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萬點金麟] 國家戰略:中國崛起之全球戰略考量 (二)

(2008-10-25 22:37:02) 下一個
日本篇

  在世界的東方,有兩個國家曾經先後主導東亞,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
  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就是日本。可以這麽說,亞洲第一的寶座隻有一個,不是中國就是日本(嘿嘿,個人當然很傾向中國)。如果說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崛起必須要超越的對手是美國的話,日本就是我們國家在亞洲範圍內崛起必須跨越的障礙。

  在此,我們必須要重視日本。雖然日本不比美國,美國才是最有實力威脅我國的國家,但是,我們要看清楚,日本才是威脅我國的意圖最為強烈的國家。他雖然不能單獨對中國進行結構性打擊,卻可以聯合大國共同對中國進行戰爭。從曆史上來看,日本和我們多次交手。唐朝的白村江戰役,元朝的征日,明代的抗倭,還有就是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特別是在近代,日本經曆了明治維新,就把中國做為其侵略的第一目標。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日本成為了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南京大***的超過30萬人的死難,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的3500萬人的死難。一樁樁,一件件,都是血海深仇。而恰恰他又是有著較為強大實力的國家。因此,我們不得不重視他。

  日本是當今世界按美圓匯率計算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擁有世界第二的軍費支出,而且正在試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其實,不論日本是否人常,其經濟實力決定了其必然將在政治方麵發揮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正視日本的實力。不要偏激,那對我們自己是沒有什麽好處的。我們要做的是發現日本的弱點,並戰勝之。我們的仇恨更多應該成為我們的生產力和戰鬥力。中國和日本之間有著比較深的曆史矛盾。外交上,中國和日本之間被稱為一衣帶水,可有些人卻在私下說是“一衣帶血”。的確,中國和日本之間有過不堪回首的戰爭往事。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中國的學生,但是就是這個學生,卻屢次認為自己超過了老師,而試圖挑戰他的老師。

  也許有人會說,看看法德,自三十年戰爭之後先後有七年戰爭、拿破侖戰爭、普法戰爭、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法德之間的曆史積怨並不比中日少。可是法德卻早已實現曆史和解,並且共同支撐歐洲的天空,被稱為老歐洲的軸心。在這些人眼裏,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曆史矛盾也應該可以遵循法德模式,實現曆史性和解,在亞洲發揮軸心的作用 。當然,這從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現實並不是理論,他不會因為某個人的主觀意誌而改變。首先,德國並沒有像日本***中國人一樣去***法國人,他們之間的交戰更多的是一種騎士戰爭,隻是一種實力的碰撞,並非帶有要完全讓哪個民族被抹去的目的。

  其次,德國人在二戰之後不斷進行反思,對二戰的罪行進行反思,日本人卻從來沒有這麽做。他們沒有在戰敗之後正視其侵略曆史,反而在不斷美化侵略,甚至否定他曾經侵略的曆史。從日本修改教科書的事件上可以看出,軍國主義是否複活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需要討論的僅僅是軍國主義什麽時候完全複活,複活到什麽程度而已。島國民族的劣根性就在於此,狹隘的民族觀似乎變得難以逾越了。 

  中華民族是個寬容的民族,但寬容也是有限度的。我們的寬容是建立在日本對曆史的認同的基礎上的,單方麵的寬容無疑是縱容侵略。我們已經被侵略過了,所以我們的民族不認同現在的日本是完全有理由的。隨著日本右翼勢力的日益強大,溫和的聲音幾乎不見了。這和二戰之前是何等地相似呀。我們的民族也日益感到了危機的到來。和平年代國防建設的動力就是憂患意識。我們國家在一些地區的反日活動隻是憂患意識的體現。一個沒有憂患意識的民族是注定要被侵略的,一支沒有憂患意識的軍隊是注定要被消滅的。

  我們對人民的反日活動也應該辨證地來看,一方麵,這些活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日關係,但另一個方麵,我們的反日活動也體現了一個民族對於危機的憂患意識。難道一定要到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們才能去反對某個國家的侵略行徑,而在和平年代我們對他們的一種侵略傾向不能以這種非暴力的形式進行提醒?可以這麽說,如果日本繼續對於戰爭罪行進行否認,那麽中國的反日情緒是難以平複的,中日關係也就堪憂了。 

