現在看來,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仍然是中國的利益之所在。從海洋上來說,中國首先要確保的就是衝出第一島鏈,但從陸地上來說,中國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對現存的朝鮮半島上的敵對力量實現陸地上的完全壓製。當然,如果從戰略來看,中國陸軍當然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但是我們現在要做到的是戰術上也要實現絕對壓製。這種絕對壓製首先必須確保朝鮮半島上存在我們力量的延伸。而現在,朝鮮就是我們中國力量的延伸,雖然不是很聽話,雖然不時搞出一些和美國、日本、韓國的摩擦,但是我們卻在現在還不能拋棄他。

  因為隻有朝鮮這個國家存在,我們才可能從戰術上保證緩衝地帶的存在,並最終使我國東北老工業區獲得足夠的安全保障。因為不論朝鮮的國力怎麽衰弱,即使進攻力量不濟,用作防禦還是相當有效果的。畢竟韓國陸軍也不是美國陸軍,而朝鮮半島本身又不怎麽適合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戰。我想,等硬骨頭被啃完了之前,中國軍隊早就到前線了。這樣不僅僅是陸地的安全,還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大我國軍隊的有效作戰範圍。

  特別是現階段看來,朝鮮半島的兩國分裂情況有助於我國在實力不是很強的情況下進行運作。力量的對抗本身也是一種交流。而且那個碰撞的地方還不是我們自己的地方,那自然就讓我們運作的空間變得更大,因而也就更有彈性。彈性是外交運作所最為需要的東西。失去了彈性的外交要不就斷交,要不就戰爭了。由於朝鮮半島的實力體係的分割,其本身的能動性也相對過大。韓國和美國的良好關係的存在決定了朝鮮就必須要自己的靠山。俄羅斯的衰落以及其在歐洲和中亞所受到的巨大壓力使之不可能對朝鮮有多麽大的幫助。於是,這個靠山無疑就隻能是中國了。以中國之實力保住朝鮮尚無太大之困難。不過長此以往仍然不是個辦法。

  至於韓國,現階段的一個重點就是加強和韓國的經濟貿易往來。經濟交往所能帶動的實際利益,遠大於我們大力援助朝鮮所獲得的虛名。最終,物極必反。朝鮮問題上如果再出現越南和阿爾巴尼亞這樣的問題那就說不過去了。同一個石頭上拌三次那就真的是笨了。韓國就不一樣了,他和中國之間沒有以意識形態來界定雙方之間的關係。利益為先導決定了兩國的政治關係的相對穩定性。韓國和朝鮮不一樣。朝鮮在外交過程中有一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傾向。這種傾向的存在使其在外交上的飄忽不定。而且,由於這種飄忽不定,如果我們沒有與韓國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那麽就有可能由此破壞穩定。而韓國則不一樣,韓國更加希望朝鮮半島和平穩定。

  畢竟,韓國現有的經濟建設成果來之不易,韓國人不想出問題。我們就利用韓國的這種心態,也可以很好製衡美國。畢竟,如果韓國沒有同意,美國人很難在朝鮮半島上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從這兩年的情況來看,韓國已經越來越重視和中國的關係。特別是前段時間,韓國國防部甚至提出要和中國加強軍事交流,最少也應提升至對日本關係的程度,即使現在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但已經是一種政治姿態了。這種政治姿態的牽製作用是很大的。我們可以這麽認為,那不僅僅是政治上的牽製,更是為未來雙方發展更深層次的雙邊關係打下良好的基礎。那麽,中國就可以利用這些把韓國拉來一起去製衡日本。

  由於日本入常問題,大多數人都看到了,韓國是堅決反對的立場。韓國外交更多是基於實力政治,由於中國實力的迅速上升,也不排除他倒向中國的可能性。不過,這方麵我們的外交運作就要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比如說,給韓國以現實的好處和安全保障。至於這現實好處可能是經濟上的一些讓步或者政治上的支持。由於韓國和日本本身的矛盾的存在,並不排除他們和日本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由於韓國的海上航道相對日本更加不安全,所以韓國有必要尋求海上庇護。中國的海域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日本總不至於猖狂到跑中國的海域來追逐韓國的貨輪吧。另外,和韓國加強關係本身就可以對朝鮮起到很大的遏製作用。這是中國的選擇多了,同時讓朝鮮認識到自己並不是唯一的選擇的話,我想朝鮮應該會變的聽話一點。

