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聯合早報] 中國如何擔當大國的責任.

(2008-07-19 13:16:40) 下一個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18日發表題為《中國如何擔當大國的責任》的文章說,六方會談不隻是化解了朝核危機,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一種化解國際危機的多邊機製——一種具有中國特色、充滿中國智慧的多邊協調機製,同時也昭示了中國乃至任何一個大國在當今這個錯綜複雜的時代要如何承擔責任,實現自己的“軟崛起”。

文章摘錄如下:

今年的中國外交柳暗花明,“3·14”事件及奧運火炬海外傳遞遭受衝擊,令中國對西方一些主要國家的外交一時陷於緊張;隨後的汶川大地震的公開透明及抗震救災的卓有成效,又令到國際形象明顯改善。

最新的一些事態發展甚至使中國再度成為光亮的焦點,國際社會正越來越多地談論起中國的大國地位和責任。當越南陷入金融困難時,中國應該充當什麽樣的角色被自然不過地提起,一些人甚至從5月份越南國家主席訪華中聞出“SOS”的味道。當國家發改委通知汽油、柴油和航空提價,國際油價出現應聲下落的動作,美國的一家報紙甚至發社論指出,“中國的宏觀調控正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世界”。

尤其是剛剛結束不久的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不僅具體成果不少,而且讓人引發政治聯想。最新一期的美國《外交》季刊刊發美國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登的文章——《平等夥伴關係:華盛頓應如何應對中國的經濟挑戰》,提出美國與中國組成“G2(兩國集團)”,明確表示,“僅僅把中國放在‘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上還不夠,如果想要讓中國擔負起更多的責任,就必須讓她成為真正的共同領導者。”

如果說“G2”還隻是個別專家學者的設想的話,另一樁剛剛發生的事是完全落地的:6月27日下午,在國際媒體的“監督”下,朝鮮炸毀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寧邊核設施的冷卻塔,這個舉動的符號意義遠遠大於技術意義。長久以來就令人頭痛並一度劍拔弩張的朝核危機向最終解決邁出重要的一步,國際社會紛紛聲明表示歡迎和支持。在審慎研究朝鮮提交的核報告之後,白宮宣布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的名單中除名,布什總統在聲明中沒有忘記感謝中國所起的作用。

美國總統是不會自作多情的,回顧朝核危機一路的曆程,的確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國的舉足輕重。2002年10月,在經曆近10年的沉寂後,朝核問題再度浮出水麵。應該說是在朝鮮和美國相互的刺激下,危機一步步升級,最後發展到製裁與戰爭的邊緣。正是中國的介入和斡旋,事態慢慢得到控製,2003年4月,中國、美國和朝鮮在北京舉行三方會談。也同樣在中國的斡旋下,韓國、日本和俄羅斯陸續加入,2003年6月,第一輪“北京六方會談”正式拉開帷幕。

完全可以說,沒有中國的道義、擔當、智慧、寬容和耐心,六方會談都不會有。即使是有了,也可能不能堅持,不知什麽時候就談崩了。迄今六方會談已進行六輪,由於利益的複雜性,其間反複出現冷場和僵局。正是中國的胸有全局、循循善誘、長袖善舞,六方會談才得以化幹戈為玉帛,漸入佳境。

六方會談不隻是化解了朝核危機,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一種化解國際危機的多邊機製——一種具有中國特色、充滿中國智慧的多邊協調機製,同時也昭示了中國乃至任何一個大國在當今這個錯綜複雜的時代要如何承擔責任,實現自己的“軟崛起”。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取義存仁,敢於擔當。“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個世界的確是利益的天下,但大國不是小混混,見利忘義,唯利是圖,而必須要有自己的擔當。不管美國的價值觀是不是真正普世的,但美國常常表現出一些以天下為己任的東西,至少表麵上是如此。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可能也構成美國軟實力的重要源泉。

第二,平等待人,縱橫捭闔。就像一個有實力的人容易傲人一樣,一個有實力的國家也容易傲國,不能夠平等對待弱小國家,不能夠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或宗教,甚至動不動以救世主自居。或許與中國曆史也包括受屈辱近代史有關係,對待弱小和不同者,中國更能夠一視同仁,這可能構成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源泉;能夠平等待人,朋友自然就多,友情自然就穩固,悠遊國際的空間自然就更大,關鍵時刻自然就縱橫捭闔了,中非關係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第三,不急不躁,堅持對話。所謂外交,不外就是利益與理念的接觸、碰撞和融合。有可能一接觸就融合,但更可能是一接觸就碰撞,融合要待下回再慢慢分解。這就是需要耐得住煩,和而不同,多交流,多啟發,對分歧各個化解。有力量而不使用力量,這才是真正的大國。

最後也最重要的仍然是一句老話:弱國無外交,自強才是硬道理。如果沒有實力,憑什麽擔當?弱國一個,誰需要你平等對待了?根本還不是考慮平等待人的時候!如果沒有實力,誰又會聽你說話?你不勢利,人家就不勢利嗎?

想起剛結束不久的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於,以往都是美國向中國提要求,而此次中國向美國提了要求,敦促美元停止貶值。背後的原因不正在於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而美國正隱於次貸危機所導致經濟不景氣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