  現在的中日關係已經可以說是自複交以來以來的最低穀,而且中日關係還在降溫。由於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和東海油氣資源開發問題上的無理取鬧,這種趨勢是很難短時間改變的。而恰恰在這個時候,日本向聯合國提出了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這讓中國人民幾乎難以接受。一個還沒有正視曆史的國家怎麽會有資格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呢?中國政府自然就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表態支持日本。就因為這,日本變得更加趨於瘋狂。他開始不斷地挑釁。先是提出釣魚島收歸國有,後又向中國發出類似最後通牒式的文件,要求中國停止在東海的一切油氣勘探工作,以及搞參拜,而現在,卻有明確美國協防台灣海峽。這無異於在本已緊張的中日關係上火上澆油。這也無怪乎在中國國內出現大範圍的反日情緒了。日本人首先已經把獲得理解的途徑堵死了。

  其實,中國人是比較容易滿足的,隻要日本願意承認其侵略曆史,中國和日本的和解也就要到來了。但中國人也是不容易屈服的,如果連侵略曆史都不承認,我們中國人可能認同日本在世界發揮更大作用的要求嗎?而且日本人竟然老是用停止對華援助來威脅中國。實際上,可以負責任地說,中國人不怕!日圓貸款對中國是年三十的兔子,有它過年,沒它也過年。但日本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可能忘記了,日圓貸款是要還的,而且平均一年才10個億美圓。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它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記。日本用停止對華援助來說事,結果隻能是挑動了中國人自尊的神經。

  日本並沒有美國那麽強,所以他的弱點也較美國多,更較美國明顯。
  日本的根源問題就是其島國民族劣根性。日本人的島國性質顯得比英國更加明顯。島國民族最容易出海盜。這個海盜是個什麽心態呢?他們常年在海上遊蕩,搶劫貨物,然後把人殺掉,把船燒掉。這種模式純粹是冒險行為。因為這種模式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敗的。一次失敗就可以把自己完全葬送掉的。那麽,我們看看日本的海盜式賭徒行為吧。

  發生在唐代的白鬆江戰役可以說是日本第一次大陸冒險主義政策的實施。那個時候的日本還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國。當時,朝鮮存在三個國家,即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其中,高句麗是最強的,老是打擊新羅和百濟。於是,百濟和新羅分別在區外尋找了保護國。百濟的選擇是倭國,而新羅選擇了唐帝國。日本當時之是一個小小的島國,在經曆了大化改新之後的日本並沒有對直觀的了解,可以說是知己不知彼。在這樣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軍隊派上朝鮮半島顯然並不是一個合理的舉動。當時的大唐帝國幾乎是擁有無限的人力和物理,但日本並不知道這些。

  他們隻覺得這是他們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的一個好機會。於是便借口百濟求援出兵朝鮮半島。但是,這樣的盲目出兵顯然對日本本身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最後不出所料,百濟被滅,日本的冒險行動第一次失敗了。他不得不臣服於大唐帝國。於是來唐的日本遣使就多起來了。東亞的力量格局也形成了以大唐帝國為中心的結果。此時的日本在整體實力上肯定是沒有辦法與中國對抗的,這無異是在飛蛾撲火。 

  日本在此之後的很長時間裏沒有試圖再次挑戰中國。
  但是到了明朝,日本又再次試圖進行大陸擴張主義。倭寇在中國東南沿海肆意燒殺搶掠,這還是小。更重要的是,日本在豐臣秀吉時代選擇了入侵朝鮮。這時候的朝鮮就是一個微縮中國。作為明帝國的屬國,大明天子不可能輕易把這個屬國就給了日本。於是,豐臣秀吉本身就選擇了和大明的對抗。可是,他再次忽視了力量對比的巨大懸殊。此時的明帝國雖然不說強得很,但怎麽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是一個小小的日本就可以輕易將其的根基催垮的。日本人隻是簡單地認為明帝國是一個已經沒落的帝國。

  而盯著入侵大陸的第一個目標――朝鮮。
  這隻能說明日本人在這樣的關乎國家命運的事情上過於草率,根本也沒有經過周全的考慮,僅僅是以自己的戰略為出發點,而全然不顧及到對手的力量。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也貫穿於日本的對外政策中。或許海盜本來就就是這樣的心態,他並不知道對手是怎樣,他隻知道看到了目標就去打劫。這種想法是多麽可笑,也正是這中思維,即使是日本的豐臣秀吉這樣的一代梟雄也沒有能夠超脫這種邏輯。 