  從更遠期來看,隨著中國實力的日益上升,我們就應該大力推動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這樣就可以把在韓國的美國軍隊擠出去,失去了現實威脅的國家又是中國的鄰國再留有美國軍隊這無疑是自己找事。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上來說,中國和朝鮮半島實在是太近,以至於難以分割他們之間的關係。因此,統一後的朝鮮半島應該會把對中國的關係放在首位。因為那樣才是其國家安全的根本。而統一的主體按現在的情況來看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韓國。不論人口還是實力方麵都是韓國居於很大的優勢地位。隻有韓國來消化朝鮮而不可能是朝鮮來消化韓國。實力政治決定了一個溫和的韓國要比一個衝動的朝鮮更符合我國的利益。

  從整體上來說,統一後的朝鮮半島麵臨著的主要威脅來自日本方向,所以和中國之間的合作就顯得相當重要。到了那個時候,朝鮮半島大國政治的舞台上也就隻剩下了中國和美國能夠起到主導作用。作為美國和韓國之間應當仍然會保持相當的友好關係。我們很難要求統一後的朝鮮采取在中美的地緣政治較量中過多偏向中國的政策。但卻可以追求統一之後的朝鮮和我們在對日問題上采取共同立場。這樣顯然將使日本麵臨更多的牽製,也使打擊日本的難度減小。6000萬人口的統一的朝鮮將成為東亞地區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發揮其在政治上的應有影響。那麽,東亞政治也將重新洗牌,出現中日朝(統)三角。本來,三方實力和關係還有一定不對稱性,但由於美國在幕後抗衡中國考慮而對日本的支持來看,三角的穩定體係也就會形成了。

  這樣的動態平衡下,外交運作去打破平衡是相當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的實力發展來打破東亞地區的平衡,把日本的地緣政治作用最小化,提升統一後的朝鮮的作用。以統一後的朝鮮遏製日本,以減少我國直接需要麵對的戰略方向,減少日本對我國力量的牽製。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我國的力量投入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從經濟上來說,由於現階段的韓國和日本的經濟很大程度的競爭性,我們在朝鮮半島實現統一後可以很大程度上轉移我們可以轉移的經濟往來,在國家政治的主導下實現中國和朝鮮半島的經貿關係的提升。在此同時,將日本經濟邊緣化,削弱日本與我國抗衡的實力,最終在中日的民族較量中完全勝出。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即使統一後的朝鮮哪怕僅僅是采取善意中立的政策,也更利於我國海軍突出重圍,殺開一條走向大洋的血路。

  對於現在各個方麵都很關心的朝核六方會談我們要繼續推動。畢竟,中國是現在還能影響朝鮮的最大力量了。六方會談本身可以增加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發言權,最終提升中國的地緣政治軟實力。這對我國以後在朝鮮半島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而且,六方會談本身加強了中國和美國的交流,促使兩個世界大國進行更廣泛的合作,力圖實現一種鬥爭中合作合作中鬥爭的情形。這種合作中的鬥爭鬥爭中的合作也對於中美關係的和諧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未來世界的兩的實力體係以戰爭的方式進行全麵對決應該是大多數有理智的人所不希望看見的。

  以外交中的鬥爭來獲取利益顯然更利於中國。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必然存在,此時,有了朝鮮半島作為一個競爭的具體體現也有利中國和美國雙方對於競爭焦點的分散,使任何競爭焦點都很難促成雙方的一場全麵戰爭。可是,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朝鮮沒有核武器對我國是有好處的。至少可以減少我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壓力,也有利與朝鮮半島的我穩定。當然,我們也不要過分誇大朝鮮擁有核武器對我們的影響。朝鮮即使有核武器了也沒有進行核戰爭的潛力。因為選擇核戰爭就是選擇了毀滅。 