  當然,我們還有一次記憶最深刻的失敗,那就是中日甲午戰爭。
  這是一場以偷襲開始的戰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中國和日本都經曆了一些變化,但我們的變化相對小一點。日本的明治維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日本國家的現代化。可以說,明治維新是自上而下的。那是一次體製上的根本變革,雖然沒有完全鏟除日本的封建製度,但卻給資本主義的發展亮了綠燈。中國則不同。中國采取的變革沒有能夠也不敢出動封建統治的根基,那僅僅是一次形式上的變革,沒有深化到內容層麵上。僵化的封建官僚體製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更不是誰想觸動就能觸動的。每一次的改革企圖最後都在腥風血雨中失敗。一次又一次血流成河。於是,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日本開始趕上來了。但中國並不是沒有力量。

  可以說,日本人當時的決定仍然是很冒險的。可是日本就是一個冒險的民族,麵對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他沒有表現出畏懼,而選擇了直麵。不過這次日本人成功了。一次戰爭,把日本在亞洲的最可怕的對手打得不知所措。可是,這次戰爭雖然造就了日本的崛起,同時也加速了日本的冒險行動。日本人在十年之後,挑起了日俄戰爭,對俄國的遠東利益提出了挑戰。 這是日本第一次公然挑戰列強。俄羅斯帝國,土地麵積是如此的龐大,在任何一個國家麵前都顯得像一個巨人。而日本沒有多管這些,他選擇了戰爭。開戰首先消滅俄國的遠東艦隊,這是一個大膽的行動。俄國人不得不調集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來亞洲增援。

  隨後,在對馬海戰中,日本海軍史上最重要的任務,東鄉平八郎海軍元帥(當時還不是)的正確指揮――實際上一個巨大的冒險――在俄國艦隊的炮口之下進行轉向。這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人很難作出的決定,可日本人就是能夠做到。可以說,對馬海戰是日本曆史上真正的國運之賭,如果輸掉戰爭,日本這個國家可能就失去了繼續前進的任何可能。可就因為那是日本人,他們敢於冒這樣的風險。戰敗的結果可以說是相當嚴重的。當時的國際社會並沒有形成現代文明觀,而俄國人更是以獲得土地為樂趣。看看蘇聯在二戰勝利後的做法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當時如果俄羅斯獲勝,日本的代價是多麽慘重。但海盜就是海盜,俄羅斯這條運轉不靈的船也叫他們給燒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倒沒有怎麽體現出日本的冒險主義。
  因為從政治版圖上來說,同盟國靠的就是陸軍,而他們離日本太遠,幫不了日本什麽。一旦和同盟國開戰,結果是很嚴重的,不列顛的海軍相信是足夠強大的。這說明了日本在實力相差過大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選擇冒險的。可是,在一戰中的正確站隊讓日本有點忘乎所以了。隨著軍國主義勢力的上升,日本也感覺到了他可能要靠戰爭來轉移經濟危機。這次,日本仍然沒有什麽猶豫,他選擇了軸心國。於是,不得不做出的決斷――挑戰美國。當然,日本人也深知,自己的戰爭實力和戰爭潛力都是不能與美國比肩的。於是,他又用上了偷襲了。珍珠港一役,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戰列艦四沉四傷。的確,短期內增加了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可惜,美國的戰爭能力之強讓日本始料不及呀。想想那是一種怎樣的工業能力。短短的時間裏,美國人造出了50條“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和25條“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日本人這一次的確低估了美國的能力了,但卻沒有給他們後悔的機會了。戰爭的結果早在開戰時已經決定了。

  日本人就真的那麽看不清力量對比嗎?他們又為什麽那麽喜歡冒險呢?
  這就是島國呀,大陸情結以及海盜精神的結合。他們追求最大的收益。他們害怕被孤立。島國封閉了就沒有多少前途了。這就和一些人炒期貨一樣。風險大收益也大。日本這種冒險主義我們是必須遏製的。我們要知道,和日本交戰是很多敵對勢力願意看到的。大家不要憑一時之快。老是高聲呼喊消滅日本是沒有用的。冷靜是國家崛起過程中最需要的東西。因此,至少在短期和中期我們要避免和日本交戰。海盜雖然亂來,但是在有種情況下卻不會亂來,那就是他發現了對方是一條軍艦時。海盜其實是懦弱的,隻能欺負民船。他們的內心實際上是承受不了失敗的。這又引出了日本的另外一個心理弱點。

  為什麽日本一直都沒有敢於很明確而持久承認其侵略曆史。
  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日本這個民族的脆弱本質。他對於失敗十分忌諱,而且更害怕掛上了侵略的失敗。因為日本這個國家實在沒有多少本錢,失敗一次那絕對不會像勾踐那麽簡單,隻要十年生聚。因此,我們和日本不打則已,一旦爆發了戰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狠狠的打,打得日本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不敢斜視西方。這又得聯係到日本的國情。的確,作為一個海島國家,要失敗的前提至少也要海洋上失敗了,而海洋上失敗了之後就意味著自己的生命線被別人控製了。對日本來說,失去海洋和被舉國侵占的區別不大。都是生存權的基本喪失。因此,日本賴以生存的海軍是我們打壓的重點,隻有讓日本人感覺到他們海上不安全了,他們才會理智些。

  對於日本,我們國家不要有任何的恐懼,日本這個民族也不值得我們恐懼。
  他們沒有長遠的戰略,總是按照當時的狀況而不作全麵分析就決定。這樣的策略隻能導致他一次又一次陷入危機。就像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說的,中國是大國,所以中國必將戰勝日本。而且我們還正在由大國向強國轉化,到我們變成一個大強國的時候,我們對日本就將占有壓倒優勢。

  由於日本的那種衝動和戰略上的誤判概率之大。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選擇,那就是借力打力。這個力是什麽呢?很多,美國、韓國、朝鮮、俄羅斯都是我們可以借的“力”。首先是美國,美國和日本的矛盾不可說是不深。可以說,日本一直就把美國作為其排行第二的對手。畢竟,從日本的地理位置來看,日本的真正成為世界級強權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日本必須獲得太平洋的控製權,這顯然與美國有很大的衝突。日本人當然也認識到了這樣一點,所以才偷襲珍珠港,試圖顛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權。美國人自然也不會傻,他也知道,中國怎麽說還是一個以陸權為主的國家,即使崛起之後也不會全麵奪取美國的優勢。

  但日本全不一樣了,一旦日本獲得霸權,其必將全方位挑戰美國,特別是在海權上,日本必將謀求絕對優勢(雖然這幾乎不可能,但日本人心裏就是這樣想的)。這自然是美國所不能允許的。所以,在這方麵,我們還是可以和美國達成默契的。關於韓國和朝鮮對日本的作用,我不用說得很詳細了。朝鮮半島在曆史上多次受到日本的威脅,特別是近代,日本長期占據朝鮮半島。因此,不論是半島的哪一個國家,都對日本沒有好感,更不希望日本強大。獨島問題就是日本和韓國之間的契子,隨時可能引發更大的矛盾。另外,日本政府的運做也不是很靈活,一個很淺顯的原因就是日本右翼勢力非常強大。

  在日本政府那樣的體製下,首相不得不顧及到國內的支持率。因此,我們可以想象,我們隻要抓住時機大力地抨擊日本首腦包括參拜靖國神社在內的一係列不承認侵略曆史的行為,就可以獲得朝鮮和韓國的足夠支持。至於俄羅斯,不僅是北方四島問題還沒有解決,還有更多的曆史矛盾沉澱著。這些問題現在的確不是很明顯,但以後都將顯現出來。而且,俄羅斯是中國遏製日本的一個重要國家。其實,隻要中美俄三大國的地位沒有決定性的變化,日本就很難從這個夾縫中崛起。當然,我並是鼓勵挑起他們之間的戰爭(當然,這也是一種手段,但風險不小),隻是希望形成一定的力量牽製。日本至今也沒有找到同時平衡美中俄的辦法,這是一個對我們來說不錯的事情,我們也必須加以利用。

  日本的一個很大弱點就是他們的經濟很需要我們,而我們對他們的需要則顯得不是很明顯了。我們不從雙方生產的東西上來分析,因為這樣顯得片麵了。我們就看兩個市場的走勢。日本市場由於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已經趨於飽和了,而中國市場則還在持續的擴大中。也就是說,日本市場以後能為我們提供的可頂是要小於我方市場能為日本提供的東西,光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市場對於日本的重要性。我想,隻要我國堅定地走下去,我們的經濟牌就會對日本起作用。