  對於半島軍事力量的加強我們不要太敏感。這些軍事力量很難被看作是用來對付中國的。因為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一個陸地和中國接壤且沒有什麽戰略縱深的地區是不可能尋求和中國進行戰場上的較量的。可能海空力量還未發揮更大作用之前陸地便已經丟失了。因此,我們更多應該把朝鮮半島的軍事力量的加強看作是一種對日本的牽製。隻有這樣看了,我們在未來的國際較量中才能更灑脫。要把可以利用的力量加以利用,把不需考慮的問題甩掉。這樣才能對國際關係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南亞篇

  中國之西南有一片遼闊的土地,它被喜馬拉雅山係阻擋了和中國的聯係。那個地方曾經是一塊富饒的土地。但直到十九世紀,中國才和他有了比較深的聯係。在此之前,唐僧取經的天竺可能是我們對它最初的印象了。現在的南亞已經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個富饒美麗的土地。他和中國之間也沒有因為喜馬拉雅山的存在就被阻絕交流。今天的南亞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戰略的一個重要的方向。特別由於其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的國際關係很可能會因為它的存在而發生不少的變數。

  南亞現在有七個國家,他們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裏蘭卡和馬爾代夫。有些人至今因為教育的原因以為南亞還存在錫金這個國家。其實,錫金早在很多年之前就被印度實質上吞並了。印度是當今是界上的一個重要國家。他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並正在爭取更高的在政治地位。其積極要求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行列就是為了擴大其影響力。從整體上看,南亞以印度的實力最強。可以說,在南亞這個封閉的體係內,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印度抗衡,甚至可以說除了印度,整個南亞的其他六個國家加一起也不是印度的對手。

  印度現在有一定的工業,農業也還不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IT產業,據稱其產值每18個月就翻一番。巴基斯坦可以被認為是南亞地區的二號強國,也是整個南亞地區唯一一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印度的國家。巴基斯坦也被認為有一定的工業能力,但說他是一個農業國或者更恰當。以並不強盛的國力維持一支超過六十萬的軍隊,可想而知其經濟上的壓力是很大的。我們可以看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經濟實力差距在逐漸加大。孟加拉國幾乎就完全沒有工業,一個純粹的農業大國。軍事實力更多體現在數量上,整個國家處於赤貧狀態。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是一個國家――巴基斯坦。而現在的巴基斯坦是以前的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則是以前的東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在三次印巴戰爭中並肩作戰。可是第三次印巴戰爭,由於印度準備充分,巴基斯坦慘敗,不得不以東巴獨立的結果換取和平。這可以說是對巴基斯坦的極大削弱。至於尼泊爾、不丹、馬爾代夫這三個國家沒有多少實力可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上也看不到有很大的價值。斯裏蘭卡本身陷於內戰中還未抽身,實力也不是很強。我們可以這麽說,南亞政治終究是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為核心,而核心的核心則就是印度了。不論是從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來說,印度都是南亞當之無愧的核心。

  中國與南亞之間首先發生真正的政治問題還是在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時期。由於十九世紀的英國選擇了兩條路對中國進行侵略。一是從東南沿海入侵中國,二是從西南方向入侵中國。其東南沿海入侵路線相對來說是比較順利的。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就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獲得著越來越多的利益。可是,從西南的入侵相對就不是那麽順利了。可以說,英國人嚐試了很多次,想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但卻從來沒有得到過成功。可是,隨著中國的日益衰弱,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控製也就越來越弱。

  終於,英國人抓住了一個小小的機會,麥克馬洪爵士以支持西藏獨立為條件和西藏地方政府簽定了一個《西姆拉條約》,劃出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雖然這條線在曆史上從來沒有被任何一屆中國政府所接受,但是卻由於中國的積弱,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沒有哪一屆政府去真正維護過自己的權益。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1962年,獨立後印度的蠶食政策已經很出格了。於是,為了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中國發動了自衛還擊戰爭。戰爭勝利了,也算獲得了一些實際利益,可問題卻遠沒有解決。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問題仍然存在,成為中印關係的一個重要的結。