  對於日本的不承認戰爭罪行的言行,我們可以利用,甚至可以這麽說,我們並不急於要求他承認戰爭罪行,因為這對我國遂行國家戰略是有相當的好處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日本和德國一樣都是二戰的策源地之一,罪行也沒有什麽決定性的區別,為什麽日本就一直沒有受到國際社會類似德國的尊重呢?結果導致日本的政治外交隻能變成金錢外交。這也是和日本人的短視分不開的。可以這麽說,戰敗後的國家有兩種選擇。一是向勝利國挑戰,為執行和平的過程製造麻煩,希望其知難而退;二是與戰勝國合作,同時設法恢複本身的實力,以待東山再起。這兩種策略都有不消的風險。如果選擇了前種方法,也就意味著將在虛弱的時候挑戰勝利的國家。如果選擇了後種方法,那合作可能打擊民心。可是不管選擇哪一種,千萬不要兩者都選,而是要有區別地選擇。日本恰恰選擇了兩種。他對美國采取了第二種方案,而對中國選擇了第一種方案。

  顯然,這造成了中國對他仇恨日升而日本本身民心也受到打擊,同時美國還沒有能夠對日本放心。這就已經是一個大大的敗筆了。而一直不承認戰爭罪行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日本在國家社會上,當直接麵對中國時是很難抬起頭來的。雖然日本政府不願意承認侵華曆史,但這畢竟是事實,所以日本人是永遠會心虛的。中國就可以靠著這一點不斷打壓日本。把和日本的問題都和曆史問題掛鉤。美國人不是習慣了把中國的問題都和人權的問題掛鉤嗎,我們為什麽就不能不把日本問題都和侵略曆史的問題掛鉤呢。這是很正常的邏輯。讓日本人的良心窄不停給我們在很多問題上謀取利益。這是很致命的一個外交手段。我們看到,德國人能夠不為凡爾塞和約付出足夠的代價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戰實際上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利益爭奪戰,沒有正義和邪惡之分。

  於是,戰勝國覺得讓德國簽定下那麽苛嚴的協議似乎過分。於是,史特瑞斯――或許是德國曆史上最接近俾斯麥的外交家憑借著戰勝國的一種理虧心態不斷施壓,最終使德國因一戰造成的損失變得最小了。為什麽日本的政府官員於中國的官員會麵總是沒有什麽精神,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精神上的債務,最終影響了日本官員的心態。精神上的壓力對事態的影響可是不可讓人小視的。對於日本人這麽大的短視,我們怎麽能不加以利用呢,那就有點對不起自己了。

 

  俄國篇

  俄羅斯,我們北方的一頭熊,一隻有著相當強占有欲望的北極熊。
  在曆史上,他的國體的幾度變更並沒有影響到他的侵略本性。於是,他的侵略欲望不可避免的要和中國的利益掛鉤。作為一個有著世界影響的大國,俄羅斯在我國的崛起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俄羅斯的土地麵積是大得讓人覺得恐懼。西邊連接著歐洲的中心,東邊到了太平洋,北麵是北冰洋了,而南麵也到了黑海和外高加索。這樣一個帝國,曾經靠他的土地吞噬了多少野心家的帝國之夢。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敗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失意,法蘭西皇帝拿破侖,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這一個個在曆史車輪上留下濃重筆墨的著名人物都敗在了俄國人手上。俄國就像一個黑洞一樣,把一個又一個帝國崛起的夢想給撕碎了。的確啊,俄國太大,他土地大,潛力大,民族主義的市場更大。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俄羅斯人由超級大國變成了一個區域性大國。或許,對於美國來說,他可怕的東西也就是那些似乎安全性不是很高的核武器了和那深不可測的潛力了。雖然如此,我們可不是美國,我們要正視俄羅斯的實力。

  俄羅斯人現在是有很強的失落感的,畢竟,從超級大國變成了地區大國的滋味不是讓人很好受。而且,從現在的國際局勢上來看,未來最有希望替代前蘇聯地位的國家就是他的南方鄰居。其實俄羅斯人也很矛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俄羅斯的衰弱和中國的崛起都是既成事實了,俄羅斯人短期內是不能撼動這個事實的。由於美國在冷戰之後仍然沒有放棄冷戰思維,繼續對俄羅斯實施遏製戰略,所以俄羅斯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北約的東擴已經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了。連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這樣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已經倒向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自然讓俄羅斯人覺得日子很不好過了。

  隨著顏色革命的發生,烏克蘭,格魯吉亞和吉爾吉斯斯坦都有了很大的離心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明智選擇自然是把主要的精力拿來對付美國對自己本來已經不大的殘留勢力範圍進行滲透。而中國方向,則可以作為俄羅斯的一個戰略後方。可是從長期來看,隨著俄羅斯實力的恢複,雙方必然要在一些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形成衝突。同時,雙方在領土問題上仍然是糾纏不清的。這一點值得引起人們的注意。尤其是某些中國人老是喜歡公開談收複遠東的話題,導致俄羅斯人對我們的戒心長期沒有消除,這也成為中俄關係的一道坎。

  讚成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發展友好關係,但也不否認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中國和俄羅斯交手的話那就必須快,而且見好就收。否則,我們的實力也很可能會被俄羅斯人消磨掉。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俄羅斯曆史上吞噬掉幾個帝國美夢的例子吧。

  古斯塔夫二世,這個瑞典曆史上的有為之君是在俄羅斯手上失去了壯大瑞典實力的機會的。當年,古斯塔夫在剛剛開始的幾次戰役中消滅了大量俄羅斯軍隊。當時,俄羅斯人已經準備認輸了。可是,古斯塔夫發生了誤判,他以為可以到俄羅斯身上拿到更多。但事實上,俄羅斯人不竭的人力讓瑞典人幾乎沒有任何獲得勝利的希望了。一批又一批的部隊來到了戰場,最後,瑞典人不支倒下了。如果當時古斯塔夫能夠接受俄羅斯的提議的話,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將使瑞典成為歐洲的一個重要國家,而不是最後分成裂,成了幾個小國家,誰在歐洲也沒有決定性的發言權。

  拿破侖.波拿巴,法蘭西的皇帝,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的戰神。他當年幾乎是戰無不勝的,他其實也沒有在戰場上輸掉過戰爭。意大利戰役、馬侖哥戰役、奧斯特裏茨三皇會戰、耶拿戰役、弗裏德蘭戰役、阿斯佩恩戰役、瓦格拉姆戰役,這些輝煌的光環卻永遠掩飾不了莫斯科嚴冬下的失敗。甚至在莫斯科城前的博羅季諾戰役也不行!雖然俄羅斯人根本就沒有在正麵戰場中打贏過拿破侖,但俄羅斯的天氣卻輕易地擊敗了拿破侖。俄羅斯人的韌性又一次清晰地體現出來了。沙皇並不是沒有求和,隻不過拿破侖覺得俄羅斯是自己徹底控製歐洲的最後一個障礙了。他要徹底擊敗俄羅斯帝國。可是,他們有擊敗俄羅斯帝國,卻自己終於被俄羅斯帝國給吞噬了。

  阿道夫.希特勒――這個法西斯狂人,曾經可以說是大半個歐洲的統治者。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德國人的力量的強大,但也不能不提他在二戰之前和二戰前期的正確決策。他獨到的戰略眼光(或許是蒙的,或許是分析的)讓德國在二戰的前期走得十分順利。進軍萊茵區,才三個營就嚇住了百萬法國軍隊。希特勒的將領都是錯的,隻有希特勒本人是對的。 然後是吞並奧地利,自己的祖國就被那樣的並到了德國,沒有什麽反對之聲。然後是捷克,似乎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阻力,但卻不是什麽大的問題,不僅僅通過《慕尼黑協議》把蘇台德地區弄到了手上,甚至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也不過招來了幾聲沒有實質效果的抗議。

  他的將領最終完全信服了他,變成了他的崇拜者。閃擊波蘭時,也隻有希特勒能夠想到法國和英國會在西線固守馬其諾防線之後,進行靜坐戰爭。隨後,對於其他小國的踐踏也顯得很迅速而果斷。甚至在麵對法國這樣一個大國的時候,希特勒仍然像是一個理智的君主。六個星期,讓一戰中對抗了四年對手崩潰掉了。可是,希特勒的勝利最終讓他陷入了錯誤的邏輯之中,也或許是他本來就是靠運氣,反正他選擇了向前蘇聯發動戰爭。於是,他陷入了和一個巨人進行戰爭的泥潭。可是,他並不是沒有收手的機會,在戰爭進行的1941年,斯大林多次向他搖動了橄欖枝,試圖犧牲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換取國家的保全。可是,又是一個不知道見好就收的君主,又是一個粉碎的帝國夢。