  今天看來,當年的蒙巴頓方案雖然是帝國主義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種野蠻手段。但正是這種野蠻手段避免了中國的南麵出現一個更為強大的印度帝國。這樣統一的印度對中國的地緣政治運作將極為不利。畢竟,實力版塊越多運作的彈性空間才能越大,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成立的。而在南亞,這也是成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鬥爭無疑提升了中國在南亞地區的地位。

  印度,其無疑將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上占據一個重要的地位。畢竟,現在的印度無論從人口上還是從經濟體規模上來看都是相當可觀的。現在的印度就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了。因此,我們不希望在南亞地區出現印度這樣一個敵人。當然,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永遠的敵人,隻有利益才是衡量國家間關係的準繩。不論從哪個角度上來看,中國和印度都是有合作前景的。中印之間的問題最突出體現在領土問題上。不過現在看來,這個問題在向好的方麵發展中,我們也應該相信國家可以在這些問題上比較好的處理掉。

  總體看來,領土問題是不可能拖太久的,雙方領導人都認識到了,領土問題現在對雙方的外交關係的影響相當大。有很多人預測中國和印度將競爭二十一世紀世界的主導權。其實,這也是一種對印度不了解的表現。而有些印度人也這樣認為,那就是因為他們也不了解中國。從總體上來看,中國和印度的實力其實是層次上的差別。在此,我不得不提到印度的IT產業和整個國家的工業體係問題上來。 

  IT業作為印度經濟的明星產業,被世界各國極為看好。從個人了解的情況上來看,印度的IT產業生產的主要是低端的產品。印度的IT產業中的民族工業自身研發能力不強,靠的是對別人的一種簡單複製上。為了表現出印度經濟的活力,印度政府也大打IT牌,在全世界範圍內宣揚其IT產業的強大。於是,出現了這樣一種怪現象。國家的導向能力並沒有均衡地被投入到整個工業體係中去,而是主導作用發揮在IT產業上。盲目的重複投資造就了一種投入密集型的增長模式。而這種增長模式的實質就是為了一個招牌產業,甚至可以說是個麵子工程而犧牲掉了整個民族工業的均衡發展。

  這樣做看起來的確很風光,很多人都覺得,印度這樣一個國家能夠在IT這樣一個新興的工業領域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並且發展如此迅速的確是難能可貴。可惜的是,印度人自己竟然也陷入了這樣的思維之中。對於自己的IT產業的發展沾沾自喜。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投入和產出比的不合理以及盲目投入對以後印度經濟的巨大危害。一天,一旦IT泡沫消失,這對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是多麽大的打擊呀。更為重要的事情就是,IT也可以說更多的是個軟件工業。軟件工業的低端過度發展無疑對硬件工業有很大的負麵影響。這種負麵的影響已經根植於印度經濟係統之中。

  未來的經濟也是個係統產業。硬件的落後必然導致為軟件服務的硬件也開始相對落後,最終拖軟件的後退,影響到真個民族工業的發展。我們中國也可以抓住印度軟件方麵自大的情緒,適量進口印度的低端軟件,讓他產生誤判。印度這個國家由於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在這些問題上的戰略誤判就並不奇怪。一個民族文化有重大缺失的國家在政治上是不會顯得很成熟的。特別是印度這樣的國家,他懷有深重的複仇意願,對於強大的渴望到達了極端的程度,因而整個民族急功近利,沒有長遠的政治運作。

  總喜歡在麵子上占上風。由此而一直把中國視作其對比的對象,對於讓中國在某方麵對其有了依賴(當然,不是真的)肯定會大書特書。這樣的結果是很嚴重的。印度將為此沸騰,從而對於要獲得選民的印度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導致政府在錯誤的方向上不得不一錯再錯。而事實上,印度卻已經在工業體係上出現重大缺失,最終導致國家工業的綜合競爭力低下。(嗬嗬,多的就不說了,具體的打擊手段雖有思路了,但是是秘密哦!)極端的民族主義的問題在印度身上就很明顯體現出來了。