  其實,真正在俄羅斯手上獲得了大便宜的就是德國了――一戰時期的德國。當時的德國並不是因為要見好就收,而是迫不得已。同時的東西兩線作戰讓德國人感到有幾分不支。於是,德國人果斷地選擇了獲得足夠的利益後停止與俄羅斯的戰爭。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說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卻由於西線的最終失利變得意義不是很大了。但可以說,《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是一個典範。這證明了俄羅斯這個民族並不是不會認輸,隻要我們合理掌握就能夠超脫其他國家在和俄羅斯的戰爭中失敗的命運。這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就像某位國家問題專家說的――世界上有三個國家是不可征服的,那就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在這裏又不得不重複一下三角理論的應用了。之前寫美國部分的時候沒有寫這是因為俄羅斯還沒有出來。

  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盟應該成為構想中的世界三角決定性支點。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中國和美國將在未來世界中扮演兩個極這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了。問題在於第三極。由於未來世界的特殊情況,所以可能會形成一種雙三角支撐世界的情況出現。這其中,經濟實力相對弱小的俄羅斯可以和美國、中國形成軍事上的三角。軍事實力沒有實現整合的歐盟可以和美國、中國形成經濟上的三角。而他們作為歐洲的聲音又共同成為一股力量,和美國、中國形成政治上的三角。不要認為這樣是小看歐洲和俄羅斯,其實現實的發展趨勢很可能就是這樣。看看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法、德、俄三國就形成了共同的立場,共同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

  當然,中國未來有沒有那麽強大現在也不能說死,但相信還是能夠實現的。如果形成這樣的三角政治之後,所有大大國就圍繞在這樣一個體係下進行實力的運作,最終在國際實力的大體係下發揮足夠的作用。比如說現在的趨勢來看,中國在亞洲範圍內正日益發揮著更大的影響,而歐洲在經濟上和美國的平衡關係也顯示出來了。俄羅斯的政治大國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決定性的變化,而美國的霸權更是在短時間內無人可以打破。而其他國家基本都不具備構建世界範圍內的三角的潛質。日本,由於地理位置在中美俄三大力量體係的中間夾著,我前麵就已經提到,隻要這三大國的地位沒有發生決定性的變化,日本就是被壓製的對象。至於印度,由於其實力隻體現為美圓匯率的國內生產總值,所以崛起還顯得比較遙遠。

  對於俄羅斯,其作為我們競爭對手那應該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應該把俄羅斯人當作我們的朋友。雙方的共同利益讓我們之間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出現大的問題。中國在經曆了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現在麵臨著比較大的資源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完全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首先就是石油。俄羅斯這個國家的石油儲量現在誰也不敢確定。大片未被探測過的土地的存在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想象空間。而且來自俄羅斯的石油畢竟還是要比來自中東的石油顯得相對安全得多。不僅僅如此,俄羅斯的天然氣是我們發展也很需要的重要資源。而其它的戰略資源在俄羅斯也是不難找到的。隻要中國和俄羅斯保持良好的關係,我們就可以從俄羅斯獲得我們所需要的資源。當然,中國和俄羅斯合作的前景不肯能僅僅如此,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可以從俄羅斯獲得我們所需要的軍事技術。也許大家覺得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已經日薄西山。其實,俄羅斯還有很多預研項目的技術到現在並未過時。俄羅斯政府也知道,這些技術除了出售換成金錢來獲得足夠的資金進行下一步研究以外就沒有什麽別的辦法。所以,我們也可以利用俄羅斯的這種心態,在適當的時候獲得俄羅斯的軍事技術。當然,這也是一種平等互利。

  中國和俄羅斯的最大的合作點就在經濟上。中國和俄羅斯的經濟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補的。俄羅斯的重工業基礎並不差。隨著以後俄羅斯經濟的恢複,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經濟互補為什麽就不能出現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呢。我覺得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互補相對於中國來說比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更有利。首先從地緣角度上來說,我們應該是要聯近抗遠,而非遠交近攻。今天已經不是中國的春秋戰國了。我們不可能像當年那樣搞遠交近攻了,反而要首先穩定好自己的周邊。所以加強和俄羅斯的聯係對我們顯然是很重要的。從俄羅斯的經濟規模上來看,俄羅斯不可能在麵對中國時居主導地位。於是將出現俄羅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遠大於中國對俄羅斯的依賴。這樣就可以成功的實現對俄的戰略優勢。這種不對稱的優勢戰略實際上就是讓別的國家成為自己在國家關係中一個比較難以脫手的棋子。這就和美國一樣,他隻是靠著經濟力量就影響了很多國家的政策。我們在引進一些俄羅斯的重工業產品的時候絕對不能忘記的事情就是我們的民族工業。我們的國家的強大特別是軍事力量的強大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工業有足夠的供應能力的基礎上。國防現代化買是買不來的。

  關於邊界問題,我想我們也可以依靠經濟手段來獲得足夠的利益。現在的大國競爭並不一定講的是政治版圖,還可以講經濟版圖。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是俄羅斯的一個弱點地區,不論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是弱點。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我們相對於俄羅斯的地緣優勢。由於烏拉爾山係的阻隔,所以遠東地區在經濟上就應該成為我們的勢力範圍。這方麵我們的國家是沒有什麽問題的。就算要收回遠東被侵占的土地,我們也需要首先對俄羅斯的遠東的確進行經濟版圖的兼並。把遠東納入我國的經濟體係最終也將是俄羅斯政府的無奈選擇。如果遠東不能和中國經濟體係進行融合,遠東成為不毛之地我都不感到奇怪。

  畢竟,遠東太遠,人口太少,隻能吸引外來人員和資本來盤活經濟。這樣,即使我們沒有從政治上收回遠東地區的主權,我們很大程度上也獲得我國本來應該在遠東地區獲得的一些利益。在對遠東進行了經濟控製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實現我們的另一個戰略目標,對外蒙古至少經濟上的收複。同樣,不一定是領土兼並,但至少要把蒙古並入我國的經濟版圖。這樣,蒙古的鐵、煤、銅就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源。嗬嗬,當然了,如果蒙古自身願意,我當然也願意能夠收複遠東和蒙古,但至少要首先現實一點,走對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沒有第二步也走過了第一步。對與第二步我的確不好多說,因為這東西還得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中國應該將自己和俄羅斯的關係定位與戰略夥伴而非盟友。變成了盟友就容易考慮過於簡單,讓俄羅斯覺得自己的力量相對增加了,容易走強硬路線,把中國拖入我們本不應該介入的戰爭之中。這是我覺得中國所不能忍受的。中國是個世界性大國,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命運和別的大國綁定在一起。什麽大國也不能保障中國的安全。中國的安全隻能建立在自己強大的國防力量和經濟實力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不需要任何大國給予我們安全保障。別人給你的安全保障沒有任何可靠的地方。實力外交的核心就決定了任何國家首先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中心。想當年前蘇聯給我們國家的核保障就那麽有用嗎,我們還不是要在朝鮮半島顧忌美國人的核武器?國家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把關係長久,利益的聯係才是真正決定國家間關係的東西。有一定的距離,有足夠的共同利益基礎,而不是處於一時衝動的合作才能長久。

  我們和俄羅斯的兩個重點合作地區就是在朝鮮半島和中亞。在兩個地區,我們和俄羅斯都是既鬥爭又合作。當時,兩個熱點的確卻要有策略。在朝鮮半島,我們是鬥爭大於合作。朝鮮悠關中國的安全,是我國安全邊界的前沿,是我們不能丟失的地方。對於他我們要保持絕對的控製力,而不能讓俄羅斯坐大。而在中亞地區,我們和俄羅斯的合作要大雨競爭。畢竟,中亞地區雖然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國和俄羅斯共同防止美國勢力的介入顯然顯得更重要。俄羅斯有遺留的影響力,而我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介入。雙方合作相信可以在中亞地區控製美國勢力的蔓延。這樣也才能給中國和俄羅斯都提供一個安全的大後方。至於在其他地區,中國和俄羅斯就要采取一種互助的心態,共同對抗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強權力量。隻有這樣,才能發揮雙方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對付共同的對手。

  另外,作為一種思維,必須提出。俄羅斯這個國家和世界上主要的強國一樣,不太可能從外部打敗的情況下卻有可能從內部崩潰。我們也有必要做好應對這樣的非常狀況的準備。的確,俄羅斯太強對我們不好,但俄羅斯太弱對我們同樣不是很好。當然了,出現那樣的情況,我們在幫助維持俄羅斯不是太亂的情況下也要乘機謀取獲得我們自己的國家利益。在這個方麵謀取利益是國家之間的鬥爭,幫助俄羅斯也是國家的利益所在。總之,俄羅斯是我們崛起道路上一個可以利用的夥伴,但我們並不能完全放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