  不僅僅是IT產業顯示了印度整個工業體係的完整性缺式問題,更多的信息都告訴我們,印度的工業實際上根本就不能與中國的工業相提並論。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印度的美圓國內生產總值是中國的一半,購買力也似乎是中國的一半。那麽這樣看來,印度的工業生產能力就應該已經達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的水平了。但是,從現實中我們看不到這點。因為印度的工業生產量和我們的差距絕對不是二分之一這麽簡單,少說也是個四分之三,如果更不負責任地說,印度的工業能力可能隻到了中國的六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

  僅僅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到,印度的國家綜合競爭能力還遠遠沒有達到要和中國列入統一等級的地步。從其他方麵上來說也是這樣,無論是基礎設施的建造還是進出口貿易額,我們都不能體會到強大的印度工業的影響。而我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已經切實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崛起的影響。就這,也可以說明,印度人和中國較量的日子還遠呢,而且,由於印度本身發展戰略的一係列失誤,印度和中國的實力差距沒有縮小,反而在放大中。這樣的情況本身就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和印度之間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實力層次並不在一個檔次的國家可以有競爭,但合作就更符合雙方之間的關係。我們和印度也沒有什麽血海深仇。所以,合作完全是有感情基礎的。加上客觀實力條件對比的符合,中國和印度是完全可以實現戰略上的合作的。

  首先,印度和中國都有自己的海洋夢想。中國是太平洋,印度是印度洋。可是,中國在首先關注太平洋的同時又必須注意到印度洋。畢竟,我們中國石油進口的很大比重來自中東地區。所以,我們要對印度洋有一定的實力存在。但我們的主要突擊方向應該是太平洋,畢竟,美國才是我國在二十一世紀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印度控製印度洋的決心很大程度上就將要挑戰美國在印度洋的控製權,這樣也就威脅到美國的利益了。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印度可以起到遏製中國的作用,但其戰略價值本身還沒有印度洋的控製權大。

  因此,印度和美國之間也是有矛盾的。而且,從印度人的心態出發,印度想挑戰的不僅僅是中國,也有美國。而且挑戰中國主要是經濟上,至多也就是陸地上。當經濟上挑戰有一定難度,而陸地上幾乎沒有勝算的情況下,選擇美國海軍力量相對薄弱的印度洋實現對印度生存空間的拓展就變得合乎邏輯了。而美國在改善和印度關係的同時改善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就帶有牽製印度的意圖,實際上也是一個美印印度洋衝突的前兆。那麽,印度和美國之間的競爭本身就對我國的戰略控製有相當的好處。而中國在西太平洋對美國海權的挑戰自然是對印度的壓力的一種分擔。

  那麽,雙方的行動將是共同對美國的全球製海權發起的一次挑戰。可以認為,這種挑戰的規模是空前的,而且還不比冷戰時期前蘇聯的挑戰。畢竟,那個時候,還有北約盟國的幫助。現在可就隻能靠美國人自己來解決問題了。即使印度的造艦技術和產量比之中國都遠遠不如,但是印度人卻是舍得花錢的。我想,有這種決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對美國在印度洋的海權形成一定的衝擊吧。於是,中國和印度的一個共同利益就體現出來了。

  另外,中國和印度都是發展中國家。他們都是希望做發展中國家的領袖的。他們都有帶領發展中國家挑戰工業化國家的欲望。那麽,誰也沒有規定發展中國家隻有一個領袖吧。還有就是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和中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必然會增加。這樣,雙方也能實現很大長度上的經濟上的互利。同時,印度也需要中國來調和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使得他獲得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環境。其實,印度人也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巴基斯坦的對抗消耗了印度很多的實力。中國對巴基斯坦的影響印度還是知道的。而中國也需要印度在藏獨問題上的支持。這樣,雙方的合作基礎就顯得完全具備了。我們在這些問題上實現合作的前景相當廣闊。

  同時,我們對印度也要有足夠的警惕。我們知道,印度人一直也沒有忘記掉1962年的那次失敗。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在那場戰爭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且,印度自己對自身實力的誤判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推波助瀾導致印度也有可能走上一條和中國對抗的道路。這些年來,印度一直在瘋狂購買武器而不是技術。這可以看出,印度是在超前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這種超前的發展是以犧牲自己軍事技術發展潛力為代價的。當然,如果從印度人的角度來說,這可能也是國防力量發展的要求了。也許我們認為我們不會主動找印度人的麻煩,但印度人卻不這麽認為吧。(他們倒是對《孫子兵法》中的“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學的比較好了。)他們的力量實際上對我國相對力量薄弱的西南邊陲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可是,我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主要鬥爭方向無疑是在東方和東南方以及南方。因此,我們要合理利用巴基斯坦這個南亞的重要棋子。 

  巴基斯坦和我國的友好關係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和別的盟友關係一樣,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係也是基於利益而存在的。首先可以是這麽說吧。中國就一直需要一個牽製印度的國家,而巴基斯坦也一直需要一個能夠迅速有力幫助自己的國家。於是,中國和巴基斯坦自然就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今天看來,雖然巴基斯坦經濟實力不是很強,但畢竟還擁有南亞地區唯一可以和印度抗衡的軍事力量。對於巴基斯坦的軍事量力,我們要在相當程度上支持其加強。不管怎麽樣,巴基斯坦的存在無疑讓印度的主要精力不在中國方向,並且有利於實現中國和印度的合作戰略。因為巴基斯坦的存在標誌著印度要想從陸地上走出去難度是很大的。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得出結論,印度會把力量投入壓力小的印度洋地區。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能源戰略也促使我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巴基斯坦可以說也是一條伊朗能源進入中國的路上通道。能源問題是我國二十一世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我們的很多問題在符合國家大戰略的前提下是以能源為先導的。而且,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關係還可以使我們在中亞地區的發言權變得更多――這可是間接的,沒有把自己推上風口浪尖。同時,出於一定程度上印度洋存在的考慮,巴基斯坦也是必要的朋友。

  這樣,總使得印度對印度洋不一定擁有絕對的主導權。這種結果本身就有利於政治鬥爭。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巴基斯坦本身也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其經濟發展也是有潛力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周邊地區應該是會被帶動的,那麽中國和巴基斯坦的經濟貿易往來就可以得到實質性提升。這樣也有利於長期的合作。畢竟,一個沒有實力的巴基斯坦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相信中國和巴基斯坦隨著在很多方麵的國家利益的綁定,也將實現更加有成效的合作。

  至於孟加拉國的作用要小的多,但也不可忽視,利益本質的要求就是要將利益最大化。所以既然孟加拉國有利益,我們就要把握住。當然,實際上和孟加拉國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也和巴基斯坦是一個邏輯。但投入和產出都相對要小很多。至於斯裏蘭卡,我們的政策指導就要看國家的戰略取向了。 如果武裝力量要走出國門,那斯裏蘭卡就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性基地。但如果不是,那麽斯裏蘭卡的作用就輕微了。這方麵,不想做無謂的猜測,請大家理解。

  總體上來說,南亞局勢也應該被塑造成三角關係。印度為南亞實力體係中的最強角。而巴基斯坦為首的其他南亞國家為較強角。然後中國在南亞的存在力量為弱角。雖然是弱角,但卻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吧。中國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國家政策,使自己在南亞地區的存在力量按我們要求變化,更有利於保持動態平衡。平衡不被打破的南亞是對中國最為有利的情形。同時不得不注意到,南亞地區作為核武器的擁有地區,我們必須發現其對我國國家戰略的影響,但也不要神化其作用。要知道,武器終究隻是死的,人的能動性的注入才能最大限度加強武器效能。核武器也不能脫離這條規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